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概念
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
社会生活
从事狩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分布
1.沿河分布
2.范围广泛
3.中原核心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分布地区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黄河中游
母系氏族
黄河下游
母系氏族
长江下游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
父系氏族
辽河流域
父系氏族
长江流域
父系氏族
制作彩绘陶器,
主要栽培粟。
种植水稻,饲养家猪,养蚕缫丝。
黑陶“蛋壳陶”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同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生产活动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制作彩绘陶器,
主要栽培粟。
种植水稻,饲养家猪,养蚕缫丝。
黑陶“蛋壳陶”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同红山文化)
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概念
社会生活
1.大量使用陶器(彩陶、黑陶)。
2.开始从事农耕,饲养家畜。
3.过渡到定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小型聚落
大型城市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平均分配
贫富分化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
生活工具
礼器出现
石钺有使用痕迹,随葬钺的墓葬与其他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和规模相差不大。
玉钺无使用痕迹,集中于高等级墓葬,常伴随其它玉器一起出土。
新石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产生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战争、军队、监狱、法律等
国家
生产力提高
公共权力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经济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3.阶级分化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
重点探究
多元一体
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作“最初的中国”。
“满天星斗”理论
新石器时代
多元一体
“重瓣花朵”理论
中华文明好似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山东、燕辽、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二、三层花瓣。中原文化区作为花心联系着各文化区,并向周边辐射。
新石器时代
文明诞生的标准
重点探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课堂练习】
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度,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
A. 半坡遗址 B. 仰韶文化
C. 殷墟遗址 D. 陶寺遗址
D
1.阶级的产生
2.国家的形成
3.文字的出现
4.金属的使用
5.城市的诞生
......
概念
禅让制
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根据“选贤举能”的原则,推选下一任联盟领袖。
万邦时代
作用:禅让制是维系部落联盟的一种手段。
万邦时代
陶寺遗址的观星台
陶寺遗址出土大量的石镞、骨镞。
“(帝尧)乃命義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不叫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概念
世袭制
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
夏朝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将众族邦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协调与再分配。随着再分配活动的扩展和形式化,禹掌握了天下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禹的权威逐渐提高,职位也越来越巩固......尽管启继位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能因此否认禹治水过程中在人民心目中树立的权威及其获得的财力是启能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摘编马兴《从尧、舜禅让的实质看传子制的确立》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认识。
认识: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政治制度
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
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
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统治,
对其他地方主要是间接统治。
夏朝
社会性质
我国史书记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阶级社会)
探究
二里头遗址
夏朝
在这个“九宫格”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代表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
——赵海涛(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探究
二里头遗址
夏朝
1.阶级分化
2.等级制度
3.社会分化
4.手工业发展
5.“龙”图腾崇拜
......
思考:分析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的可能性。
剧情引入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此后商朝多次迁都,后来定于殷,公元前1046周武王灭商成功,商朝自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199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第1046号墓出土一件人头青铜甗。它的出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也点燃了无数好奇的火焰。
线索搜证
·盛放人头的青铜甗专用于祭祀,称为“胹祭”,即将人头与动物共同烹煮后献祭鬼神。
·头骨较小,眉弓不突出,眼眶上缘薄,额头较陡,经专家研究推断为一位15岁少女的头骨。
·牙齿发育好,口腔健康,磨损程度较低,推断生前生活优渥,应该是一位贵族少女。
·经过锶同位素检测,推测死者长期生活在沿海地带。
·牙齿钙含量极低,说明头骨被特意蒸煮过。
·颈部有刀斧砍削的锯齿状断痕,说明死者是被砍头而亡。
推理分析
生活在沿海地带某方国的贵族少女。
死者身份?
战败成为俘虏后,被商朝一位将军砍头而死。死后人头放在青铜甗中,用于祭祀。
死因推测?
商朝末期墓葬
随葬鼎、兵器和人牲
贵族少女
沿海地带
被砍头蒸煮
精美纹饰,复杂工艺
祭祀礼器
帝辛时期
《甲骨文合集》36482:酉余步从侯喜征人方。
《甲骨文合集》36484:贞:王来征人方。
?
特点:隶属关系不稳定,是松散的政治联盟。
思考:商王对地方部落的统治有什么特点?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商朝
内外服制度
概念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原因:1.巩固商王统治的需要。
2.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
3.外服方国众多,距离遥远,文化差异大,
商王难以有效控制。
4.生产力较低,地理条件限制。
商朝
思考:内外服制度的评价
1.巩固商朝的统治,
2.促进地区文化交流
3.外服地区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和独立性,尚未形成高度中央集权体制。
商朝
祭祀鬼神
1930年殷墟发掘时的照片
1999年刘家庄墓人头青铜甗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青铜技术高超
商朝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纲要上》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商朝
商朝
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残暴统治、制度缺陷、军事频繁、奴隶起义......
铭文释义: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举行福祭。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武王伐纣
西周的建立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牧誓》
思考:说明何尊的史料价值。
概念
何尊属于一手史料,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小,可信度较高。其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事情,印证了史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后人研究西周王朝的建立。
二重证据法
意思是把发现的出土文物与古籍记载相互验证以考证古史的方法,目前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铭文释义: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举行福祭。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宅兹中国”——何尊铭文
概念
分封制
目的:巩固地方统治。
对象:王室、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封地的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定期觐见 。
特点: 层层分封(间接统治),等级森严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西周的政治制度
重点探究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巩固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推动文化的交流 。
消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混战隐患。
“宅兹中国”——何尊铭文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铭文释义: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举行福祭。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宗法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念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大宗)继承制。
原则:小宗服从大宗。
特点:血缘关系与政治相结合,大小宗等级森严并且具有相对性。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秩序。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国人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念
国人暴动
国人
1.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2.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思考:“国人暴动”体现西周政治什么特点?
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国人背后不断议论王的做法,王下令禁言,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出逃。自此周王朝逐渐衰落。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念
井田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过去,山林川泽一直为天子垄断,西周后期,一些贵族或平民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私田,影响了王室的收入。周厉王取缔私田,重新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禁止国人利用,引起国人特别是国人中的平民的愤恨和谴责。
——何本方,岳庆平,朱诚如主编.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含义: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奴隶集体劳作。(生产力较低)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走向崩溃。
周厉王的做法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
铭文释义: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举行福祭。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神权与王权结合
周人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获取和保有天命,皆强调天命具有可以转移的重要特性。这是周人对殷周革命合法性的解释。
周朝天命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商王是最高神“帝”在人间的唯一代言人,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商王通过占卜等方式与“帝”沟通,以获得天命的指示和支持。
商朝天命观
帝命于天
天命靡常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念
西周初期,统治者认为商人之所以“敬天而亡”,是因为商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过于苛刻,失去了民心。因此天命是无常的,要想维持其统治,不但要敬天,而且更重要的是“保民”,即对人民采取宽仁之策,使统治者能得民心。
敬天保民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
思考:说明周礼与殷礼的异同。
相同:
1.祭祀活动盛行,神权与王权结合。
2.强调等级秩序,形成一套规范的礼仪制度。
不同:
1.殷礼强调“神本”,周礼强调“人本”。
2.殷礼侧重祭祀的巫术性功能,周礼侧重通过“礼乐刑政”规范社会行为。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1.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形成“家国同构”。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4.带有原始民主传统的遗风。
政治
1.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仍然低下。
2.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集体劳动和奴隶制。
4.工商食官。
经济
1.出现甲骨文。
2.迷信鬼神,崇尚祖先;敬天保民。
3.形成礼乐文化。
思想文化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