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
思考: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1. 耕作制度发展: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粮食产量提高。
北宋自越南引进良种占城稻
2. 经济结构有所突破: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突破自给自足
3. 棉花逐渐被种植和推广:宋朝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推广,南方逐渐普及,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5. 租佃关系盛行。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另找主人。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土地所有权
和经营权分离
生产效率提高,
人口快速增长。
一、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发展
思考:阅读教材P64概括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 制瓷业: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
2. 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3. 印刷业: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并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版书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4. 棉纺织业: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
黄道婆(黄婆或黄母,1245年-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清代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思考:阅读教材P65概括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发展
1. 基层市场蓬勃发展(如草市更普遍,具备更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 榷场互市、民间贸易等边境贸易活跃,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材料:绍兴和议后,南宋、金开始在沿边地带陆续设立许多榷场。宋对金的输出以茶为大宗,其次为南方的绢帛、麻布、木及生姜等药物。另外,宋的书籍亦是重要商品之一……金对宋的输出有皮毛、人参、甘草、马匹、盐等物品。
——摘编自周宝珠《简明宋史》
→作用:
①有利于的和平、稳定;
②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社会进步;
③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④密切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对统一民族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激增,出现纸币。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宋]李焘《续资
治通鉴长编》
北宋的交子铜板拓印与南宋的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纸币出现的原因:
①城市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
②海外贸易发达,货币外流;
③“钱荒”严重;
④铁钱太重流通不便,纸币轻便易流转。
意义: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重要财源;形成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
南海一号博物馆
海外贸易:
①地位: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重要财源;
②内容:输出丝织品、瓷器等,输入以香料、珠宝为主,
③范围: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范围广 ;
④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⑤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5. 城市兴盛,经济功能增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商业繁荣,娱乐活动丰富;市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李林甫《唐六典》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东京梦华录》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社会情况,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
1. 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于平衡,为南移奠定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开始超过北方)
北宋时期
经济明显依赖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税收集中在江南
元代运河、海运图
特点(创新之处):
运河: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海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原因:
①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出于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需要。
作用:
①保障南方财赋顺利北运;
②加强南北联系,维护大一统局面;
③运河沿岸一批城市的崛起(扬州、汴州等)。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2. 原因:
①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③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 影响:
①经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海上贸易繁荣;
②交通:陆上、海上交通运输改善;
③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增长;
④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
⑤文化: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二、社会的变化
(一)变化一: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材料一:唐宋两代中央大学入学资格比较表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类别 唐 宋
国子学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京品四品以上带三品勋封) 京朝官七品以上子孙
太学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八品以下官员子孙及平民子弟
四门学 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及平民子弟 不计出身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
②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榜下捉婿:在宋朝时期,若是读书人能够金榜提名的话,那么很可能福泽门墙,使得家族兴盛起来。因此在科举之后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都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全国各地富人为了攀上新科进士,不仅招对方为女婿,还会许下重金。
材料二: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
——宋 蔡襄《端明集》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二、社会的变化
(二)变化二: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材料一: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材料二: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①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②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人身束缚松弛)
雇佣关系
租佃关系
二、社会的变化(三)变化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材料一:“北宋灭亡后由于政局的巨大变动,土地买卖比北宋也更趋活跃,南宋由于徽州靠近杭州,南宋政权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各项重大政策,在徽州得到了认真贯彻”。——王国键《宋代土地和财产买卖文书的发展及特点与南宋微州卖契的若干比较研究》材料二:高宗朝,岳州知州范寅敷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承佃耕种)。”户部提出不同意见:“商人田产,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难许人请射。”宋高宗采纳了户部的意见。——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之五整理①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财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严重)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三、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发展历程
1
3
4
2
5
6
春秋创立
孔子
战国发展
荀子
孟子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成
为正统
魏晋:
佛道盛行,面临挑战;
吸收佛道,有新发展
隋朝:
三教合归儒
唐朝:
三教并行
韩愈首倡儒学复兴
宋代理学兴起
三、儒学的复兴
(二)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兴起
1. 背景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后梁朱温鸩杀16岁的唐哀帝、儿子向父献妻、第三子朱友圭杀父,又被第四子朱友贞所杀;后晋石敬瑭45岁拜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做了儿皇帝。
