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9: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思维导图
东汉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
东晋
(317-420)



(220-280)
西晋
(266-316)
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方经济发展
北人南迁
五胡内迁
(304年-439年)
十六国
(351年-394年)
前秦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隋朝建立
魏国建立
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
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
东晋建立
蜀国建立
定都成都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南北朝时期
公元
494年
公元
581年
公元208年
公元220年
公元
221年
公元
200年
公元266年
公元280年
公元317年
公元
420年
公元
439年
公元
229年
公元
589年
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西晋建立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东晋灭亡
263年
魏国
灭蜀汉
316年
西晋
灭亡
隋朝统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三国与西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军阀混战
政权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上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
孙权在建业称帝,史称东吴
曹魏权臣司马昭
发兵灭蜀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29年
266年
280年
263年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曹魏)
220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1年
局部统一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学习聚焦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民族交融
▲西晋分封宗室
西晋短暂统一
▲西晋时期全图(281年)
材料一 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吏。——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封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大封同姓诸王(分封制)
▲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下,出现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
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材料一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
王八之乱
五胡内迁
羌qiāng
匈奴
鲜卑
羯jié
氐dī
鲜卑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
少数民族归附
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
自东汉末期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五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西晋当政者的做法
A.阻滞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B.导致了北方的长期分裂
C.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延缓了北民南迁的进程
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A.五胡内迁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C.少数民族比汉族更加地先进 D.民族融合在战乱和迁徙中逐渐实现
.
.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政治特点:
晋元帝司马睿
(276年-323年)
二、东晋与南朝
公元317年
建康
司马睿(晋元帝)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概念
历史纵横
东晋的士族专权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士族当权
实质: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诗歌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门阀政治的衰落 B.唐代都城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出现 D.唐代气候的变迁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二、东晋与南朝
王导死后,虽然王氏地位有所下降,但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相继换了庾氏、谢氏、桓氏等世家大族与司马氏共天下。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随着东晋王朝的衰亡,门阀政治逐渐落下帷幕。
皇权被架空,国家大权主要由顶级士族轮流掌握,导致政局不稳定,最终加速了东晋的灭亡。(争权夺利)
.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南朝
北朝
宋武帝刘裕
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六朝
南朝
东晋
十六国
南朝北边疆界逐步退缩为隋统一进行铺垫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开发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其中有一段描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思学之窗
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贫穷落后
大量土地得到开发
粮食产量高
物产丰富
手工业发达
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为统一提供条件。
南朝青瓷莲花尊
江南地区开发示意图
江南开发
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方发达,南方落后
南宋
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唐朝中期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点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劳动力与技术: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中原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各民族融合
材料一 蛮左(南方少数民族) ......聚散无恒, 不营农业。 (郭) 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 家有余粮。
——《周书?郭彦传》
材料二 傍南山 (指汉川以南) 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汉人)为婚 , 衣服居处言语 , 殆与华不别 。
——《隋书?地理志》
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为统一提供条件
民族融合
二、东晋与南朝
民族融合
南朝(420-589)
东晋
(317-420)




西晋
(266-316)
南方经济发展
汉人南迁
三、十六国与北朝
▲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学习聚焦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十六国
少数民族内迁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东晋 前秦对立形势图
其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376年 苻坚)
东晋(317年—420年)
对峙
三、十六国与北朝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示意图
淝水
前秦85万
东晋8万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兴起和统一北方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保守势力强,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文化制度;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一 “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间隔,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到洛阳),一统中原”。
——摘编自《魏书》
北魏孝文帝改革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
改革
移风易俗
影响
494年从平城迁到洛阳
易服饰;讲汉话;
改汉姓;改籍贯;
定门第;通婚姻。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拓跋宏(元宏)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十六国与北朝
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史料阅读
深厚的汉文化修养
文明教化
民族交融—汉化
三、十六国与北朝
耙地图
耕种
扬场图
采桑护桑图
民族交融—胡化
三、十六国与北朝
和面
做汤饼
烧烤
炙肉串
狩猎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不断发展;
北朝(439-581)
隋朝
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304年-439年)
十六国
(351年-394年)
前秦
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三、十六国与北朝
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东汉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
东晋
(317-420)



(220-280)
西晋
(266-316)
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方经济发展
北人南迁
五胡内迁
(304年-439年)
十六国
(351年-394年)
前秦
时代特征: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林立更迭频繁、南北经济逐渐平衡、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2.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课堂练习
.
.
3.印章是权力与信用的象征。据统计,曹魏政权赐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多达105方,两晋赐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至少有235方,远超两汉时期,且官印上普遍有“归义”或者“率善”二字。这可用于佐证魏晋时期
A.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B.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
C.北方游牧族群部落制趋向解体 D.因俗而治政策的实行
4.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
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
.
.
5.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
6.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7.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杂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这主要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区域间经济交流密切
C.南北政权对峙 D.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
.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