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七 文言文阅读
时间:70分钟 满分:83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①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②曲水③,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④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⑤可乐也。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袚除不祥。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③曲水:引水环曲成渠。④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沙鸥翔集 集:停息 (2)宠辱偕忘 偕:一起
(3)少长咸集 咸:全,都 (4)茂林修竹 修:长,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文:渔夫的歌声相互应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3.阅读甲文,描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所展示的画面。(3分)
答案:洞庭湖的夜晚,有时,湖面上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波光粼粼,闪着金色,静静沉在水底的月影、如玉璧一样的美景展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
4.甲、乙两文都写到“乐”,分别说说“迁客骚人”和王羲之以何为“乐”。(4分)
答案:甲文中“迁客骚人”的“乐”是在天气晴好时登楼心情喜悦,无比快乐,突出“迁客骚人”以物喜的情感。乙文中王羲之的“乐”是与友人赏景饮酒赋诗的快乐。
【参考译文】【乙】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来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而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也足够来畅快地叙述深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宇宙的浩大,俯身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确实很快乐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
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有改动)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下列对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伛偻”是弯腰曲背的意思,这里指老人;“提携”是牵扶的意思,这里指儿童。
B.“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和“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的“也”都是表判断。
C.乙文中的“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耳目一新”。
D.甲文末段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解析:甲文末段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与民同乐”。
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于我如浮云
C.醒能述以文者/以刀劈狼首
D.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B项,介词,在/介词,对于,对;C项,介词,用;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画出。(2分)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答案: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4.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译文: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从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5.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4分)
答案:甲文中的“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中的“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参考译文】【乙】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岸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搭建了一座亭子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不久之后,又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
篇记。
凡是欧阳修和州里的宾客来这里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那么他们的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甚至想久留而忘了回去。唉!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从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说出来。我们的国君在上悠闲自得,清静无为;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怨恨。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啊。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吗 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③。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选自《吕氏春秋·高义》,有删减)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养:供养。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入谓弟子曰∕太守自谓也
解析:A项,舍弃/寝室;B项,姑且/姑且;C项,同“向”,先前,从前/同乡;D项,对,向……说/称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B.孔子辞不受(告辞)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D.其不知丘亦甚矣(了解)
解析:B项,辞:推辞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令 弟 子 趣 驾 辞 而 行 孔 子 布 衣 也 官 在 鲁 司 寇
答案: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5.结合乙文,简要分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孔子是一个崇尚道义、恪守节操的君子。从他拒绝景公赠送廪丘邑可见,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参考译文】【乙】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一介布衣,官职是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这是因为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送杨寘序》)
【注释】①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体制。②写:倾吐,抒发。③杨君: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④剑浦:县名。
1.请你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C)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缓者舒然以和/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亦有至者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解析:A项,名词,客舍/动词,离开;B项,名词,中间/动词,参与;C项,均为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啊/兼词,往哪里、在哪里。
2.请你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能 听 之 以 耳 应 之 以 手 写 其 幽 思
答案: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其幽思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2)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然而要平和他的心态,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
处吧。
4.甲、乙两文均为赠序,即临别赠言,都饱含作者的良苦用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劝勉方法、勤奋学和心态三个方面任选其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4分)
[示例]甲文作者通过叙述自己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的经历,劝勉马生要勤奋学习。乙文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学习乐曲,时间一长,不觉病还在身上,劝勉杨真以弹琴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我们在平时勉励别人时,也可运用现身说法的劝勉方法,这样有较强的说服力,容易让对方接受。
【参考译文】【乙】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阶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等这种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宫调的声音,小的是羽调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会深深地感动听者。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抒发心中的忧郁的情思,那么感动人心,也是极为深切的。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志。(后来)在剑浦担任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方几千里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之处。并且(他)从小(身体)又多疾病,可是南方又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家乡不同。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态,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 然而要平和他的心态,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弹一回琴,当作临别的纪念。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骞 以 郎 应 募 与 甘 父 俱 出 陇 西 使 月 氏
