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第4课
壹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
材料:汉兴,接秦之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 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刘邦
①经济: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破坏;
②政治:王国问题,少数民族政权侵扰。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汉初时局
2. “文景之治”
(1)背景:
①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③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速亡的教训:赋敛无节,徭役过度
得到的经验:“薄赋敛,省徭役”
黄老指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相糅合
相比道家思想,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
休息→休养生息
休养(节流):轻徭薄赋,安定社会
生息(开源):充实人口,发展经济
(2)具体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表现:
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3. 汉初的政治制度
(1)西汉初年的各种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时代 措施 影响
汉高祖 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
汉景帝 削夺诸侯封地 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
汉初处理封国问题的尝试
郡国并行制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贰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面临的形势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易道,人易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政治:王国势力坐大
思想:不统一
当时,私人铸币未完全禁止,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这些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西汉初年朝廷曾向他们借钱平反叛乱,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
经济:市场混乱,豪强富商控制国家命脉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1)政治层面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
海昏侯墓出土墨书金饼,上书“南藩海昏侯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
诸侯国被分为多个小侯国,使得“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新封侯国归郡管辖。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1)政治层面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设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③用酷吏,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抑制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1)政治层面
④设立中朝,提升尚书令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⑤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拔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A.选官标准:“孝”和“廉”
B.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后由中央任命。
由下到上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2)经济层面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又称“算缗告缗”)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抑商:指抑制私商,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服装,不许操兵器、乘车骑马,禁止商贾之士入仕做官,并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①法家: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②易导致暴政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墨家:
③道家: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3)思想层面
①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传》,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拓展
主要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新儒学
②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董仲舒
1.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内)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设立察举制 选拔范围广,提高官员质量 设刺史 促进地方监察,加强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经济 改革币制 改用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重农抑商,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算缗告缗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设五经博士 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2.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
(1)对匈奴:
①战争夺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郡管理: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对西域:
①出使西域: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后来形成了“丝绸之路”。
②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更加有效
诸君,且看我汉家江山!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叁
东汉的兴衰
1. 西汉的灭亡与短暂的新朝
(1)西汉的灭亡:
皇帝 世系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宣帝 武帝曾孙 17岁 25年
元帝 宣帝长子 26岁 16年
成帝 元帝长子 19岁 26年
哀帝 元帝之孙 19岁 6年
平帝 元帝之孙 8岁 6年
孺子婴 宣帝玄孙 1岁 2年
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
外戚干政,社会黑暗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1. 西汉的灭亡与短暂的新朝
(2)短暂的新朝:
①新朝建立: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②王莽改制:王莽的“改制” 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③新朝灭亡:统治末年,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2.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汉光武帝的中兴举措: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加强皇权
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儒学继续得到发展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3. 东汉衰亡的原因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①成因:
A.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掌握在外戚手中。
B.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宦官因此掌控朝政。
②影响:
外戚宦官各谋私利,互相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③反抗: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3. 东汉衰亡的原因
(2)豪强势力扩张
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体,即豪强地主。
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大量占有土地、奴婢,修建起一座座规模宏大、自给自足的田庄,甚至公开组建武装,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东汉中期彩绘陶坞堡
3. 东汉衰亡的原因
(3)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①原因: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时间:
184年
③影响: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肆
两汉的文化
两汉的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史学
文学
科 技 医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语言朴实。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被誉为“医圣”,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精通外科手术、健身方法
两汉的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科 技 数学
造纸术
农学 其他 《九章算术》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思考:两汉文化成就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启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公元前
154年
公元184年
七国之乱
黄巾军起义
公元前
202年
刘邦建立
西汉
王朝兴替
重大事件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前
140年
汉武帝登基
公元前
138年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105年
蔡伦改进
造纸术
西汉
新朝
东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割据
混战
名存
实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