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静电现象(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 静电现象(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22:57:40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一节 静电现象
[教材链接] 2.(1)摩擦起电 (2)传导 (3)异种电荷 同种电荷 静电感应
例1 D [解析]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能够吸引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带负电或不带电,锡箔屑被吸引,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即带正电,故A错误;锡箔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锡箔屑散开,故B、C错误,D正确.
例2 C [解析] 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附近时,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A、B中的自由电子一部分移动到A的左端,故A带上负电,B带上正电,A、B错误;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导体A、B中的电荷重新中和,两金属箔均闭合,C正确;先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移去C后,导体A、B中的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故两金属箔仍然张开,D错误.
变式1 D [解析] 当带正电荷的金属球A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时,小球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原因是金属箔上感应出了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选项D正确.
[教材链接] 1.(1)电荷量 (2)库仑 (3)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例3 A [解析]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故A错误,符合题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例4 9.58×107 C/kg
[解析] =≈9.58×107 C/kg
[教材链接] 1.(1)正电 负电 (2)得失电子 2.转移 电荷守恒定律
例5 A [解析] 静电感应是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A正确;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会产生正、负电荷中和,如果正、负电荷是等量的,中和后导体对外不显电性,如果不是等量的,哪种电荷多导体就带哪种电荷,两导体带同种电荷,B错误;摩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是因为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C错误;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或等于元电荷e,或者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不可以是任意值,D错误.
例6 -2.5×10-4 C +6.25×10-4 C +6.25×10-4 C
[解析]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所带电荷量均为=-2.5×10-4 C,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所带电荷量均为=+6.25×10-4 C,则最终A、B、C所带电荷量分别为-2.5×10-4 C、+6.25×10-4 C、+6.25×10-4 C.
变式2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静电感应现象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多了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故D正确,A、B、C错误.
随堂巩固
1.A [解析] 题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空易拉罐靠近气球的一侧带正电荷,远离气球的一侧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气球对空易拉罐远侧为排斥作用、对空易拉罐近侧为吸引作用,且对空易拉罐近侧的力大于对远侧的力,故选A.
2.A [解析] 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正电导体C时,由于静电感应,A端感应带负电,B端因为失去部分电子而带正电,所以A端金属箔和B端金属箔都张开,故A正确,B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手上电子转移到导体上,移走C,枕形导体带负电,故C、D错误.
3.B [解析]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1.6×10-19 C的整数倍,由计算可知,只有B选项是1.6×10-19 C的整数倍,故选项B正确.
4.B [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知,电荷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玳瑁壳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要看它与什么材料摩擦,选项C错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原本可以不带电,选项D错误.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一节 静电现象
学习任务一 各种起电方式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经摩擦后的塑料直尺会吸引碎纸屑,这是因为经过摩擦的塑料直尺带上了电而对碎纸屑有了吸引力,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作      .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般选择不同的材料,比如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硬橡胶棒等.
(2)传导起电:带电物体与不带电物体通过电荷    ,使原来不带电物体带上电荷.
(3)静电感应: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      ,这种由于受附近带电体影响而引起导体中正负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作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作感应起电.
例1 [2024·深圳期末] 如图所示,在某次实验中老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吸引细碎的锡箔屑,发现锡箔屑被吸引到玻璃棒上后又迅速向空中散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锡箔屑被吸引后会因为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B.散开时锡箔屑带负电
C.最后锡箔屑散开主要是因为碰撞
D.散开时锡箔屑带正电
例2 [2024·北大附中月考] 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撑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 )
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
B.此时A带正电,B带正电
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反思感悟]
变式1 [2024·广州期末]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荷,并靠近验电器B,则 ( )
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金属球A没有和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正电荷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负电荷
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的金属箔上感应出了正电荷
[反思感悟]
学习任务二 元电荷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电荷量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数量的多少叫作     ,简称电量,常用符号Q或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简称库,符号是C.
(3)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     ,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    .电子带有最少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少的正电荷,它们的电量的绝对值相等.
2.元电荷
(1)定义:电子的电量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的,实验还发现,任何油滴所带的电量都等于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叫作元电荷,用e表示,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
(2)取值:元电荷的精确值e=1.602 176 462(83) ×10-19 C.在通常的计算中,可取e=1.60×10-19 C.
3.比荷:电子的电量e与电子的质量m之比,叫作电子的比荷.电子的质量me=9.11×10-31 kg,因此,电子的比荷=1.76×1011 C/kg.
例3 [2024·珠海实验中学月考]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例4 [2024·佛山期末] 现代理论认为,反质子的质量与质子相同,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若me=0.91×10-30 kg,e=1.6×10-19 C,求反质子的比荷.
【要点总结】
(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实物粒子,元电荷无正、负之分.
(2)虽然质子、电子的电荷量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说质子、电子是元电荷.
(3)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位,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4)e表示的是电荷量的绝对值,所以电子所带电荷量表示为-e.
学习任务三 电荷守恒定律 静电现象的解释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的结构与起电本质
(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    ,核外电子带    .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2)物体起电的本质:物体带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的过程,从而使物体内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不再相等,这时物体就带电了.
2.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    到其他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作        .
3.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起电方式 起电原因 科学本质
摩擦起电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不同材料的物体间的电子转移
传导起电 导体通过接触,传导带电体中的电荷,平衡后,各接触物上带同种电荷 不同导体间的电荷转移
感应起电 原中性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导体内跟带电体同性的电荷受排斥作用移到远离的一端,异性的电荷受吸引作用移到靠近的一端,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同一导体不同部分间的电荷转移
例5 [2024·广州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电感应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可能仍带异种电荷
C.摩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了,因此该过程创造了电荷
D.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例6 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A小球带有3×10-3 C的正电荷,B小球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试求这时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变式2 [2024·吉林长春期中] 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来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A、Q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沿虚线d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A>QB
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QB
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A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A、QB的关系与所切的位置无关
【要点总结】
1.电荷的分配规律
(1)在两小球接触时,电荷先中和后分配.
(2)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电荷的分配规律:
①若两球带同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则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相等.Q1'=Q2'=.
②若两球带异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则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相等.Q1'=Q2'=.
