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九 记叙文阅读
时间:50分钟 满分:5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 新建的 ”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 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 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 ”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 是不是忘记标了 ”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 ”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
来的 ”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
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兵“皱着眉头”,可见他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
B.爷爷对“禹迹图”命名的解释,表明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
C.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与上文他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形成了呼应。
D.小说以爷孙二人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发展,使叙事更加紧凑。
2.爷爷“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回答。(4分)
3.品味语言,按要求进行赏析。(4分)
(1)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加点词语“故事”与“事故”能否互换 为什么 )
(2)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一堂重要的人生课
张燕峰
①我上初中的学校离家二十里,回家必须经过一个陡坡,更糟糕的是,陡坡两侧都是深沟,里面长满了各种杂草,夏天蓄满了混浊的泥水,冬天则积满了厚厚的落雪。
②放寒假的那天,我起床后胡乱地洗了一把脸,将收拾好的行李捆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连早饭也没有吃,就匆匆上路了。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刚走了半小时,竟然起了风,强劲的西北风呼呼地从我耳畔刮过,我奋力蹬车,但仍然寸步难行。
③很快,我就气喘吁吁了。我只好下车步行一会儿,趁风势变小就争分夺秒再骑行一段。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才走了一半的路。
④前面就是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陡坡,此刻饥肠辘辘的我更是如临大敌。我站在坡底,无助地向上看着,头脑中幻想着有神仙从天而降,助我一臂之力,让我轻松到达坡顶。就在我踟蹰不前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阵“突突突”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辆拖拉机。
⑤我心中暗喜,因为我早就看到过,骑车的伙伴在拖拉机擦身而过的瞬间,伸出左手牢牢抓住车厢的边沿,右手稳稳地握住车把。这样就能被拖拉机带着走一段路,省力得很。
⑥我想,何不效仿伙伴们的做法 这样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爬上这座大坡了。眼看着拖拉机吐着黑烟越来越近,我得意地笑出了声,跨上车开始吃力地蹬着。就在拖拉机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的左手松开车把,向左前方伸去,顺利地抓住了车厢的边缘。我不用出什么力,拖拉机就带着我向坡上爬去。我大口地喘气,一股冷冽的空气被吸入肺中,浑身的燥热荡然无存,我无比舒爽地微微仰着头。
⑦正当爬到一半的时候,行驶中的拖拉机猛然右拐,而且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不好!我赶紧松开左手,双手努力掌控车把。没承想,自行车因为惯性失控地向上,而向上的路已经变得很窄,我既要躲避拖拉机的车轮,又要与右面的深沟保持距离。
⑧就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大脑已是一片空白。毫无悬念,我重重地跌入深沟,自行车压在我的右腿上,车把狠狠地戳在我的胸脯上。
⑨“哎哟!”我痛苦地呻吟着,用力推开压在身上的自行车,挣扎着爬起来,站在深及膝盖的积雪中。尽管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双手依然感到刺痛,应该是蒺藜的尖刺在作祟。我忍着疼把它们拔了出来,又使出全身的力气把自行车推到坡上,然后手脚并用爬上坡来。