答案: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间:参与
(2)小大之狱 狱:指诉讼事件
(3)匈奴得之 得:俘获
(4)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亡:逃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公将鼓之/蛮夷爱之
B.必以信/宽大信人
C.何以战/以其头为饮器
D.乃募能使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解析:A项,助词,补充音节/代词,代指张骞;B项,名词,诚信/动词,讲诚信;C项,介词,凭借/介词,用;D项,出使/出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译文: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案: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
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参考译文】【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当作饮器,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打击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俘获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个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解析:句意为“即使这样,蜀与魏,它们的大小强弱之势,大概是可以看出来的”,据此断句即可。
2.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崩,古指帝王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和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解析:C项,“弗之怠”中的“怠”是动词,懈怠。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解析:B项,结合乙文“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可知,文章没有提及“治国无方”的因素。
4.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他)于是用新建立且实力微弱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企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
5.对于出兵伐魏,乙文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原因。(4分)
答案:诸葛亮:①忠诚于先帝遗愿:他誓要完成刘备的遗命,即北定中原、恢复汉室。②战略上的积极:认为通过精心准备和战略部署,蜀汉有可能战胜魏国。
何去非:①国力对比悬殊:指出蜀汉与魏国国力差距大,难以长期抗衡。②战略上的谨慎:认为诸葛亮频繁用兵导致军队疲惫,且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是战略失误。③时机不成熟:主张蜀汉应暂时放弃北伐,通过内部整顿和外部结盟等方式增强实力。
【参考译文】【乙】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国家(指蜀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于是用新建立且实力微弱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企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因此,(诸葛亮)经常长途跋涉携带粮食,来打一场短时间的战斗,(然而,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他频繁地调动军队,急于建立功勋,但每次行动往往未能成功,结果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这就是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误。
蜀国作为一个国家,地势险峻偏僻而坚固,不是那些意图争夺天下的人所必须争夺的地方。然而,也不能不警惕它的举动,因为它有图谋天下的野心,趁着时机出动。即使这样,蜀与魏,它们的大小强弱之势,大概是可以看出来的。曹操虽然去世了,但还有司马仲达来统制魏的军队,魏国内部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应该利用刘备去世的机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势,来使魏国懈怠,让魏国没有攻打自己的想法。(同时,)蜀应积极训练军队,储备粮食,等待魏国一旦出现变故,便可沿着黄河、渭水的上游,携带充足的粮食和装备,迅速行动,乘机而起,那么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专项训练七 文言文阅读
时间:70分钟 满分:83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①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②曲水③,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④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⑤可乐也。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袚除不祥。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③曲水:引水环曲成渠。④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沙鸥翔集 集: (2)宠辱偕忘 偕:
(3)少长咸集 咸: (4)茂林修竹 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文: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译文:
3.阅读甲文,描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所展示的画面。(3分)
4.甲、乙两文都写到“乐”,分别说说“迁客骚人”和王羲之以何为“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
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有改动)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下列对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伛偻”是弯腰曲背的意思,这里指老人;“提携”是牵扶的意思,这里指儿童。
B.“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和“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的“也”都是表判断。
C.乙文中的“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耳目一新”。
D.甲文末段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于我如浮云
C.醒能述以文者/以刀劈狼首
D.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
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画出。(2分)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
4.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译文:
5.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③。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选自《吕氏春秋·高义》,有删减)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养:供养。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入谓弟子曰∕太守自谓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B.孔子辞不受(告辞)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D.其不知丘亦甚矣(了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令 弟 子 趣 驾 辞 而 行 孔 子 布 衣 也 官 在 鲁 司 寇
5.结合乙文,简要分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送杨寘序》)
【注释】①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体制。②写:倾吐,抒发。③杨君: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④剑浦:县名。
1.请你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缓者舒然以和/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亦有至者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请你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能 听 之 以 耳 应 之 以 手 写 其 幽 思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4.甲、乙两文均为赠序,即临别赠言,都饱含作者的良苦用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劝勉方法、勤奋学和心态三个方面任选其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骞 以 郎 应 募 与 甘 父 俱 出 陇 西 使 月 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间:
(2)小大之狱 狱:
(3)匈奴得之 得:
(4)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公将鼓之/蛮夷爱之
B.必以信/宽大信人
C.何以战/以其头为饮器
D.乃募能使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译文: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2.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崩,古指帝王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和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4.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5.对于出兵伐魏,乙文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