1.(起电方式)[2024·珠海期末]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用易拉罐和气球演示静电现象,如图所示,充气后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带负电,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空易拉罐的情况下,可观察到空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上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
B.空易拉罐远离气球的一侧带正电
C.空易拉罐在气球靠近后整体带正电,所以被带负电的气球吸引
D.气球对空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2.(感应起电)[2024·上海浦东期末]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连有一对金属箔,当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端时 ( )
A.A端聚集负电荷,A端的金属箔张开
B.B端聚集负电荷,B端的金属箔张开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移走C,导体带上正电荷
D.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移走C,导体依然不带电
3.(对元电荷的理解)[2024·深圳期末] 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小华同学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带电粒子的电荷量数字看不清,他只能看清是6.    ×10-18 C,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可能是 ( )
A.6.2×10-18 C B.6.4×10-18 C 参考答案
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一节 静电现象
1.D [解析] 塑料包扎带与手摩擦带电,塑料包扎带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细条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细条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大,下端散开得就越大,所以选项D正确.
2.C [解析] C移近导体A时,在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在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均张开,选项A、B错误;C移近导体A后,不论用手摸一下B,还是摸一下A,导体A成了近端,大地成了远端且带正电,A左端仍带负电,B的右端不带电,即B上的金属箔闭合,A上的金属箔张开,选项C正确,D错误.
3.B [解析] 导电平板靠近带正电的绝缘板时,发生静电感应,使导电平板靠近带电的绝缘板的一侧带上负电荷,接地后,大地中的负电荷流向导电平板,断开与大地的连接后,导电平板整体带上负电荷,故A、C、D错误,B正确.
4.B [解析] 元电荷是基本电荷量,不是指电子,A错误;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目前测定的元电荷的值为e=1.6×10-19 C,B正确,C错误;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不是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D错误.
5.C [解析] 元电荷为e=1.6×10-19 C,二价铜离子失去了两个电子,所以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电荷量为Q=+2×1.6×10-19 C=+3.2×10-19 C,故选C.
6.B [解析] 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甲带1.6×10-15 C的正电荷,那么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乙应带1.6×10-15 C的负电荷,即甲失去了104个电子,乙得到了104个电子,选项B正确.
7.A [解析] 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上所带的正电荷先被负电荷中和,验电器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张角变小,中和完后,多余的负电荷又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金属箔的张角再次变大.
8.C [解析] 两物体摩擦所带电荷的电性由不同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的大小决定,故A错误;两个电中性物体相互摩擦后带等量异种电荷,故B错误;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电中性的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显正电性,故C正确;三种起电方式中,都没有创造电荷,只是电荷分布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9.D [解析] “(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就是最小电荷量,不能再分割,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10.D [解析]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A错误;小球D带正电时,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小球D,使金属箔带正电,小球D带负电时,电子从小球D转移到验电器,使金属箔带负电,两种情况均使金属箔C、C'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金属箔张开,B错误;小球C使A、B发生静电感应现象,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移开小球C后,静电感应消失,再分开A、B,A、B均不带电,C错误;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D正确.
11.AB [解析] 把C移近导体A时,金属导体发生静电感应,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金属箔都会张开,所以A正确;若A、B分开后移去C,导体A带负电荷,导体B带正电荷,故A、B上的金属箔仍张开,B正确;先移去C,再把A、B分开,则A、B上的负、正电荷中和,导体A、B不带电,故A、B上的金属箔将闭合,C错误;若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A、B带等量异种电荷,金属箔张开,重新让A、B接触时,电荷中和,导体A、B不带电,A、B上的金属箔将闭合,D错误.
12.C [解析] 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其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球会带负电,则金属箔带正电,故A错误;因PVC管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球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会带正电荷,手指接触验电器,使得验电器接地,中和金属箔上的正电荷,使金属箔不带电,所以手指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故B错误;由于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验电器整体带负电,此时松开右手,再撤去PVC管,因验电器整体带负电,验电器的金属箔又会张开,故C正确,D错误.
13.(1)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1)小纸人会在玻璃板下被吸住,又被弹下去而跳跃起舞,这是因为泡沫与玻璃板摩擦,使玻璃板带电吸引纸人,小纸人被吸到玻璃板上后也带上了与玻璃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小纸人翩翩起舞.
(2)用火烤会使玻璃板更加干燥,更容易发生静电现象,实验现象更明显.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一节 静电现象
◆ 知识点一 各种起电方式
1.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细条散开
D.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2.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如图所示.现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C移近导体A时可以看到A上的金属箔张开,B上的金属箔闭合
B.C移近导体A时可以看到B上的金属箔张开,A上的金属箔闭合
C.C移近导体A后再用手摸一下B,发现B上的金属箔闭合,A上的金属箔张开
D.C移近导体A后再用手摸一下A,发现A上的金属箔闭合,B上的金属箔张开
3.[2024·广州期末] 起电盘是获得静电的简单装置,1775年由伏特发明.它是由一块绝缘物质(如石蜡、硬橡胶、树脂等)制成的平板和另一块带有绝缘柄的导电平板构成的.如图所示是起电盘示意图,其起电原理是( )
A.摩擦起电 B.感应起电
C.接触起电 D.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
◆ 知识点二 元电荷
4.[2024·中山期中] 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电荷量大小是1.6 C
D.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
5.[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期末] 已知元电荷为e=1.6×10-19 C,一个二价铜离子Cu2+的电荷量是( )
A.2 C B.-2 C
C.+3.2×10-19 C D.-3.2×10-19 C
◆ 知识点三 电荷守恒定律 静电现象的解释
6.[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没有第三者参与),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1.6×10-15 C的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也带了1.6×10-15 C的正电荷
B.甲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
C.乙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
D.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2×104个电子
7.吉尔伯特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后来,英国人格雷改进了验电器,其结构如图所示,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 ( )
A.先变小后变大
B.变大
C.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8.[2024·珠海期中] 下列关于三种起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两个电中性物体相互摩擦后可以同时带等量同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电荷是可以被创生的,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的电荷出现
9.如图所示是一幅科普漫画,漫画中的英文意思是“(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这幅科普漫画要向读者传达的主要物理知识应该是 ( )
A.电子带负电荷
B.电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
C.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
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0.[2024·东莞期末] 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三种起电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是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把正电荷传给了毛皮,使橡胶棒带上了负电
B.乙图无论小球D带正电还是负电,与A接触时都把电荷转移给验电器,使金属箔C、C'张开
C.丙图中带电小球C使电中性的A、B发生静电感应,现先把靠近的带电小球C移开,再分开A、B,则A、B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D.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11.(多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仍张开
D.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闭合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验电器做静电感应实验.他先用包装用的气泡膜和PVC管摩擦,使PVC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电.左手拿带电的PVC管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然后用手指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圆球,发现金属箔闭合.以下对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现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此时金属箔带负电,但验电器整体仍是电中性的
B.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验电器流向手指
C.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金属箔又会张开,验电器整体带负电
D.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PVC管,验电器的金属箔依然闭合
13.[2024·深圳期末] 如图所示,在桌上间隔一定距离放两本书,将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放置于两书之上,使玻璃板离开桌面2~3 cm.用宽0.5 cm的纸条剪出各种姿态的人形小纸片,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板上摩擦,可见小纸人翩翩起舞.
(1)小纸人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2)如果实验前把“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会更好.这是为什么 (共67张PPT)
第一节 静电现象
学习任务一 各种起电方式
学习任务二 元电荷
学习任务三 电荷守恒定律 静电现象的解释
随堂巩固

