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8: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请从史料实证角度观看视频,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存在感的认识。
讲授新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
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
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目 录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 从部落到国家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 商朝和西周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解析
灵魂叩问——何谓文明?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标志:国家、城市、文字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
状态;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冯友兰
问题1:请从文明的角度分析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如何证实?
什么是国家?早期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史书、书籍、报刊等
史料实证——如何证实文明存在?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 新旧石器时代划分: 打制石器与磨制时期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 旧石器时代:约250万——约1万年前(生产力范畴)
(1)含义: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2)文化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时代特征:打制工具、采集渔猎、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问题2:结合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分布图,分析其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1.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东西,既分散有集中;
2.主要集中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优良、生存空间较大的区域。
【注意】单位面积果兽数量有限,人口不能密集(从北京人
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
五十人之间。);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相对
来说,采集比狩猎更稳定;早期人类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2.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5000至2000年不等
(1)含义: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2)文化遗存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3)时代特征: 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产生、陶器、刀耕火种,建材定居,村社体系等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在两个方面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想一想:劳动工具的变革导致新时期时代的出现,而新时期时代的出现又会对中华文明的孕育沉淀发展产生哪些深远且深刻的历史影响呢?
人类在距今金约一万年前后进入新时期时代,影响深远而深刻:
1.刀耕火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2.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以及养蚕缫丝等合力影响人类进入定居生活;
3.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之陶器技术的提升,兼具审美与生活双功能等。
特 点:
品种多样,技术成熟,古拙大气。彩陶以红底黑花为主,图案生动、明快,有很强的装饰性。
仰韶文化(BC5000-BC3000)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大汶口文化(BC4100-BC2600)
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
河姆渡文化(BC5000-BC3300) 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
龙山文化(BC3000-BC2000)
1928年山东济南历城县龙山镇发现
红山文化(BC4700-BC2900)内蒙古中南部、
热河地区、辽宁西部、河北北部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
1936年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开始发掘。
琮(显示神权)
钺(显示军权)
探究1:结合旧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分布图,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从月朗星稀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再到多文化体系的形成
基本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多元:侧重于时空,起源分布的地理特征,且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侧重于文化、民族内涵,中原核心,且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二) 原始社会组织: 从血缘部落到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1. 旧石器时代:血缘群居部落
姜寨遗址
解 图: 从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墓地分析。
1. 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等均为全体成员所有;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 2. 整个村落呈向心式布局,体现了母系氏族强有力的血缘关系;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于农业起源最初阶段。
特 征:
以血缘
为纽带;集体生产、平
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问题3:结合所学,分析旧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因和影响。
1. 生产力低下,财产公有制; 2. 生殖崇拜;
3. 女性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
4. 男性狩猎、捕鱼、防御野兽,危险大,不稳定性。
1. 生活主体性;
2. 婚姻主导性;
3. 部落稳定性。
2. 新石器时代:私有制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6700-6000年)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
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积石冢用石头砌成,中间有较大的石椁,葬品以玉器(世俗王权的象征)为主;积石家以祭坛为中心,规模宏大,是部落共同祭祀天地神和祖先的地方。
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城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重点探讨1: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史料实证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纲要上4页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修复图
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
且差别不大;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良渚文化墓葬
墓葬差别较大,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纲要上4页
良渚古城复原图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统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公共权力设立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良渚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中国”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记载: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民。”
探究2:结合材料与所学,如何看待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齐涛《中国古代史》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掌握大量财富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压迫被剥削阶级。
———《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产生与国家出现的根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 从部落到国家
(一) 古史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
1.三皇:(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2)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1)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炎黄部落联盟:
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
A.概念: B.标准:选贤与能
C.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炎黄部落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成为文化中心,炎黄成为人文始祖,加速文明社会到来。
认识:血缘纽带和部族之间的冲突,致使部族成员必须依赖集体而存活,这反而加强了氏族的向心力。氏族之间为谋求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现象是世界各地的早期国家形成之前出现的普遍现象。私有制、阶级分化在这个阶段更加明显,国家产生的步伐加快。
(二) 万邦时代: 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陶寺遗址—传说中的黄帝
从考古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而陶寺遗址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
——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
探究3:缘何新时代晚期还不能说进
入早期国家形态呢?
因为主要是王权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王权是被社会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服从的权力。没有出现王权,就是还没有迈进早期国家的门槛。
(三) 文献中的夏朝:相当从约BC2070年至约BC1600年
重点探讨2:夏朝真的存在吗?为什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应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近代以来,东西方学者关于衡量文明的标准存在着争议。西方学者认为:文明的显著标注是城市、冶金术、文字、国家(西方中心论);而中国学者则认为文明的标准是公共权力(王权)、地域原则、礼仪制度、阶层分化等。
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夏王朝是否存在过,我只能说我不
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
上世纪末,“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研究方法:二重考证法
任何历史结论获得都必须有理有据,严谨求实而又不失严肃敬畏
三. 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商朝与西周
(一) 商朝的统治:约BC1600年
1.建立:BC1600年,汤建立商朝
2.地位:中国最早的信史
3.政治制度:
①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重用神职人员比较突出。③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历史解释】想一想,商朝何以成为信史?为什么?
商朝历史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即信史开始。 殷墟遗址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还出土了都城遗址、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商代青铜文明,从而确立了殷商的信史地位。 尤其是甲骨文数量之多类型功能各异, 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第一手客观材料。殷商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了神权迷信色彩浓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事神,先鬼而后礼”
问题4:结合所学,分析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还无力直接控制王畿以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是当时最有效的统治方式。
内外服制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盟且王权借助神权统治!
(二) 西周的统治:约BC1046年
1.建立:BC1046年,武王
2.地位:奴隶社会之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3.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度
③礼乐制: 礼乐相辅巩固统治
关于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2.对象:同姓宗亲、先代贵族、异姓功臣
3.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封臣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封臣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6.特点: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影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诸侯具有相当大独立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力量。
探究3:结合所学,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发生了什么变化
1.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2.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关于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5.特点: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6.影响: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稳定了统治。形成“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思想和规定。
关于西周的礼乐制
1.含义: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
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2.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统治秩序。
3.表现:仪式、器具、称谓。
4.作用:①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②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始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尝试;礼乐德治治国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
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
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
封制宗法制的工
具。三者互益!
(三) 商周的经济:
1.农业
(1)土地制度:
(2)生产工具:
(3)耕种方式:
2.手工业:
3.商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国王私有,不能随意买卖
木骨等,青铜农具极少
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有初步发展
关于商周经济之土地制度井田制
孟轲以前没有井田制的记载,甲骨文及金文中也找不出井田制的痕迹。……所谓井田制历史上是不曾存在过的。我们认为,井田制只是孟轲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决不是他力求要见诸实行的理想,还可能是他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来理想。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礼记·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税"时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①性质:天子所有权;贵族享有使用权,禁止买卖转让;
②井田制下分公田和私田两部分;③公田:贵族占有,庶民助耕,收获全部归贵族;④私田:分授庶民耕种,收获归已。
归 纳:中国早期国家(先秦时期)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
②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③青铜铸造发达(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①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②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思想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