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课件 (3)(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课件 (3)(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8: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大明王朝:
辉煌与沉沦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①了解明朝的统一,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封建专制的发展
②了解郑和下西洋;知道南海诸岛、台湾等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对明朝的影响与危机
③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繁荣之下…
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
郑和下西洋
宦官专权
农民起义
倭寇侵扰
西方殖民
暗潮涌动…
大明王朝的建立
1、1351年 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3、完成统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建立政权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政“治”风云变
——大明政制风云变,繁荣背后暗流涌
政“治”强化
收权
废宰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李善长
因胡惟庸党
被诛杀全族
汪广洋
因刘基被毒案下诏赐毒而死
胡惟庸
以“谋不轨”罪被杀
株连三万余人
废除宰相制度
为何要废除宰相?
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
宋朝
唐朝
汉朝
秦朝
元朝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明朝
①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③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②前朝教训:宰相权势过重,霍乱朝政,威胁皇权。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众宰相
三省六部制
抑宰相
中外朝制度
独宰相
中书省
设宰相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政“治”强化
收权
废宰相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政“治”强化
收权
废宰相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废丞相有哪些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者的统治

加重皇帝政务负担,降低行政办事效率,易决策失误
皇权失去制约,为后来宦官乱政和社会动荡埋下祸根
哎,废丞相后,朕成“加班狂”了!政务太多,忙不过来。得找个智囊小分队,帮朕分担分担。对,就设内阁,找些能人进来,一起搞定国事!这样朕也能轻松点!
政“治”强化
收权
设内阁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先斩后奏
皇权特许
仪仗、侍卫
刑狱、情报
监视朝臣
随意缉拿
刑狱
政“治”强化
收权
厂卫机构
政“治”强化
海疆
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前期(1405-1433)
郑和先后7次率船队出海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
概况:
结合课本72页,完成以上内容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原因
寻找建文帝
宣扬国威
显示富强
永乐盛世
国力强盛
航海技术
造船技术支持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政“治”强化
海疆
郑和下西洋
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的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
探究: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特点
朝贡贸易
中国和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四夷率土归王命,
都来朝大明”
政“治”强化
海疆
郑和下西洋
探究:比较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思考后者的地位与影响
1405年-1433年
迪亚士:1487年
哥伦布:4次;1500人
郑和:7次
27800人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长24.5米、宽6米
17艘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船多,船大
规模大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②在资金、时间、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范围广
局限:①“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后期给明朝带来较大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和平交往
平等互利
殖民掠夺
武力征服
政“治”强化
海疆
郑和下西洋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原因
①政治:
①思想:
①经济:
海禁政策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
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淡薄
影响: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稳定海疆
政“治”强化
海疆
抗击倭寇
经济封锁+军事不振→走私猖獗

破坏百姓生活,威胁统治

戚继光抗倭
反侵略
民族英雄
政“治”强化
海疆
抗击倭寇
根据教材第三子目,梳理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完成表格
地区 少数民族 措施
西北 蒙古族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西南 藏族 封授,订立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人士管理
东北 满族(女真人)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特点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南重北轻
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意义
政“治”强化
陆疆
边疆治理

政“治”暗潮长
——暗流涌动兆国殇,明清易代暗潮长
政“治”危机
君主专制强化
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
王振,明英宗时期,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撤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酿成“土木之祸”。
刘瑾,明武宗时期,一手遮天,搜刮民脂民膏,富可敌国
魏忠贤,明熹宗时期,独掌东厂,建立阉党,被称为“九千岁”。把明朝推向灭亡。
内阁
司礼监
①皇帝防止阁臣的权力过重,宦官更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原因
④部分皇帝怠于政事,对宦官依赖与纵容
②宦官机构的完备与职权扩大
③宦官具有文化知识
阁臣当政
张居正
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严嵩
明朝权臣,以逢迎嘉靖皇帝得宠,排挤政敌,独揽朝政。他贪污受贿,卖官鬻爵,陷害忠良,加剧社会矛盾,败坏朝纲。
“炼丹狂魔”嘉靖皇帝
二十多年不上朝
政“治”危机
君主专制强化
阁臣当政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锦衣卫
、东厂
思考:阁臣当政或宦官弄权是否意味着皇权衰弱?
内阁:
严嵩专权20余年,被嘉靖皇帝罢免;
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
宦官(司礼监):
刘瑾干政,被正德皇帝凌迟;
魏忠贤干政,被崇祯皇帝赐自尽。
非法定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秘书机构
无实权
牵制官员、强化皇权
工具
无论权臣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
实质: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政“治”危机
君主专制强化
1624年
1626年
1642年
1662年
荷兰
台湾
荷兰占领台湾南部
西班牙
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西班牙被荷兰击败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
澳门
葡萄牙
濠镜澳
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获得了澳门的租住权
原因
海禁政策
新航路开辟
政“治”危机
西方殖民
1644年
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政“治”危机
清军崛起,明朝灭亡
探究:究竟是谁“杀死”了大明?
一、政治腐败
①皇帝疏于朝政
②宦官专权,权倾朝野
③大臣争权夺利
二、社会动荡
陕北连年大旱——农民起义
三、后金(大清)——进攻明朝
17世纪中国气候处于小冰河世纪。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拥积日甚。旱灾连年增多。农业收成锐减。整个明朝末年,始终伴随着旱灾、寒蝗灾、水灾、瘟疫等,中原气候持续变化,天下大乱,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