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习培训】
1.
先用15分钟通读课本,而后再用15分钟结合导学案梳理课本基础知识,完成知识框架和问题引导,并写下我的疑问,最后完成探究题目。
2.
重点预习: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史实。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目标】
1.牢记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学会依据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体会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预习自学】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问题引导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1、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__________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________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饮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3)住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住宅在大城市出现。2、社会习俗的变化(1)“断__易__”“废止___”;(全国)(2)大城市婚丧仪式由_____改为______。特点:(1)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广大_____落后、封闭,沿袭传统风俗习惯。
变化原因:(1)__________影响;(2)________推动;(3)民国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法令。二、新中国社会生活(1949-)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_______________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必需品凭_________供应;(3)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款式________。(2)饮食:从____到小康,
“_____工程”。(3)住房:住房状况空前改善,“____工程”。(4)体育、旅游等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环保、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一)铁路1、近代:(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淞沪铁路。(2)80年代,清政府修筑___到_____的铁路。(3)______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新中国:(1)构建___、___与内地铁路交通,建宝成、兰新等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踞亚洲第一,世界第四。(3)改进机车和铁路技术,铁路大提速,提高运行效率。(二)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新中国:建立和发展汽车、石油工业,在全国建立密集公路网,架设公路大桥。二、水运与航空1、轮船水运(1)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___运输。(2)1872年洋务派创办________,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进程。(3)新中国:国家____管理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比重下降。
2、航空业(1)近代: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天津航线开通。到1949年中国民航有52条国内外航线。(2)新中国:______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1)19世纪___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无线电报局。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供官商通报。(2)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新中国(1)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___位。(3)互联网通讯。3、交通、通讯事业的影响
(1)促进______发展。
(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______和______。【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晚清时期:(1)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陆续办报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2、辛亥革命《____》、新文化运动《______》宣传民主、科学思想。3、中共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4、新中国:中共党报党刊《人民日报》、《红旗》,主导宣传作用。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机,1895年电影诞生。1、中国电影(1)近代中国电影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_____》,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2)新中国电影新特点是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改革开放后电影事业走向辉煌。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__年__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中国电视业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得到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电视普及原因: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电视技术的进步;③国家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第四媒介)(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1、互联网发展
(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球。(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_____。2、互联网的优势和影响(1)集_________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可以高度____,____传受信息。(3)改变人们____、____、___、____方式。
1.探讨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1)政治:(2)经济:(3)文化:2.清政府为什么反对修铁路??3、探究: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经济:(2)文化:4、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5.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重难点阐释】
1.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原因:(1)政治: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
②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的推动。
(2)经济: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
(3)文化:民主、自由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表现:(1)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首先在通商口岸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和更新。
(2)传统的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传入中国,交通通讯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点:(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2)社会生活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
(3)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深。
影响:①积极:推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促进了物质生活近代化。
②消极: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烙印。
【合作探究】 综合测试卷第14页
【我的疑问】
【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