①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儒学的困境:
②佛教、道教盛行造成的冲击;
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且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束缚着思想界,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创造。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③儒学日益僵化,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地,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④商品经济繁荣引起社会道德、人性修养的缺失,冲击儒家传统伦理秩序。
思想:三教合流
政治:崇文抑武
科技:印刷术
机遇:
主观:
儒学家
理学产生
一定时期的思想
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三、儒学的复兴
(二)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兴起
2. 概况
(2)目的: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3)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1)含义: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囊括天人关系的新儒学体系。
(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北宋 创立
朱熹
南宋 集大成者
(5)发展过程(程朱理学):
①北宋:二程创立
②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并著《四书章句集注》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后期)宋理宗以二程、朱熹等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③元朝: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朱熹对理学、对儒学教育贡献: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将《大学》《中庸》 两篇文章, 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 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此外,他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三、儒学的复兴
(二)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兴起
3. 程朱理学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材料2: 问:天道如何 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1)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认为先有理后有物。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材料1: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
材料2: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2)人生观:天理即“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结合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①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修养,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建设,树立和巩固社会基本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②另一方面,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禁锢人民的合理欲望。
材料1: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2: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3)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三、儒学的复兴
(二)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兴起
4. 评价
(1)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长期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并传播海外,影响深远。
?
吸收佛道思想,适应社会发展
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秋瑾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材料1: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2: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材料1: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3)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文学艺术
学生:填表格并依据表格和教材思考宋词元曲繁荣的原因。
1. 文学
特点 代表人物或作品
宋词 句子 ,用来 ,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 ,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 ;
婉约派: 。
元曲 散曲 散曲是一种比词 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话本 宋元城市中, 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 。 《西湖三塔记》
长短不等
配乐歌唱
词牌
苏轼、辛弃疾
柳永、李清照
更灵活、更通俗
说书演出
白话小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知否,知否?应试绿肥红瘦。——李清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宋词兴盛的原因:
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社会矛盾尖锐,借以抒发情感等。
宋朝政局相对稳定,重文轻武,培养了一批文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
元曲繁荣的原因:
民族差别对待制度,一度废科举,使得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社会矛盾尖锐,借以抒发情感。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文学艺术
2. 艺术
学生:完成表格并思考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书法 ,不拘法度 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赵孟頫(元)
绘画 宋元以 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 ; 花鸟画、人物画民间风俗画流行。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追求个性
山水画
意境和笔墨情趣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①出现新的文学体裁; ②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③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个性化; ④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代表 朝代 表现
印刷术 宋朝
火药 宋朝
指南针 宋朝
沈括 北宋
郭守敬 元朝
王祯 元朝
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二)科技
铜火铳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
◎简仪
王祯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二)科技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思考:如何理解“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 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辽、夏、金都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创制本民族文字。
文化的借鉴与交融
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三)少数民族文字
知识总结
商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农业发展
社会新变化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经济新变化
文化新变化
儒学复兴:理学
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技的发达
经济中心南移
少数民族文字
辽宋夏金元
真题演练
1.(2025·安徽·高考真题)南宋时期,“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瘴(困苦),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诉),勉从驱使”。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 B.朝廷给予佃户租佃自由
C.户籍管理松弛 D.契约适用领域愈加广泛
A
2.(2024·河北·高考真题)南宋绍兴年间,有官员发现县吏掌握田宅买卖官印契书的印板,往往空印私卖,引发诸多争讼。因此,其建议“委逐州通判用厚纸立《千字文》为号印造…每月给付诸县,置柜封记。遇人户赴县买契,当官给付”,并每季核验。该建议获准施行。南宋政府这一举措( )
A.促进官田数量的增加 B.有利于规范土地贸易
C.推动了土地政策调整 D.有助于遏制土地兼并
B
真题演练
3.(2024·广东·高考真题)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D
4.(2024·安徽·高考真题)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B
真题演练
5.(2024·海南·高考真题)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