⑩我身上都是雪粒,缀满了蒺藜的尖刺,裤脚还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再看自行车,车头歪了,链条也掉下来了。我一面大声地咒骂那个狠心的司机,一面“呜呜咽咽”地扭车头,上链条。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我禁不住号啕大哭。填饱肚子后,我告诉了爸爸这件事,原以为爸爸会给我一些安慰,至少跟我一样谴责那个司机。
没有想到爸爸竟然笑了:“孩子,你不要怨恨人家,相反要感谢这位司机,是他给你上了重要的一课。”见我迷惑不解,爸爸收敛了笑意:“孩子,凡事不可惜力。无论做什么事,该做的功课必须做够,该下的力气必须下够,无论成功与否,你都能心安理得。你如果偷了奸耍了滑,走了捷径惜了力,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家如此,其他事莫不如此。”顿时,如同醍醐灌顶,我一下子听懂了爸爸的话。说来也奇怪,我身上的痛似乎减轻了,之前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了,心里还充满了对那位司机的感激和敬意。
从此,“不可惜力”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留在我的心扉上。每当我萌生走捷径的愚蠢想法时,父亲的话就响彻我耳畔,鞭策着我始终坚定地走在一条不遗余力的人生道路上。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细致地叙写回家路上陡坡的糟糕状况以及两侧深沟的险境,为下文扒车被摔做铺垫。
B.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夸张手法,写“我”幻想有神仙助自己到达坡顶,衬托出骑车上坡的艰难,给人真切的感受。
C.第段加点的“重要的一课”,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足功课,不可惜力,偷奸耍滑必将付出代价。
D.第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可惜力”这句话比喻成烙印,说明这句话在“我”心里的分量。
2.文章围绕“一堂重要的人生课”来写,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梳理文章结构,根据提示,把下表A、B处应填内容补写完整。(4分)
结构 段落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① 险恶陡坡,必经之路
第二部分 ②③ A.天气恶劣,寸步难行
第三部分 ④—⑩ B.扒车过坡,失控被摔
第四部分 — 父亲启迪,醍醐灌顶
3.这篇文章注重词语的运用,如下面选自第③段、第⑥段的语句。请从中任选一句,对加点的词语予以赏析。(6分)
(1)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才走了一半的路。
(2)我大口地喘气,一股冷冽的空气被吸入肺中,浑身的燥热荡然无存,我无比舒爽地微微仰着头。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莽昆仑
墨 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士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样子了。”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弯弯曲曲,中士很自然地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嗯 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的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4分)
决定退伍① ②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
。
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段属于插叙,其作用是
。(4分)
4.文章以《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5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古榕酒香飘
卢 涛
远远地望过去,黑暗里只有看不见的宁静。四周的山丘似乎凝固了时间,这是1939年的夏天。
怦怦怦,阿九的心跳得厉害,他把挡在身前的杂草往右边拨了拨,顺势把肩膀上的扁担往上颠了一颠。脚底下踩着的泥土仿佛一根黑色的绳,绑住了阿九疲惫的神经,但是阿九似乎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停歇地走了大半天。
阿九只想着,还有大半个时辰,走过前面那个渡口,再转一个弯,就进城了。进了城,就能看见小篮子了。
小篮子最喜欢仰着头,步履蹒跚地朝阿九跑过来,口齿不清地叫着:“哥,哥……”阿九还记得,把狗尾巴草往小篮子的脖子后面挠一挠,小篮子会一边哭一边笑,扭着头抗议:“哥……哥,坏……坏。”阿九会刮刮小篮子的鼻子,取笑她:“你这个小娃娃,又哭又笑,黄狗撒尿。”
阿九的家前面有一棵大榕树。从小老人就说,那是古榕精,就算活了几百岁,还是那样郁郁葱葱。在那片古榕树的绿荫下,小篮子会拉着阿九的大手,围着大树转圈圈。这条街的街坊阿伯,会摇着蒲扇,吸着水烟,围在一张不知年岁的石桌旁下象棋。妇女们会在这里择菜、聊天……在这个南方的小城里,看上去平静的生活会让阿九忘记了战争的存在。
天上的飞机,这几天越来越多。原本湛蓝的天空,被这些坏东西污染得不成样子。阿九的师父才叔,曾经望着天上飞过的那些黑家伙,往地上呸一口口水,然后咕噜咕噜大口大口地灌进桑葚酒。
