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这位伟人,你认识吗?
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毛泽东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背
多音字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
个一个地背诵。
bèi
今天,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
bēi
凭记忆读出。
表示用背驮东西。
圈
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quān
傍晚,他把羊群赶进了羊圈。
juàn
表示圆圈。
表示养家畜的栅栏。
识字方法
比一比:
加一加:
口+卷=圈
口+木=呆
例—列
厉—历
诵—涌
反义词识记:
糊涂—清楚
你会认了吗
识字游戏
段
例
戒
呆
楚
练
涂
厉
诵
词语解释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本课是说对背诵内容不理解。
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同学们都在上自习,教室里鸦雀无声。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老师提问的故事。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整体感知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不懂就要问
互动课堂
知道,了解。
dǒnɡ
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读准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
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
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老师会给我们讲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老师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情。
老师会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意思。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
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现在的学习方法好。“只背不讲”,学生对背诵的内容很难真正理解,背了也没有实际的用处。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
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前后照应
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指时间很短。
词语积累(带有身体器官名称的词语)
摇头晃脑 挤眉弄眼 抓耳挠腮 张牙舞爪
先生又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呢?带着这一问题默读4—7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子,用来打学生的手心。
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先生也发怒了,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
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孙中山不满足于学习现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请求时,使全班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呢?
害怕先生用戒尺打自己的掌心。
难道孙中山就不怕挨打吗?孙中山是怎样说的?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孙中山的答话。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句子品析
“学问”是什么意思?
知识
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
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孙中山为了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联系实际,讨论:学习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受到了什么教育?
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知识,不懂就要问。
结构梳理
不懂就要问
背诵——很快
心想——不懂
勤学好问
提问——壮胆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的学习习惯。
向先生提问
不懂就要问
勤学好问
主题概括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⑤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拓展延伸
一、选字填空。
厉 历
1.墙上的挂( )又翻过了一页。
2.没想到,他会这么( )害。
历
厉
课堂演练
二、用“√”给变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背诵(bèi bēi) 背包(bèi bēi)
圆圈(quān juàn) 羊圈(quān juàn)
√
√
√
√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雅雀无声
1.他背书总喜欢( )。
2.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
3.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四、读句子,用变色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很喜欢读书,至于什么书,那就没有定论了。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改正。
五、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