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23: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同学们从“乱悠悠”“乱如麻”这两个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春秋的“乱”和战国的“乱”有何不同?这场无休止的“乱”的背后是否又蕴藏着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探寻“乱”的根源与“变”的内涵。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
一、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根据下列图片并结合课本,说说从春秋到战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呈现;
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③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
田氏代齐
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控制齐国政权的田氏为齐侯,齐国由姜氏变为田氏。这就是“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思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中的韩氏、赵氏、魏氏及田氏是何身份?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权力下移,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周王室统治完全崩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西周
春秋
战国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西

口诀: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在中间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一、战国七雄
思考1:观察上图,战国时哪些国家势力较强?史称?
“战国七雄”
思考2: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哪些国家在修筑长城?为什么?
“抵御匈奴”
思考3:读图,指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时期 战争名称 交战国 双方兵力 时间 区域 伤亡人数
春秋 城濮之战 晋 楚 约20万 1天 郑国城濮 约3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 赵 近100万 3年 赵国上党 地区 约65万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自己的利益述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为此,诸侯们混战不休。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战争时期的战争的性质。
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 ——《战国策》书录
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思考:从上表对比中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一、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因争夺上党,前261年秦攻赵,赵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秦国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赵王中计,易帅赵括。赵括上任后,主动出击。白起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合围赵军四十多天,最终粮草断绝,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况异常惨烈。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争,百姓们最渴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和平
统一是民心所向
二、商鞅变法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不被吞并,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楚:吴起变法
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魏:李悝变法
燕:乐毅改革
齐:邹忌改革
韩:申不害改革
思考:各国改革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对内: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对外:为扩张做准备条件。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秦: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曾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未得重用后又建议魏王杀掉杀死商鞅,魏王接不采纳。后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但变法也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随着秦孝公去世,商鞅被迫起兵,后失败被杀,车裂于咸阳。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二、商鞅变法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
改革内容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反对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以法令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便利经济发展;
提升军队战斗力。
集权
富国
强兵
二、商鞅变法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P35,说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虎狼之师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二、商鞅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商鞅“治秦”具有什么特点?
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赏罚分明;
思考1: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成功了
思考2: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秦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社会发展
成败标准:
1.有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 2.有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变法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要付出代价.
改革/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顺应历史潮流
思考2:从商鞅身上可以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有要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6,归纳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完成下列表格
领域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水利工程
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繁荣,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发展可观。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富商大贾财力雄厚。
兴修都江堰
战国时期铜冰鉴
战国时期集市贸易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阅读课本P37 ,说说其概况。
时间:
主修:
地点:
作用:
影响:
公元前256年
李冰(秦国郡守)
成都附近的岷江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伟大的创举,是世界水利史的奇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观看下列视频,请用一句话对都江堰进行评价。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之战、长平之战
战争特点:规模大、兵力多、时间长、伤亡大、重战略战术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改革户籍
经济: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由分裂走向统一
农业、手工业、商业
内容
大国工程都江堰
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战争影响:促进政治变革、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是世界水利史的奇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1.《史记·晋世家》记载:“(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平民),晋绝不(祭)祀。”该史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尊王攘夷 B.西周分封
C.三家分晋 D.七雄争霸
C
练习巩固
2.春秋时期战争规模较小,“未有杀人累万者”,战争常在一天之内结束,很少有超过三天的大战。战国时代,战争旷日持久,十分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说明了( )
A.周王室的消亡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分封制的终结 D.兼并战争的加剧
D
3.“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商业发展 B.鼓励农业生产
C.限制土地兼并 D.打击贵族势力
B
练习巩固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
5.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黄河流域发展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皇帝制度开始确立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
练习巩固
6.下面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学习的主题是( )
A.原始的农耕生活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