练习册
备用习题
学习任务一 各种起电方式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1) 摩擦起电:经摩擦后的塑料直尺会吸引碎纸屑,这是因为经过摩擦的塑料直尺带上了电而对碎纸屑有了吸引力,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般选择不同的材料,比如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硬橡胶棒等.
摩擦起电
(2) 传导起电:带电物体与不带电物体通过电荷______,使原来不带电物体带上电荷.
传导
(3) 静电感应: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__,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__,这种由于受附近带电体影响而引起导体中正负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作___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作感应起电.
异种电荷
同种电荷
静电感应
例1 [2024·深圳期末] 如图所示,在某次实验中老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吸引细碎的锡箔屑,发现锡箔屑被吸引到玻璃棒上后又迅速向空中散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锡箔屑被吸引后会因为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B.散开时锡箔屑带负电
C.最后锡箔屑散开主要是因为碰撞
D.散开时锡箔屑带正电

[解析]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能够吸引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带负电或不带电,锡箔屑被吸引,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即带正电,故A错误;锡箔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上与玻璃棒相同性质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锡箔屑散开,故B、C错误,D正确.
例2 [2024·北大附中月考] 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用一对绝缘柱支撑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置于附近,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
A.此时带正电,带负电
B.此时带正电,带正电
C.移去,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D.先把分开,然后移去,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解析] 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附近时,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A、B中的自由电子一部分移动到A的左端,故A带上负电,B带上正电,A、B错误;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导体A、B中的电荷重新中和,
两金属箔均闭合,C正确;先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移去C后,导体A、B中的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故两金属箔仍然张开,D错误.
变式1 [2024·广州期末] 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带上正电荷,并靠近验电器,则( )
A.验电器金属箔不张开,因为金属球没有和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正电荷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负电荷
D.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的金属箔上感应出了正电荷

