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时不同的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4课时不同的天气(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05: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不同的天气 课时 第4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1~2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属于“地球系统”学习领域中的“天气与气候”主题。学生应能识别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阴、雨、雪、风等,并用语言描述其基本特征。能够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和主要现象,初步建立天气变化的时间意识。了解不同天气对人类活动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形成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习惯。强调通过日常观察积累经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学业质量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能说出至少三种天气类型及其典型表现;能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简单符号或图画记录天气;能结合生活经验说明某类天气带来的便利或不便。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常见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阴天、雨天、刮风天等,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其特点,如“太阳出来了”“天上有很多云”“地面湿漉漉的”。能够在校园内实地观察并判断当天的天气状况,填写“天气的特点”记录单,注明具体时间和地点。通过回忆和个人经历,举例说明不同天气对我们穿衣、出行、户外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如雨天要打伞、穿雨鞋。能结合课本插图和生活经验,讲述某些天气对动植物的行为影响,如蚯蚓雨后钻出泥土、燕子低飞预示下雨。愿意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养成每天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在研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学习重点 认识并区分常见天气类型(晴、阴、雨、风等),掌握其基本特征描述方法;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天气观察,准确判断当前天气状况;学会使用文字和简单符号记录天气现象,填写规范的记录单;理解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影响;初步感知天气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调节作用。
学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模糊的“今天有点冷”转变为具体的“今天是阴天,有微风”,提升描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教学的主要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将“温度高低”与“天气类型”混淆,需明确天气主要指天空状况(云量、降水、光照)而非气温。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时间与地点信息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写“下雨了”即可,缺乏时空定位意识。此外,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长期观察的耐心与责任感,避免“一次记录即结束”的短期行为,也需要通过机制设计加以引导。
评价任务 1. 能否正确识别四种基本天气图标晴、阴、雨、风,并说出对应名称。
2. 是否能在校园实地观察后,独立完成“天气的特点”记录单,包含地点、日期、时间、现象描述四项内容。
3. 能否在小组交流中说出至少两种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具体影响,如“下雨天我不能在操场踢球”。
4. 能否根据图片(如燕子低飞、晒秋场景)推断天气状况及其对动植物或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是否表现出对天气变化的兴趣,主动询问“明天会下雨吗?”等问题。
资源
与建议 准备常见天气类型的卡片(图文结合),每组一套用于分类游戏。打印统一格式的“天气记录单”,每人多份,便于连续记录。建议结合学校作息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组织一次集中观察活动,确保光线充足、便于行动。可设置班级“天气角”,张贴每日天气记录表和学生绘制的天气图画。鼓励学生自带小本子作为“天气日记”,持续追踪一周变化。提醒学生观察时注意安全,雨天防滑,大风天远离高空悬挂物。教师可提前收集本地近几日天气预报截图,用于对比验证。



程 一、情境导入:雨后的世界
(1)教师讲述:“昨天刚下过一场雨,今天我们走出教室,发现空气特别清新,树叶绿得发亮,还有小朋友在水洼边踩水玩。”出示课本第35页背景图:穿黄色雨衣的孩子和三只小鸭子在雨后的水洼边。
(2)提问:“雨停了之后,天气变得怎么样?你们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描述凉爽、湿润、干净等感受,引出“天气会有哪些变化”的话题。
(3)板书课题《不同的天气》,展示四种天气图标晴、阴、雨、 风,带领全班认读并模仿天气现象的声音,如“哗啦啦”“呼呼呼”,增强记忆。
二、认知建构:认识天气家族
(1)分发天气卡片,组织“找朋友”游戏:教师说出一种天气特征(如“太阳很大,没有云”),学生迅速举起对应的卡片。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区分不同的天气?”总结判断依据:看天空是否有太阳、云多还是少、是否下雨或刮风。强调“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不是季节也不是温度。
(3)讨论各种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晴天适合晾晒衣物、户外运动;雨天需要带伞、穿雨靴;刮风天要注意关窗、防止物品被吹走。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言,如“有一次我没带伞,淋雨感冒了”。
三、实地观察: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
(1)带领学生有序来到操场中央,安静站立一分钟,调动感官进行全面观察:抬头看天空云量、侧耳听风声、感受阳光或雨水。
(2)布置任务:“现在是×月×日上午×点,我们在校园操场,请你仔细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发放记录单,指导填写:
地点:校园操场
日期:×月×日
天气特点:风很大,树枝摇动得很厉害,蝉“喳喳”叫得厉害。
(3)提醒学生记录要具体,避免笼统地说“今天很热”或“有风”,而应描述“风吹得国旗飘起来了”“我能感觉到风吹在脸上”。
四、研讨拓展: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组织全班研讨:“你喜欢哪种天气?说说你的理由。”允许多元表达,如有的孩子喜欢晴天可以玩耍,有的喜欢雨天在家看书。
(2)出示课本第37页两幅插图:燕子低飞、晒秋场景。提问:“燕子为什么贴着地面飞?这可能预示着什么天气?”“农民伯伯为什么要趁着这几天晒粮食?”引导学生理解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布置拓展任务:“回家查阅资料,了解雷雨天应该注意什么?”提示可以从防雷击、不靠近金属物体、不在树下避雨等方面入手,为后续安全教育做铺垫。



测 1. 连线题:把下列天气现象与其名称连起来。
太阳高照 阴天
乌云密布 晴天
滴滴答答 下雨
呼呼作响 刮风
2. 填空题:记录天气时,必须写清楚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观察的。
3. 判断题:天气只包括是不是下雨,跟有没有太阳没关系。( )
4. 简答题:如果明天要举行运动会,你希望是什么天气?为什么?



容 一、基础作业
1. 整理今天的天气记录单,检查是否完整填写了地点、日期和现象描述。
2. 向家人介绍你观察到的天气特点,并一起预测明天的天气。
二、实践作业
1. 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如放学前)观察并记录校园天气,制作一份“我的天气日记”。
2. 收集一张报纸或手机截图上的天气预报图片,贴在笔记本上,并写下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三、拓展作业
完成“雷雨天注意事项”调查报告:采访父母或查阅资料,列出五条雷雨天的安全守则,准备在下一节课分享。


性 本课时紧扣“地球系统”中的天气主题,承接前三课时对地球家园、校园环境、空气存在的认知,转入对动态气象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体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学习进阶。学习目标聚焦于识别、描述与记录天气,教学过程设计遵循“感知—认知—实践—应用”的逻辑路径,注重真实情境下的探究体验。评价任务围绕观察准确性、记录完整性与思维关联性展开,确保教学评一致。资源选用贴近生活,活动设计具有延续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能力与环境适应意识。



思 1. 实地观察环节秩序是否良好?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是否应增加小组长职责或缩短观察时间?
2. 天气描述的语言是否足够具体?是否应在黑板提供“描述词库”(如“轻柔的风”“倾盆大雨”)供学生参考?
3. 对特殊天气(如雾霾、沙尘)的认知是否缺失?是否应在后续补充相关内容以拓宽视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