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9: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天灾人祸让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
元朝
明朝
时间:1368-1644年 (276年,十二帝)
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国都:应天府(南京),15c迁都北京
“ 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十六位奇葩皇帝
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
明太祖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明孝宗朱祐樘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
明惠宗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明武宗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明成祖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明世宗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明仁宗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明穆宗朱载垕 太平皇帝——隆庆新政开关和议
明宣宗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明神宗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明英宗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明光宗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明代宗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明熹宗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明宪宗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明思宗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1、废丞相
朱元璋: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黄宗羲: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两则材料对废宰相做法有何不同理解
(2021·天津高考·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皇帝
吏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礼部
中书省
废中书省、废相,权分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统辖
——加强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废相后朱元璋一天的工作量
(据说《明太祖实录》统计)
207份
奏折
政务
411件
明成祖时期,设内阁,由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设内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内阁如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思考点
内阁执掌票拟权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称为“批红“、“朱批”。
大臣意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制度赋权
非法定非正式机构,咨询内侍机构,皇帝赋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宦官
司礼监
王振
司礼监
魏忠贤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东厂
明代宦官的角色——政务枢纽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奏章的中转站
参与机要
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抵达司礼监
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
遇到皇帝怠政
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
锦衣卫
侦查缉捕——皇帝耳目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宦官专权
宦官为何能专权?
思考点
宦官本身并无实权,宦官专权是因为得到皇帝信任,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官员,达到强化君权的目的。
宦官专权对社会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思考点
宦官集团勾结官员、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变。
影视剧中的厂卫形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宦官专权
明代四大宦官
王振
勋贵“翁父”
汪直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刘瑾
“刘皇帝”
魏忠贤
“九千岁”
内阁学士或宦官掌权的现象,是否意味着皇权削弱?
不是,内阁大学士和宦官都不是制度化的真正“宰相”。他们只是皇权的附属品和衍生品,宦官权力不过是皇权的延伸。(思考:类似现象还有哪些 )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行中书省
省(“三司”)、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废行省,设三司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2)目的:
①政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②经济:拓展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薄来厚往,倍偿其价。
(1)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7次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3)评价:
吕思勉: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殊域周咨录》: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积极:领先欧洲,加强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航海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到达地点 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航行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只数量 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大宝船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200吨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长
范围广
规模大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合作探究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一: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二:和经事三朝,前后七奉使,……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云。 ————《明史·郑和传》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与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加强了中外交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由于耗资巨大,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1)含义:
(2)特点:
(3)目的:
(4)影响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①政治:宣扬国威;②经济:满足统治者对于异域珍宝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知识拓展:朝贡贸易
2.戚继光抗倭
材料八: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谢杰《虔台倭纂》
思考:“倭寇”由什么人组成?为何明初以来倭患愈演愈烈?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明清王朝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抗倭斗争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戚继光、俞大猷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原因:
(2)表现: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荷兰人登陆台湾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蒙古族
封授,设立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人士管理
藏族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女真族
分而治之、
因俗而治,
以夷制夷;
重南轻北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经略边疆
天灾
人祸
外患
17世纪起,全球处于小冰河时期
明中期以后,朝政混乱、贪官横行,土地兼并严重,军费开支增多,社会矛盾尖锐
后金政权建立,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地方与中央矛盾尖锐,皇太极建政大清后,发展为两个政权嬗递的新朝与旧朝的矛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阉党乱政
东林党争
朕就是不想上朝
皇帝昏庸
政治黑暗
社会动荡
官员腐败、盘剥百姓、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明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1368年
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
1644年
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
世界文明
本课小结
1.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宰相掌控 B.废除宰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宰相分权制度 D.宰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B
2.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课堂练习
C
课堂练习
3.明朝的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政府还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 )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确保了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D
4.“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
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实行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