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秀教学课件 (2)(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秀教学课件 (2)(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8: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赵匡胤
王安石
赵构
960年
1127年
1141年
两场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三次和议: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靖康之变
偏安江南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大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北宋建国
1069年
南宋建立
军阀割据
积贫积弱
专制集权
富国强兵
南宋灭亡
1276年
时空坐标
五代十国中原王朝更替简表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后梁(907年)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年)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年)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年) 郭威 邺都留守
北宋(960年) 赵匡胤 禁军统帅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方镇太重
武将势大
君弱臣强
边防危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方北汉,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目的:
(2)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防弊之政 措施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1)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稍夺其权(行政)
制其钱谷
(财政)
收其精兵
(军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更戍法)
设诸路转运使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权
如何解决“方镇太重”问题?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二府
三司
①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③财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②军政: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代开创了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分化事权: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如何解决“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2)分化事权: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如何解决“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如何解决“方镇太重”问题?
(2)分化事权: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①路: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权
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
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二者共同签署文书,互相制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①崇文: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抑武: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材料一: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史·石守信传》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
材料三:“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北宋时人感慨
扩大科举规模
提高文人地位
(3)崇文抑武
何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3)崇文抑武
宋代治国特点:内重外轻、分化事权、文人治国
宋 赵恒《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哲宗 刘挚 科举 御史中丞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知县

知州
通判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纵向收权
横向分权
制其钱谷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地方部队
三衙(禁军)
思考:宋二府三司制与唐三省六部制在分散相权的方式上有何区别?
唐:流程分权
宋:职能分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1)积极:①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2)消极:①制度僵化;
②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③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4、影响
(一)背景
(1)后晋
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太宗
“辽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内外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太宗股中两箭,乘驴车逃走,从行宫嫔尽数陷没”。
(2)宋太宗
①979年,高梁河之战
②986年,雍熙北伐,杨业被俘而死,此后“不敢北向”
思考:国力相对强盛的宋朝为何屡屡战败?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1)原因
收精兵
换防
崇文抑武
军事积弱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积弱——边防压力
宋与辽
◎宋辽交战形势图
①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③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④宋真宗:1005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失 败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积弱——边防压力
(2)表现:
北宋和西夏对峙图(1111年)
①形势: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1044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②“庆历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失 败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积弱——边防压力
(2)表现:宋与夏
思考: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可取:北宋屈辱求和,财政损失;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可取:北宋损失有限;签订和议后维持两国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互市促进民族交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探究思考
①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北宋的募兵政策P54历史纵横)
②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z僚子弟入仕泛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1)原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积贫——财政危机
(2)结果: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积贫——财政危机
冗兵
冗官
冗费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2)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②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减少财政支出的措施,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2、时间:1069年,宋神宗时期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内容:
(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三、王安石变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三、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宋史》
(1)积极:
三、王安石变法
6、评价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史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摘编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消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 ③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④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对比探究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两位皇帝被俘,史称
“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靖康之耻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几十万官民被掳往北方, 对士人而言是非常震撼心灵的历史悲剧,也是一个莫大的历史教训。
(1)战:南宋抗金
宋军在于金军抗击中形成几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2)和:宋金合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财物,称为“岁贡”。
(3)对峙:南北对峙
此后,南宋与金又发生了几次战争,南宋的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2、宋金关系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地位:金>宋=辽>西夏
与逃跑、求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弟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
四、南宋的偏安
2、宋金关系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1)北方长年战乱,经济衰退。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战略优势。
(2)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3)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南方士人贪图一时和平不愿北进。
(4)军队战斗力不强,屡战屡败,士气下降。
四、南宋的偏安
3、南宋偏安的原因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