不知不觉就走过了渡口,原来还算繁华的码头一片死寂。以前停泊在这里的小货船,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呜咽的柳江河水在静静
流淌。
再往前走,就进了城门。虽已是凌晨两点,可沿街的楼却依稀有着灯火。阿九定睛一看,那些在黑暗中隐隐约约的灯火竟然是一盆盆纸钱燃烧后发出的光亮。原本宁静的空气中传来了高低起伏的悲戚哭声,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悲凉而又凄清。
再往前走,阿九看到了大榕树,它还在。
可是,它憔悴了。原本舒展到天空的枝叶,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树下一片狼藉,石凳石桌东倒西歪。触目惊心的一摊摊红色印记,像诅咒的符号一样刻在地面上。
“快点走,别停下。”一个声音打断了阿九的思绪。一个穿着黄色军装的人,恶狠狠地说。
阿九没出声,默默地把扁担拽得更紧了。扁担挑着的是才叔的毕生心血。
阿九是才叔的关门弟子。才叔的桑葚酒,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全城最古老的酒曲,到才叔这一辈已经传了三代人。早些时候,进城的日本人知道了才叔的桑葚酒。听说司令山本五太郎特别好酒,所到之处总喜欢搜罗各地美酒。今天上午,他派了一个小分队去了位于城郊的“才叔酒坊”。
阿九眼见才叔被日本人用锋利的刺刀抵着胸膛。平日颇有些骨气的才叔却一反常态地卑躬屈膝。看着才叔脸上那谄媚得快要垂到地面的胡子,阿九心里有说不出的厌恶。才叔把埋在地下快十年的酒坛子麻溜利索地挖出来,打包装车。才叔说:“长官,这都是我酒坊里最好的酒,您拿回去给太君,好好尝尝。”
连同阿九在内的所有伙计们,都为才叔的不争气愤怒着。阿九气鼓鼓地把手里装酒的大勺“扑通”扔在了老窖池旁。
才叔向阿九眨眨眼,把他叫到了身边,耳语了几句。
没多久,才叔和阿九就被日本兵押着往城里走,连同满满一车的酒坛子和阿九扁担上那一筐老酒曲。
…………
几年之后,城郊的墓园里常有人来祭拜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残害的亲人。每逢清明,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女孩和一个青年男人站在一块石刻的墓碑前。两人肃穆地站立着,一动不动。
“小篮子,阿九,又来看才叔啊 ”有相熟的人问道。
他们转过头冲着人们笑笑。阿九在心里又回忆起了那个熟悉又遥远的故事……
在才叔把酒曲带到日本人的军营之前,他找了个借口把阿九支开。山本五太郎犒劳军队的盛宴正在进行中,军营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纵情狂欢,氤氲的酒香飘散在整个营房的上空。但没过多久,只见军营里传来一声巨响,随后火光映天,哀号声四起……
阿九仿佛又听到了才叔那天在他耳边轻声说的话:“我在酒坛里放了白磷,只要温了酒,就能让这帮人全部上西天。阿九,记住,一定要活下去,你要把我的酒坊传下去。”
小篮子拉拉阿九的手,说:“哥,想什么呢 ”
阿九摇摇头,定定地望着远处的山丘和初露的霞光。
那棵古榕树依旧立在那排骑楼前,仿佛空气中飘来了熟悉的桑葚酒香。
现在,已是1945年的夏天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2.标题中“酒香飘”三个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做简要分析。
(3分)
3.小说塑造阿九这个形象有何用意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
4.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阿九和小篮子又来到才叔的墓前,请你代阿九写一段话,表达对才叔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3分)专项训练九 记叙文阅读
时间:50分钟 满分:5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 新建的 ”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 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 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 ”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 是不是忘记标了 ”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 ”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
来的 ”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
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小兵“皱着眉头”,可见他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
B.爷爷对“禹迹图”命名的解释,表明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
C.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与上文他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形成了呼应。