[解析] 当带正电荷的金属球A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时,小球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正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原因是金属箔上感应出了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选项D正确.
学习任务二 元电荷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电荷量
(1) 定义:物体所带电荷数量的多少叫作________,简称电量,常用符号表示.
(2)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______,简称库,符号是C.
电荷量
库仑
(3) 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________,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作________.电子带有最少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少的正电荷,它们的电量的绝对值相等.
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2.元电荷
(1)定义:电子的电量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的,实验还发现,任何油滴所带的电量都等于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叫作元电荷,用表示,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
(2)取值:元电荷的精确值.在通常的计算中,可取.
3.比荷:电子的电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作电子的比荷.电子的质量,因此,电子的比荷.
例3 [2024·珠海实验中学月考]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
D.电荷量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解析]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故A错误,符合题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元电荷的值通常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电荷量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例4 [2024·佛山期末] 现代理论认为,反质子的质量与质子相同,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若,求反质子的比荷.
[答案]
[解析]
【要点总结】
(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实物粒子,元电荷无正、负之分.
(2)虽然质子、电子的电荷量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说质子、电子是元电荷.
(3)元电荷是电荷量的最小单位,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4)表示的是电荷量的绝对值,所以电子所带电荷量表示为.
学习任务三 电荷守恒定律 静电现象的解释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的结构与起电本质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_____,核外电子带______.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正电
负电
(2) 物体起电的本质:物体带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的过程,从而使物体内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不再相等,这时物体就带电了.
得失电子
2.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_到其他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作______________.
转移
电荷守恒定律
3.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起电方式 起电原因 科学本质
摩擦起电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不同材料的物体间的电子转移
传导起电 导体通过接触,传导带电体中的电荷,平衡后,各接触物上带同种电荷 不同导体间的电荷转移
起电方式 起电原因 科学本质
感应起电 原中性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导体内跟带电体同性的电荷受排斥作用移到远离的一端,异性的电荷受吸引作用移到靠近的一端,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同一导体不同部分间的电荷转移
(续表)
例5 [2024·广州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电感应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可能仍带异种电荷
C.摩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了,因此该过程创造了电荷
D.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解析] 静电感应是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A正确;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会产生正、负电荷中和,如果正、负电荷是等量的,中和后导体对外不显电性,如果不是等量的,哪种电荷多导体就带哪种电荷,两导体带同种电荷,B错误;摩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是因为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C错误;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或等于元电荷,或者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不可以是任意值,D错误.
例6 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其中小球带有的正电荷,小球带有的负电荷,小球不带电.先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试求这时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答案] ; ;
[解析] 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则这时各带有的正电荷,再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则所带电荷量均为,最后让小球与小球接触后分开,则所带电荷量均为,则最终所带电荷量分别为.
变式2 [2024·吉林长春期中] 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来不带电的导体,右边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两部分,这两
A.沿虚线切开,带负电,带正电,且
B.只有沿虚线切开,才有带正电,带负电,且
C.沿虚线切开,带正电,带负电,且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带正电,带负电,而的关系与所切的位置无关
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 由题意可知,静电感应现象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多了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
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故D正确,A、B、C错误.
【要点总结】
电荷的分配规律
(1)在两小球接触时,电荷先中和后分配.
(2)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电荷的分配规律:
①若两球带同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则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相等..
②若两球带异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则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相等..
A.正电荷增加
B.负电荷增加
C.正、负电荷均增加
D.电荷量不变
1.如图所示,导体A带正电,当带负电的导体B靠近A(未接触)时,导体A带的(  )
[解析] 当带负电的导体B靠近导体A时,两导体之间无接触,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A带的电荷量不变,只是电荷在导体端面上重新分布(电荷的重新分布是由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2.(多选)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引d、b排斥c、c排斥a、d吸引b,则 (  )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小球带异种电荷
[解析] 由d吸引a、d吸引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a与d带异种电荷;由c排斥a、c排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故选项A、C错误,选项B、D正确.


