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课件) (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课件) (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1:3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 课程目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这方面的意义。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2.社会主义越出了一个国家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纷纷摆脱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
4.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一)方针提出的背景(二)明确表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建交原则 第一、另起炉灶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第三、一边倒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三)确定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四)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外交孤立政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
       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
外交成就:
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一次建交高潮)
       
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
(1)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
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
(2)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1954年进一步完整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内容: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召开:1954年4月 瑞士日内瓦
(3)内容:朝鲜问题结果——未达成协议
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协议
2、万隆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 印度尼西亚万隆
(3)议题:①保卫和平②争取民族独立③发展民族经济
(4)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阅读课文后思考,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任务相同: 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
四、小结 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外交政策的制定
1949
同17国建交
1949——1950
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3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参加万隆会议(1955)
课程目标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
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以取得的重大
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打开外交新局面 20世纪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 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思考: 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意义: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一)原因:
中国:  (1)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2)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1)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2)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
苏联。(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1、乒乓外交 1971
2、基辛格访华 1971
3、尼克松访华 1972
4、《中美联合公报》 1972
5、《中美建交公报》 1978
6、 正式建交 1979
7、 邓小平访问美国(第一次)过程:三、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
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团体的推动2、概况:
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 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成就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2、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的改善
4、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课程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
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
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美国强硬,苏联转入收缩;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一、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一)调整依据1、世界形势发生变化:2、中国方面: 确立了以经济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必须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国的国力提高了,国家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认识到科技和经济发展对维护和平的重要影响。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二)调整后对外政策的内涵1、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2、不结盟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3、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结盟政策--
  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
  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
合理的解决,维护世界和平 2、重视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4、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5、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合 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三、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与欧盟各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 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
50年代中
——60年代恶化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同盟破裂“两只拳头回击”改善“一大片”70年代突



机关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推动建交热潮
打破僵局
打开外交新局面新时期调
整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奉行不结盟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坚持长期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联合国
地区性组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这里的经验包括:(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2)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3)苏联是中国人民的盟友(4)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概联合斗争。              
A、(1)(2)    B、(2)(3)
C、(1)(3) D、(2)(4)3、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 “另起炉灶” B 团结世界人民
C “一边倒”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6、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7、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 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些原则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家问题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9、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10、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11、日内瓦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个阶段讨论朝鲜问题,第二个阶段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推动下
A 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B 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C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D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1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亚非会议②日内瓦会议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④与苏联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1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
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1、新中国成立后未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主要的阻力来自
A.法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c 2、美国正式接受“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是在
A. 基辛格访华
B. 毛泽东同尼克松会谈
C.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D.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C.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受到中美建交的影响
D.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
c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②中日建交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美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④②③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