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文科)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姓名______ 评价(组内)___(教师)___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编制人:于乐德 审核人:梁 燕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的基本内容,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体会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两弹一星”1.“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背景和目的(1)政治:______敌视新中国,60年代______关系恶化;美苏“________”,世界局势紧张。(2)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重大成就(1)原子能技术:________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和平能用核能,相继建成了____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2)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___
___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_____试验成功。(3)航天技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
_
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两弹一星”意义(1)政治:打破了美、苏联的核垄断和空间技术垄断;加强了国防能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2)经济:和平利用核能,进入航天时代,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3)文化:促进科技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二)载人航天技术1.战略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
1999年起,“______”飞船成功进行4次无人飞行试验。_____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__________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成就: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它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二)评价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获得中国
“______________奖”,多次获得国际大奖。2.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_______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_________________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_______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的发展(1)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_____________”。(2)意义:表明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______发展。2.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__,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_____________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______________、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_____________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1、新中国为什么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列举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
【思维拓展】
一.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政治
(1)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党和政府制订科技发展规划,作出战略决策。
2.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科技文化:
(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奉献精神;
(2)教育事业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人才储备;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二.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前后有什么不同?
1.特点: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不同:(1)改革开放以前侧重于国防军事的尖端科技。
(2)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发展不仅注重国防,同时,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科技普遍转为现实生产力,着重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政治: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文化:培养大量科技人才,为科技、文化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民族素质。
【限时自测】
1.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2.“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是因为
A.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B.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重合肥
C.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复合肥
D.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6.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7.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8.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B.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9.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10.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11.右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的海报。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2.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