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09: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文科)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姓名______  评价(组内)___(教师)___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编制人:于乐德  审核人:梁 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一)内容1.建立____________事业:教育为______服务;向_______开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特点: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2.确定________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智育、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_______学校教育同时,建立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二)成就(1949-1965)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__: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_________和德才兼备的_______________。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一)原因:“______”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为纲。(二)“文革”教育状况1.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都被卷入“_______”批____
_活动中。2.1966年夏,废止____________。3.70年代初,高等院校招收不经文化考试的“____________”,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三)结果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专业人才缺乏,民族______________大大下降,中国与______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二、教育的复兴(1977--)(一)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________制度,倡导____
____。(二)实行“________________”战略,教育优先发展。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教育改革步伐加快(1)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____
____》,从法律上规定保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社会力量办学,启动“_______工程”。(2)中等教育:实行___
___教育与____教育并举。(3)高等教育:①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______制度;②改革高校________制度,扩大学校办学___
___;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________工程”计划。3、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力度,促进西部大开发。(三)成就
(1)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____
____和扫除青壮年________;(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1、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和成就2、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思维拓展】
1、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科学、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科技、经济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改革开放后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1、政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政策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3)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
(2)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限时自测】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2.(2008·海南单科·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4.因为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喱村垤玛小学的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这里儿童可以用什么法律,来保证当时自己的最大梦想——读书梦想的实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5.(2011·山东)“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
,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6.(2009·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7.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8.(2008·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1.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12.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合作探究】
13.(2013年四川文科综合卷).(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图4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参考答案:(1)(6分)
(1)变化:从专重儒家经典,转变为民主(共和)、科学和全面发展;(2分)
作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培养实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4分)
(2)(6分)
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12分)
史观:
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
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反映的时代要求:
经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文化:“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
国际: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