3.如图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枕形导体靠近带正电的小球,由于静电感应,在a、b两端分别出现负、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闭合开关S1,有电子从枕形导体流向大地
B.闭合开关S2,有电子从枕形导体流向大地
C.闭合开关S1,有电子从大地流向枕形导体
D.闭合开关S2,没有电子通过开关S2

[解析] 在S1、S2都闭合前,对于枕形导体,它的电荷是守恒的,由于静电感应,a、b两端出现等量的负、正电荷,当闭合开关S1、S2中的任何一个以后,便把大地与枕形导体连通,使大地与枕形导体组成一个新的大导体,因此,导体本身的电荷不再守恒,而是导体与大地构成的系统电荷守恒,由于静电感应,a端仍带负电荷,大地为远端,感应出正电荷,因此无论是闭合开关S1还是闭合开关S2,都有电子从大地流向枕形导体,故选项C正确.
4.如图所示,用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验电器小球a,然后拿开玻璃棒,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  )
A.手指接触验电器小球a后拿开玻璃棒前,a不带电、b带正电
B.手指接触验电器小球a后拿开玻璃棒前,a、b均带正电
C.拿开玻璃棒后a、b带负电
D.拿开玻璃棒后a带负电,b带正电
[解析]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手指接触验电器小球a后拿开玻璃棒前,根据感应起电a带负电电,b不带电,A、B错误;拿开玻璃棒后,a、b电荷重新分布,导致a、b带负电,故C正确,D错误.