D.小说以爷孙二人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发展,使叙事更加紧凑。
2.爷爷“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①退休后还经常查看地图;②喜欢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③对新地图兴趣浓厚;④敏锐地发现新地图中的细微变化。
3.品味语言,按要求进行赏析。(4分)
(1)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加点词语“故事”与“事故”能否互换 为什么 )
答案:[示例一]不能。“故事”侧重传奇色彩,而“事故”侧重意外,原句突出了爷爷当年测绘工作的艰辛和危险。
[示例二]能。“事故”侧重意外,而“故事”侧重传奇色彩,互换后突出了爷爷对事业的热爱,对付出的无悔。
(2)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充满感彩,表现了爷爷对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4.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新旧地图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地图”承载着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中国地图”蕴含了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一堂重要的人生课
张燕峰
①我上初中的学校离家二十里,回家必须经过一个陡坡,更糟糕的是,陡坡两侧都是深沟,里面长满了各种杂草,夏天蓄满了混浊的泥水,冬天则积满了厚厚的落雪。
②放寒假的那天,我起床后胡乱地洗了一把脸,将收拾好的行李捆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连早饭也没有吃,就匆匆上路了。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刚走了半小时,竟然起了风,强劲的西北风呼呼地从我耳畔刮过,我奋力蹬车,但仍然寸步难行。
③很快,我就气喘吁吁了。我只好下车步行一会儿,趁风势变小就争分夺秒再骑行一段。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才走了一半的路。
④前面就是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陡坡,此刻饥肠辘辘的我更是如临大敌。我站在坡底,无助地向上看着,头脑中幻想着有神仙从天而降,助我一臂之力,让我轻松到达坡顶。就在我踟蹰不前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阵“突突突”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辆拖拉机。
⑤我心中暗喜,因为我早就看到过,骑车的伙伴在拖拉机擦身而过的瞬间,伸出左手牢牢抓住车厢的边沿,右手稳稳地握住车把。这样就能被拖拉机带着走一段路,省力得很。
⑥我想,何不效仿伙伴们的做法 这样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爬上这座大坡了。眼看着拖拉机吐着黑烟越来越近,我得意地笑出了声,跨上车开始吃力地蹬着。就在拖拉机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的左手松开车把,向左前方伸去,顺利地抓住了车厢的边缘。我不用出什么力,拖拉机就带着我向坡上爬去。我大口地喘气,一股冷冽的空气被吸入肺中,浑身的燥热荡然无存,我无比舒爽地微微仰着头。
⑦正当爬到一半的时候,行驶中的拖拉机猛然右拐,而且速度明显降了下来。不好!我赶紧松开左手,双手努力掌控车把。没承想,自行车因为惯性失控地向上,而向上的路已经变得很窄,我既要躲避拖拉机的车轮,又要与右面的深沟保持距离。
⑧就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大脑已是一片空白。毫无悬念,我重重地跌入深沟,自行车压在我的右腿上,车把狠狠地戳在我的胸脯上。
⑨“哎哟!”我痛苦地呻吟着,用力推开压在身上的自行车,挣扎着爬起来,站在深及膝盖的积雪中。尽管戴着厚厚的棉手套,双手依然感到刺痛,应该是蒺藜的尖刺在作祟。我忍着疼把它们拔了出来,又使出全身的力气把自行车推到坡上,然后手脚并用爬上坡来。
⑩我身上都是雪粒,缀满了蒺藜的尖刺,裤脚还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再看自行车,车头歪了,链条也掉下来了。我一面大声地咒骂那个狠心的司机,一面“呜呜咽咽”地扭车头,上链条。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我禁不住号啕大哭。填饱肚子后,我告诉了爸爸这件事,原以为爸爸会给我一些安慰,至少跟我一样谴责那个司机。
没有想到爸爸竟然笑了:“孩子,你不要怨恨人家,相反要感谢这位司机,是他给你上了重要的一课。”见我迷惑不解,爸爸收敛了笑意:“孩子,凡事不可惜力。无论做什么事,该做的功课必须做够,该下的力气必须下够,无论成功与否,你都能心安理得。你如果偷了奸耍了滑,走了捷径惜了力,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家如此,其他事莫不如此。”顿时,如同醍醐灌顶,我一下子听懂了爸爸的话。说来也奇怪,我身上的痛似乎减轻了,之前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了,心里还充满了对那位司机的感激和敬意。
