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六 古诗词鉴赏 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训练六 古诗词鉴赏 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31:13

文档简介

专项训练六 古诗词鉴赏
时间:35分钟 满分:34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分)
答案:“衡阳雁去”“霜满地”。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分)
答案: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这两句用典,抒发了词人既思乡,却又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答案:不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清贫生活。
2.结合全词,品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处。(2分)
答案:此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词人无论下雨还是晴天都能从容面对,不为所动,又表明了词人不为宦海沉浮、人生起伏所困扰,能够乐观旷达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阅读下面两首曲,回答问题。(4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赏析乙曲“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两句中“横”“环”二字的妙处。(2分)
答案:“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历代古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部烘托而出,使前后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对即可)
2.甲、乙两首曲都是怀古之作。请你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二者的写作角度和情感有何异同。(2分)
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从人文关怀角度并结合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来吊古抒怀的,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山坡羊·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D.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体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践”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3分)
答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满天灰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英雄气概。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甲】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西过渭州①见渭水思秦川②
[唐]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注释】①渭州:在今甘肃陇西西南。②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与后文的“雍州”“故园”都指长安。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甲诗中诗人登上高楼,看着眼前的水中小洲,产生了浓厚的愁绪。
B.甲诗颔联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C.乙诗中诗人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段,情思深厚。
D.乙诗首句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语言朴素自然。
解析:A项,甲诗首联,写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这看似浑茫无端的愁绪,实则出自真情。因为远远望去,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颇像江中的小洲,故有了“似汀洲”,这是虚写。选项“看着眼前的水中小洲”有误。
2.甲、乙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渭水流”,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问两诗借“渭水东流”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4分)
答案:甲诗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感慨;乙诗抒发了对故园(长安)的思念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青 溪①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②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诗人王维仕途不顺,归隐后写此山水诗。②趣途:走过的路途。趣,同“趋”。
1.试分析该诗所体现的诗人的心境。(2分)
答案:作者在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寄托了寄情山水的情趣,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闲适高雅的心境。
2.这首诗艺术表现高妙自然,请从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一]诗人借景抒情,借青溪的自然、清淡、素雅来表达自己归隐后安闲淡然的心境。
[示例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声喧乱石中”的“喧”字写出了溪水流经山间乱石时水流湍急的状态,“色静深松里”中的“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静谧,一动一静对比映衬,表现了青溪环境的清幽宁静。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5分)
【甲】和康五庭芝①望月有怀
杜审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罗衣②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乙】望月有怀
李 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③,兴尽愁人心。
【注释】①康五庭芝:唐代诗人康庭芝,排行为五。②罗衣:丝织的衣服。③安道:指晋朝人戴安道。此处代指诗人的朋友。
1.下列情境在两首诗中都出现的一项是(2分)(A)
A.月洒清辉   B.风飘素影   C.泉映疏松   D.波摇寒月
2.甲、乙两诗都是写“愁人”“望月有怀”,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甲诗的分析示例,分析乙诗中人物的心境。(3分)
示例:甲诗中“愁人”独望夜月,转眼间月缺月圆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月光洒入薄雾和秋风吹飘罗衣的情景,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凉忧伤和离别的痛苦。
答案:[示例]乙诗中“愁人”空对夜月,月照清泉、泉映疏松使他思接千载,清波摇动月影和月光照进窗户的情景,又引发了他满怀的诗意,可却无人倾听,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专项训练六 古诗词鉴赏
时间:35分钟 满分:34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2.结合全词,品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处。(2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曲,回答问题。(4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赏析乙曲“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两句中“横”“环”二字的妙处。(2分)
2.甲、乙两首曲都是怀古之作。请你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赏析二者的写作角度和情感有何异同。(2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D.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体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践”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3分)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甲】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西过渭州①见渭水思秦川②
[唐]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注释】①渭州:在今甘肃陇西西南。②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与后文的“雍州”“故园”都指长安。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中诗人登上高楼,看着眼前的水中小洲,产生了浓厚的愁绪。
B.甲诗颔联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C.乙诗中诗人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段,情思深厚。
D.乙诗首句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语言朴素自然。
2.甲、乙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渭水流”,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问两诗借“渭水东流”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青 溪①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②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①诗人王维仕途不顺,归隐后写此山水诗。②趣途:走过的路途。趣,同“趋”。
1.试分析该诗所体现的诗人的心境。(2分)
2.这首诗艺术表现高妙自然,请从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5分)
【甲】和康五庭芝①望月有怀
杜审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罗衣②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乙】望月有怀
李 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③,兴尽愁人心。
【注释】①康五庭芝:唐代诗人康庭芝,排行为五。②罗衣:丝织的衣服。③安道:指晋朝人戴安道。此处代指诗人的朋友。
1.下列情境在两首诗中都出现的一项是(2分)( )
A.月洒清辉   B.风飘素影   C.泉映疏松   D.波摇寒月
2.甲、乙两诗都是写“愁人”“望月有怀”,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甲诗的分析示例,分析乙诗中人物的心境。(3分)
示例:甲诗中“愁人”独望夜月,转眼间月缺月圆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月光洒入薄雾和秋风吹飘罗衣的情景,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凉忧伤和离别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