1.(起电方式)[2024·珠海期末]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用易拉罐和气球演示静电现象,如图所示,充气后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带负电,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空易拉罐的情况下,可观察到空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
B.空易拉罐远离气球的一侧带正电
C.空易拉罐在气球靠近后整体带正电,所以被带负电的气球吸引
D.气球对空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解析] 题述过程经历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两个过程,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空易拉罐靠近气球的一侧带正电荷,远离气球的一侧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气球对空易拉罐远侧为排斥作用、对空易拉罐近侧为吸引作用,且对空易拉罐近侧的力大于对远侧的力,故选A.
2.(感应起电)[2024·上海浦东期末]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两端各连有一对金属箔,当带正电的小球靠近端时( )
A.端聚集负电荷,端的金属箔张开
B.端聚集负电荷,端的金属箔张开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移走,导体带上正电荷
D.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移走,导体依然不带电

[解析] 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正电导体C时,由于静电感应,A端感应带负电,B端因为失去部分电子而带正电,所以A端金属箔和B端金属箔都张开,故A正确,B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手上电子转移到导体上,移走C,枕形导体带负电,故C、D错误.
3.(对元电荷的理解)[2024·深圳期末] 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小华同学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带电粒子的电荷量数字看不清,他只能看清是6.________,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的整数倍,由计算可知,只有B选项是的整数倍,故选项B正确.

4.(电荷守恒定律)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的描述,显示了中国古人对电磁的正确认知.“顿牟掇芥”意思是玳瑁的壳经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可以吸引芥一类的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壳摩擦后创造了电荷 B.玳瑁壳摩擦后转移了电荷
C.玳瑁壳摩擦后一定带正电 D.轻小物体原本一定也带电

[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知,电荷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玳瑁壳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要看它与什么材料摩擦,选项C错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原本可以不带电,选项D错误.
练 习 册
知识点一 各种起电方式
1.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细条散开
D.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解析] 塑料包扎带与手摩擦带电,塑料包扎带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细条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细条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大,下端散开得就越大,所以选项D正确.
2.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如图所示.现把带正电荷的物体移近导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移近导体时可以看到上的金属箔张开,上的金属箔闭合
B.移近导体时可以看到上的金属箔张开,上的金属箔闭合
C.移近导体后再用手摸一下,发现上的金属箔闭合,上的金属箔张开
D.移近导体后再用手摸一下,发现上的金属箔闭合,上的金属箔张开

[解析] 移近导体A时,在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在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均张开,选项A、B错误;C移近导体A后,不论用手摸一
下B,还是摸一下A,导体A成了近端,大地成了远端且带正电,A左端仍带负电,B的右端不带电,即B上的金属箔闭合,A上的金属箔张开,选项C正确,D错误.
3.[2024·广州期末] 起电盘是获得静电的简单装置,1775年由伏特发明.它是由一块绝缘物质(如石蜡、硬橡胶、树脂等)制成的平板和另一块带有绝缘柄的导电平板构成的.如图所示是起电盘示意图,其起电原理是( )
A.摩擦起电 B.感应起电
C.接触起电 D.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

[解析] 导电平板靠近带正电的绝缘板时,发生静电感应,使导电平板靠近带电的绝缘板的一侧带上负电荷,接地后,大地中的负电荷流向导电平板,断开与大地的连接后,导电平板整体带上负电荷,故A、C、D错误,B正确.
知识点二 元电荷
4.[2024·中山期中] 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电荷量大小是
D.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
[解析] 元电荷是基本电荷量,不是指电子,A错误;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目前测定的元电荷的值为,B正确,C错误;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不是只有质子的带电荷量等于元电荷,D错误.

5.[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期末] 已知元电荷为,一个二价铜离子的电荷量是( )
A. B.
C. D.
[解析] 元电荷为,二价铜离子失去了两个电子,所以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电荷量为,故选C.

