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第10-13课(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单元第10-13课(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0:1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13课)
【课程目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导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写下我的疑问和知识树,完成预习自测和探究题目。
(二)课堂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知识梳理、简介。
2
分组讨论,完善“合作探究”结论。
3
小组黑板展示。
展示“预习自测”答案
4
小组交叉点评。
5
评价。
6
朗读、记忆展示
总结。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
特征
中国:
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西方:
蓬勃发展
政治
1.
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1.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确立和发展。
经济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
经济占统治地位。
2.英、法、美进行
,实现工业化。
文化科技
3.思想文化专制,科技处于停滞状态
3.启蒙思想深入人心,近代科技蓬勃发展
外交
4.实行
政策
4.为夺取商品

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禁烟运动背景
(1)正当中英贸易,中国处于
地位(原因:根本-自然经济;直接-闭关锁国)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影响:摧残中国人民健康;白银外流;吏治腐败。
3、道光帝命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英国为了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
2、事件:侵略和反侵略斗争,东南沿海之镇江战役,海龄等殉国。
3、《南京条约》(1842)
(1)割
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率,中国须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进入
社会。
半殖民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半封建:中国封建
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
;出现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战火再然: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根本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
,扩大侵略权益。
2、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3、不平等条约
1)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1858)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清政府与英、法签订《
》(1860)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
为商埠;
(3)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俄国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1)中国
程度加深;(2)
兴起,中国近代化起步。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
战争激化社会矛盾。(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2)全盛时期(1853-1856年):北伐、西征。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1、内容:①平均分配土地。
②圣库制度: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性质: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②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局限性: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
3、洪仁玕《
》(1859)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①政治:以法治国,选举官吏;
②经济:发展
,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3)评价(特点):具有
色彩的施政方案。
4、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近代反

的农民运动
2、作用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是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从完整的革命纲领理解)
(3)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
的方案。
3、局限: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生产力,不能提出科学的理论。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2)
改革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政策”(根本原因)
(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事件: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
3、失败原因:清朝
制度腐朽(根本);李鸿章“
”方针等(直接)。
4、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
(输出资本),产品免收内地税。
5、《马关条约》的影响
(1)政治:刺激列强
中国野心,大大加深中国社会

(2)经济:列强对华
输出,严重阻碍中国
发展。
(3)面对民族危机,中国掀起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救亡图存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资本输出场所。
直接原因:1898—1900年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打着“
”旗号
2、事件: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三、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反帝官员,禁止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新特点:武装控制京津地区,以华制华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中国
经济进一步解体;
(2)清政府放宽了对
的限制;(3)

”浪潮。
2、障碍:外国
和本国
的压迫和束缚。
3、影响: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四)辛亥革命(1894-1912)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
输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中国
初步发展。
(3)思想:西方
思想影响,
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2、准备
(1)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
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

纲领。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军事:革命党人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3、武昌起义(1911、10、10)
二、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定都南京、国旗为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
》(1912年春)
内容
(1)确立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
(2)确立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3)规定实行
制。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革命果实?
(1)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2)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革命党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性和
性。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1)性质:中国近代伟大的
革命。
2)功绩: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思想:
的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为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局限:没能完成
的任务。
【问题阐释】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预习自测】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6.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7.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8.“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9.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0.《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1.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4.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1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6.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18.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1850—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1850—1887年人均收入降低与西方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
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
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
19.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20.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21.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3.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24.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合作探究】
25.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四 侵略与学习
1890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新的关键阶段,在中国蒙受被日本击败的羞辱后不久,1895年初夏法国带头声称华南和西南为其“势力范围”,西方列强开始了“争夺租借地”的狂潮。……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人对于西学仅有的一点兴趣大部分集中在技术知识上。但在该世纪末,如果我们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本有关西学的中文文献目录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了。
——《剑桥中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是什么?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了救国救民先后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我的疑问】
【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