第二单元第2课时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2课时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05: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我们的校园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1~2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属于“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与“技术与工程”学习领域的初步渗透。学生应能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识别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并记录所见自然现象。强调通过“观察笔记”这一工具发展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信息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业质量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能选择特定区域开展短时间观察活动,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事物名称、数量、状态及发生时间;能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图画和简单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记录;能与同伴交流观察发现,并尝试分类整理信息。核心关键词包括:观察、记录、自然现象、校园环境。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校园是地球家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认识到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存在丰富的自然现象。能够说出“观察笔记”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如日期、地点、观察内容等,并知道记录必须基于真实所见而非想象或听说。能在教师引导下选择校园中的一个具体区域(如花坛、大树下、操场边),进行五分钟以上的专注观察,调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收集信息。能用简笔画加关键词的方式在“我的校园观察笔记”上真实记录至少三种自然现象,如某种植物的形态、小动物的行为、风吹树叶的声音等。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在比较中发现差异与共性,初步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掌握“观察笔记”的基本格式与填写方法,明确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能够在校园中选定合适区域开展实地观察活动;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并描述自然现象;能用图画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准确记录观察所得;能在研讨环节中清晰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倾听他人意见。
学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走过的校园环境中“看见”被忽略的自然细节,克服“熟视无睹”的心理惯性,是教学的主要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倾向于记录人为设施(如教学楼、黑板)而非自然现象,需反复强调观察对象为“自然现象”。低龄儿童在绘画表达方面能力有限,可能出现图画无法准确反映实物特征的情况,教师需给予示范与鼓励,重在过程而非美术技巧。此外,如何让学生理解“注明日期”的意义——便于追踪变化、建立时间意识,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评价任务 1. 能否独立填写“我的校园观察笔记”的基本信息栏(日期、地点)。
2. 是否能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如草、树、鸟、虫、风声、影子等)。
3. 记录方式是否图文结合,图画能否大致反映事物特征,文字是否简洁明了。
4. 在小组交流中能否完整讲述自己的观察经历,如“我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5. 是否能参与比较活动,说出别人记录中与自己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并思考原因。
资源
与建议 准备统一格式的“我的校园观察笔记”记录单,每人一份,纸张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建议选择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的日子开展户外活动,确保安全。提前考察校园内适合观察的点位,避开施工区、积水处等危险地带。可准备放大镜若干供学生自愿借用,增强观察体验。教师应事先制作两份示范性观察笔记:一份优秀范例(内容丰富、图示清晰),一份问题样本(如只画楼房、无日期、内容虚构),用于课堂讲解。提醒学生穿着便于活动的服装和鞋子,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



程 一、回顾导入:校园里的自然世界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有高山、大海、森林,那我们每天生活的校园里有没有自然现象呢?”引导学生回忆昨日所见,如教室窗外的树、操场上飞过的鸟、墙角的小蚂蚁等。
(2)出示课本第29页插图:草地上的麻雀站在树桩围栏上。提问:“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的家可能在哪里?”引发学生思考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3)引出主题:“校园也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要做一名‘校园观察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那些平时没注意的自然秘密。”
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观察笔记
(1)展示“我的校园观察笔记”空白表格,逐项解释填写要求:日期要写清楚年月日;地点写明具体位置,如“教学楼东侧花坛”;观察内容用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呈现。
(2)对比展示两份样例笔记:一份画有盛开的小花、爬行的蜗牛、飘动的树叶,并标注“花瓣五片”“蜗牛慢慢爬”“树叶沙沙响”;另一份仅画了教学楼和旗杆,无日期,文字写着“有很多恐龙”。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份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3)重点强调:“记录的内容一定是你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或亲身感受到的,不能编造。比如你没看到蝴蝶,就不能画上去。”同时说明注明日期的重要性:“明天再来这里看看,如果花开了或者叶子掉了,就能知道它变了。”
三、实地观察:我是小小发现者
(1)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与安全提醒。带领各组前往预先规划的不同观察区域,如A组去花坛边,B组去大树下,C组去草坪角落,D组去水池附近。
(2)布置任务:安静观察五分钟,尽量不要惊扰小动物。可以用眼睛看颜色、形状、动作;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但不能随便触摸或品尝)。鼓励他们寻找“三个新发现”,准备回来记录。
(3)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示:“这片叶子边缘是什么样子的?”“那只蚂蚁往哪个方向走?”“风吹过来时,树枝是怎么动的?”帮助学生聚焦细节。
四、记录分享:我的观察故事
(1)返回教室后,立即发放记录单,要求学生趁记忆清晰时完成绘制与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是对绘画困难的学生,可建议他们先圈出轮廓再补充细节。
(2)组织“观察成果展”,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笔记,讲述“我在××地方发现了……它是……的样子,我听到/看到/感觉到……”。其他同学可提问补充,如“那只蜘蛛在织网吗?”
(3)开展比较活动:“大家的记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因地点、时间、个人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的记录差异,进而体会观察的主观性与多样性,激发再次观察的兴趣。



测 1. 判断题:观察笔记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外星人。( )
2. 填空题:写观察笔记时,一定要写上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才能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的。
3. 连线题:把下列记录内容与其所属类别连起来。
一朵红色的小花 —— 动物行为
一只麻雀跳跃 —— 植物特征
风吹树叶晃动 —— 天气现象
4. 简答题:为什么要根据真实看到的东西来记录?



容 一、基础作业
1. 整理今天的观察笔记,检查是否写了日期和地点,图画是否清晰,文字是否准确。
2. 向家人介绍你在校园里发现的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并让他们猜猜是什么。
二、实践作业
1. 在放学路上或小区里选择一个角落,进行三分钟观察,用手机拍一张照片或简单画下来,写下一句描述语。
2. 回顾昨天和今天的记录,看看有没有发生变化的地方,准备在下一节课说一说。
三、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校园常见植物(如蒲公英、三叶草)的特点,准备制作一张“植物名片”贴在班级展示区。


性 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对地球家园的整体认知,转入局部深入观察,体现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逻辑。学习目标聚焦于观察技能与记录方法的培养,紧扣课标对低年级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设计完整,涵盖方法指导、实地操作、成果分享与反思比较,形成了“做中学”的闭环。评价任务围绕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与表达清晰度展开,确保教学评一致。资源准备充分,安全预案周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



思 1. 户外观察时间是否足够?部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即被召回,是否应延长至八分钟并分批次进行?
2. 观察区域分配是否合理?某些热点区域(如蚁巢)过于集中,导致学生扎堆,影响观察质量,未来可增设更多分散点位。
3. 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支持是否到位?对于注意力易分散或动作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是否应提供更具体的任务指引或一对一陪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