知识点三 电荷守恒定律 静电现象的解释
6.[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没有第三者参与),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的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也带了的正电荷
B.甲物体失去了个电子
C.乙物体失去了个电子
D.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个电子

[解析] 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甲带的正电荷,那么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乙应带的负电荷,即甲失去了个电子,乙得到了个电子,选项B正确.
7.吉尔伯特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后来,英国人格雷改进了验电器,其结构如图所示,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 )
A.先变小后变大 B.变大 C.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上所带的正电荷先被负电荷中和,验电器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张角变小,中和完后,多余的负电荷又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金属箔的张角再次变大.

8.[2024·珠海期中] 下列关于三种起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两个电中性物体相互摩擦后可以同时带等量同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电荷是可以被创生的,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的电荷出现

[解析] 两物体摩擦所带电荷的电性由不同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的大小决定,故A错误;两个电中性物体相互摩擦后带等量异种电荷,故B错误;带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电中性的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显正电性,故C正确;三种起电方式中,都没有创造电荷,只是电荷分布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9.如图所示是一幅科普漫画,漫画中的英文意思是“(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这幅科普漫画要向读者传达的主要物理知识应该是( )
A.电子带负电荷
B.电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
C.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
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解析] “(电子)不能被分成两半”,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就是最小电荷量,不能再分割,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10.[2024·东莞期末] 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三种起电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是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把正电荷传给了毛皮,使橡胶棒带上了负电
B.乙图无论小球带正电还是负电,与接触时都把电荷转移给验电器,使金属箔张开
C.丙图中带电小球使电中性的发生静电感应,现先把靠近的带电小球移开,再分开,则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D.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解析]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A错误;小球D带正电时,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小球D,使金属箔带正电,小球D带负电时,电子从小球D转移到验电器,使金属箔带负电,两种情况均使金属箔C、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金属箔张开,B错误;小球C使A、B发生静电感应现象,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移开小球C后,静电感应消失,再分开A、B,A、B均不带电,C错误;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D正确.
A.把移近导体时,上的金属箔都张开
B.把移近导体,先把分开,然后移去上的金属箔仍张开
C.把移近导体,先把移走,再把分开,上的金属箔仍张开
D.把移近导体,先把分开,再把移走,然后重新让接触,上的金属箔张开,而上的金属箔闭合
11.(多选)如图所示,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把C移近导体A时,金属导体发生静电感应,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金属箔都会张开,所以A正确;若A、B分开后移去C,导体A带负电荷,导
体B带正电荷,故A、B上的金属箔仍张开,B正确;先移去C,再把A、B分开,则A、B上的负、正电荷中和,导体A、B不带电,故A、B上的金属箔将闭合,C错误;若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A、B带等量异种电荷,金属箔张开,重新让A、B接触时,电荷中和,导体A、B不带电,A、B上的金属箔将闭合,D错误.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验电器做静电感应实验.他先用包装用的气泡膜和管摩擦,使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电.左手拿带电的管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然后用手指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圆球,发现金属箔闭合.以下对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现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此时金属箔带负电,但验电器整体仍是电中性的
B.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验电器流向手指
C.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管,验电器的金属箔又会张开,验电器整体带负电
D.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管,验电器的金属箔依然闭合

[解析] 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其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球会带负电,则金属箔带正电,故A错误;因管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球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会带正电荷,手指接触验电器,使得验电器接地,中和金属箔上的正电荷,
使金属箔不带电,所以手指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故B错误;由于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验电器整体带负电,此时松开右手,再撤去管,因验电器整体带负电,验电器的金属箔又会张开,故C正确,D错误.
13.[2024·深圳期末] 如图所示,在桌上间隔一定距离放两本书,将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放置于两书之上,使玻璃板离开桌面.用宽的纸条剪出各种姿态的人形小纸片,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板上摩擦,可见小纸人翩翩起舞.
(1) 小纸人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小纸人会在玻璃板下被吸住,又被弹下去而跳跃起舞,这是因为泡沫与玻璃板摩擦,使玻
璃板带电吸引纸人,小纸人被吸到玻璃板上后也带上了与玻璃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小纸人翩翩起舞.
(2) 如果实验前把“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会更好.这是为什么?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用火烤会使玻璃板更加干燥,更容易发生静电现象,实验现象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