从此,“不可惜力”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留在我的心扉上。每当我萌生走捷径的愚蠢想法时,父亲的话就响彻我耳畔,鞭策着我始终坚定地走在一条不遗余力的人生道路上。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B)
A.第①段细致地叙写回家路上陡坡的糟糕状况以及两侧深沟的险境,为下文扒车被摔做铺垫。
B.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夸张手法,写“我”幻想有神仙助自己到达坡顶,衬托出骑车上坡的艰难,给人真切的感受。
C.第段加点的“重要的一课”,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足功课,不可惜力,偷奸耍滑必将付出代价。
D.第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可惜力”这句话比喻成烙印,说明这句话在“我”心里的分量。
解析:B项,第④段画线句是“我”面对陡坡时的想法,幻想有某个神仙帮助“我”轻易爬坡,这是想象的写法,并非“夸张手法”。
2.文章围绕“一堂重要的人生课”来写,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梳理文章结构,根据提示,把下表A、B处应填内容补写完整。(4分)
结构 段落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① 险恶陡坡,必经之路
第二部分 ②③ A.天气恶劣,寸步难行
第三部分 ④—⑩ B.扒车过坡,失控被摔
第四部分 — 父亲启迪,醍醐灌顶
3.这篇文章注重词语的运用,如下面选自第③段、第⑥段的语句。请从中任选一句,对加点的词语予以赏析。(6分)
(1)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才走了一半的路。
答案:[示例]“走走停停”与“停停走走”这两个意思完全一样的词语以顶真方式相连接,表现了顶风骑车极其缓慢艰难;加上后面的副词“才”,表示这么艰辛才走了一半路程,更凸显了当时“我”的艰难窘境。
(2)我大口地喘气,一股冷冽的空气被吸入肺中,浑身的燥热荡然无存,我无比舒爽地微微仰着头。
答案:[示例]“荡然无存”,是说自己浑身的燥热一下子全都没有了;“无比舒爽”,非常舒服清爽。这两个四字词语,简洁明快,更好地表现“我”扒车上坡时极为舒适惬意的感受,反衬后文被摔的难受。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答案:[示例]写“我”由前面的不解,到此处从被摔中明白人生道理,自然总结全文;点出“不可惜力”“始终坚定地走在一条不遗余力的人生道路上”这个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由前面“咒骂”到“感激和敬意”,直至此段“响彻”“鞭策”,情感升华;用作结尾段,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以启思。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莽昆仑
墨 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士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样子了。”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弯弯曲曲,中士很自然地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嗯 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的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4分)
决定退伍①想念家乡②留下守边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段属于插叙,其作用是侧面烘托喀喇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4分)
4.文章以《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5分)
答案:①“莽昆仑”的意思是莽莽昆仑山,突出了高大的喀喇昆仑山的气势雄浑;②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是艰苦异常的喀喇昆仑山;③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像喀喇昆仑山一样巍然屹立;④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古榕酒香飘
卢 涛
远远地望过去,黑暗里只有看不见的宁静。四周的山丘似乎凝固了时间,这是1939年的夏天。
怦怦怦,阿九的心跳得厉害,他把挡在身前的杂草往右边拨了拨,顺势把肩膀上的扁担往上颠了一颠。脚底下踩着的泥土仿佛一根黑色的绳,绑住了阿九疲惫的神经,但是阿九似乎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停歇地走了大半天。
阿九只想着,还有大半个时辰,走过前面那个渡口,再转一个弯,就进城了。进了城,就能看见小篮子了。
小篮子最喜欢仰着头,步履蹒跚地朝阿九跑过来,口齿不清地叫着:“哥,哥……”阿九还记得,把狗尾巴草往小篮子的脖子后面挠一挠,小篮子会一边哭一边笑,扭着头抗议:“哥……哥,坏……坏。”阿九会刮刮小篮子的鼻子,取笑她:“你这个小娃娃,又哭又笑,黄狗撒尿。”
