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21: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01
02
03
了解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推动维新变法的史实,结合此前所学,认识维新运动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并开展讨论,知道戊戌政变,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感受谭嗣同等人矢志不渝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品质。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阅读材料,感受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爱国进步精神。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
目录
一、戊戌变法背景
①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②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一、戊戌变法背景
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2:《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著)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一、戊戌变法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广东南海(今广东佛山)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梁启超家庭教育理念先进,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历史学家梁思懿、航天与导弹专家梁思礼等均为其子女。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说。
一、戊戌变法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间
人物
在位皇帝
代表阶级
目的
结果
影响
自学要求:根据视频和课本P34梳理公车上书的基本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省举人
1895年春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二、戊戌变法发展(维新运动的开展)
强学会《中外纪闻》
北京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长沙
南学会《湘学报》
广州
南学会 《万木草堂》
北方最有影响报纸
维新派最重要报刊
“公车上书” 失败后,维新人士开展活动,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结合课文,概括有哪些维新活动?
1、创办报刊
2、组织学会
二、戊戌变法发展(维新运动的开展)
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B
3.意义:推动了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领域 3、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增强军事实力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局限性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旧官僚(旧贵族)
旧读书人
八旗兵
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
结合“戊戌变法”内容,分析不同角色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为什么变法只进行了103天?
想一想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
变法触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们从谭嗣同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5、败因
VS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材料1: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光绪)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①顽固派实力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因)
②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③缺乏群众基础,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两半社会行不通!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6、意义
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义:①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
②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材料:戊戌启蒙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端,破除了“君权神授”的千年迷思,为辛亥革命等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与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虽昙花一现,但其在教育、思想、传媒等领域的变革,犹如火种点燃了延续十余年的制度革新,科举的废除、学堂的遍设及思想的解放,实为变法未竟事业的接力完成。
——《中国近代通史》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三、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7、维新变法的遗产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19世纪60—90年代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奕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自强求富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1895-1898年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变法图强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课堂小结
1.【唯物史观】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
A.推行维新变法 B.实行洋务运动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A
2.【史料证实】“百日维新后,新学之风既昌,民智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 ( )
A.提高了教育水平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扩大了对外交往
C
课堂练习
3.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C
4.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
C
课堂练习
5.【唯物史观】在中国近代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先后发生。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由地主阶级领导 D.都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了
A
6.【史料证实】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B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