阿九的家前面有一棵大榕树。从小老人就说,那是古榕精,就算活了几百岁,还是那样郁郁葱葱。在那片古榕树的绿荫下,小篮子会拉着阿九的大手,围着大树转圈圈。这条街的街坊阿伯,会摇着蒲扇,吸着水烟,围在一张不知年岁的石桌旁下象棋。妇女们会在这里择菜、聊天……在这个南方的小城里,看上去平静的生活会让阿九忘记了战争的存在。
天上的飞机,这几天越来越多。原本湛蓝的天空,被这些坏东西污染得不成样子。阿九的师父才叔,曾经望着天上飞过的那些黑家伙,往地上呸一口口水,然后咕噜咕噜大口大口地灌进桑葚酒。
不知不觉就走过了渡口,原来还算繁华的码头一片死寂。以前停泊在这里的小货船,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呜咽的柳江河水在静静
流淌。
再往前走,就进了城门。虽已是凌晨两点,可沿街的楼却依稀有着灯火。阿九定睛一看,那些在黑暗中隐隐约约的灯火竟然是一盆盆纸钱燃烧后发出的光亮。原本宁静的空气中传来了高低起伏的悲戚哭声,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悲凉而又凄清。
再往前走,阿九看到了大榕树,它还在。
可是,它憔悴了。原本舒展到天空的枝叶,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树下一片狼藉,石凳石桌东倒西歪。触目惊心的一摊摊红色印记,像诅咒的符号一样刻在地面上。
“快点走,别停下。”一个声音打断了阿九的思绪。一个穿着黄色军装的人,恶狠狠地说。
阿九没出声,默默地把扁担拽得更紧了。扁担挑着的是才叔的毕生心血。
阿九是才叔的关门弟子。才叔的桑葚酒,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全城最古老的酒曲,到才叔这一辈已经传了三代人。早些时候,进城的日本人知道了才叔的桑葚酒。听说司令山本五太郎特别好酒,所到之处总喜欢搜罗各地美酒。今天上午,他派了一个小分队去了位于城郊的“才叔酒坊”。
阿九眼见才叔被日本人用锋利的刺刀抵着胸膛。平日颇有些骨气的才叔却一反常态地卑躬屈膝。看着才叔脸上那谄媚得快要垂到地面的胡子,阿九心里有说不出的厌恶。才叔把埋在地下快十年的酒坛子麻溜利索地挖出来,打包装车。才叔说:“长官,这都是我酒坊里最好的酒,您拿回去给太君,好好尝尝。”
连同阿九在内的所有伙计们,都为才叔的不争气愤怒着。阿九气鼓鼓地把手里装酒的大勺“扑通”扔在了老窖池旁。
才叔向阿九眨眨眼,把他叫到了身边,耳语了几句。
没多久,才叔和阿九就被日本兵押着往城里走,连同满满一车的酒坛子和阿九扁担上那一筐老酒曲。
…………
几年之后,城郊的墓园里常有人来祭拜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残害的亲人。每逢清明,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女孩和一个青年男人站在一块石刻的墓碑前。两人肃穆地站立着,一动不动。
“小篮子,阿九,又来看才叔啊 ”有相熟的人问道。
他们转过头冲着人们笑笑。阿九在心里又回忆起了那个熟悉又遥远的故事……
在才叔把酒曲带到日本人的军营之前,他找了个借口把阿九支开。山本五太郎犒劳军队的盛宴正在进行中,军营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纵情狂欢,氤氲的酒香飘散在整个营房的上空。但没过多久,只见军营里传来一声巨响,随后火光映天,哀号声四起……
阿九仿佛又听到了才叔那天在他耳边轻声说的话:“我在酒坛里放了白磷,只要温了酒,就能让这帮人全部上西天。阿九,记住,一定要活下去,你要把我的酒坊传下去。”
小篮子拉拉阿九的手,说:“哥,想什么呢 ”
阿九摇摇头,定定地望着远处的山丘和初露的霞光。
那棵古榕树依旧立在那排骑楼前,仿佛空气中飘来了熟悉的桑葚酒香。
现在,已是1945年的夏天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答案:①照应标题中的“古榕”,突出其历史悠久;②写出了南方小城民风的古朴;③突出了小城的宁静祥和;④与后文小城被日本人破坏后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比;⑤表达了人们对昔日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痛恨。
2.标题中“酒香飘”三个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做简要分析。
(3分)
答案:①才叔酿的酒好,芳香四溢;②才叔酿酒的技艺得以传承;③才叔的高尚品质永远激励着后人。
3.小说塑造阿九这个形象有何用意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用阿九来见证才叔的英雄事迹;②用阿九的见闻来串联小说的情节(或:阿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让阿九来传承才叔的酿酒技艺和高尚品质。
4.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阿九和小篮子又来到才叔的墓前,请你代阿九写一段话,表达对才叔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3分)
答案:[示例]师父,我和小篮子又来看您了。昨晚我又梦到您了,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赶走了日本人,咱们酒坊的生意可好啦!您机智勇敢,舍生取义,您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