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课件)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课件)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1: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课程目标: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背景)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准备起义
(1)思想特点:
(2)目的:
(3)作用:为推翻清政府统治 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二、经过爆发:发展正式建立:定都南京(1853年3月)北伐、西征、东征政权建立:政权巩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政权鼎盛(1856年)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衰落挽救: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7月)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仁??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初步建立:永安建制(1851年9月)军事上:政治上:军事上:重组
政权:政治上:三、结果: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1864年天京陷落)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断送了革命前程。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历史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新特点和作用: (1)起义背景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外国侵略 (3)起义形式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 (4)治国方案新—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侵略;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内容:
(1)具体内容: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3)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3、目的:
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4、性质:
  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主观上: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
积极性,不可能实现。
客观上:没有安定环境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 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地主阶级建立地方武装推翻清朝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牵制清军但失败巩固天京 1853年赖汉英、石达开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充实力量 1856年秦日纲、石达开攻破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达到了全盛时期(1856年)三次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军事上:进入防御阶段,有哪几次防御战?结果怎样?①破江北大营:  (1858年,陈、李) ② 三河镇大捷:  (陈、李) ③ 破江南大营:(1860年,陈、李) ④ 上海战役:   (李秀成军队) ⑤ 安庆保卫战:  (陈玉成) ⑥ 天京保卫战
(1862-1864年)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暂时稳定太平天国局势解除天京南面的威胁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损失大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原因二点准备两面经过曲折失败必然意义伟大封压,外侵组织:拜上帝教理论:一歌二训三结合金田首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北西东征-臻于全盛-天京变乱-重建核心-资政新篇-防御二王-三敌三战-天京城破主观阶级局限1、加速封衰2、粉碎殖化3、农战高峰客观中外勾结4、首个资本主义方案领导:洪杨萧冯韦石《资政新篇》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1、时间:
2、作者:
3、目的:
4、内容:
5、评价:1859年洪仁??裥颂?教旃?ㄕ?巍⒕?谩⑽慕獭⑼饨唬? 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课程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四、辛亥革命的结局二、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辛 亥 革 命1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 、建立革命团体
4、传播革命思想
5 、发动武装起义
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894—1905、8)成立条件:
①经济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总理:孙中山 党刊:《民报》
 
 
2、发动武装起义 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意义: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联合组成等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1年10月——1912年春)
1、武昌起义(1911年月10月)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 领导团体:
主 力:
结 果:
意 义:地 点:
总 统:
纪 元:
国 旗:文学社(蒋翊武)、共进会(孙武)湖北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湖北军政府成立促进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孙文中华民国纪元 五色旗(红黄蓝白黑)(汉满蒙回藏)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 间:
机 构:
主要内容:
意 义:
4、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教育方面 (4)社会生活方面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2年春参议院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族贵族统治“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主张在不触动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改良进步之地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即在革命前土地地价归个人,革命后土地价格增加的部分归国家。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2、性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原因
1、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4、袁世凯的两面派手段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以后,列强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为其效力的代理人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 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 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A、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世界 影响:B、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2、失败的原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课程目标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近代前期各阶级救国方案有哪些?教训是什么?(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权;对内镇压革命运动,进行混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根本原因)1、政治基础:2、经济、阶级根源: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
工人队伍壮大3、思想根源:苏俄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
马克思主义思想4、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一、五四风雷(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1.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5.4 北京 五四大游行(1)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斗争主力:学生
(2)6月5日后 中心:上海 斗争主力:工人两个阶段中心、
主力、斗争方式有何不同?2.五四运动的经过(两个阶段):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捕的学生
2.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 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3、结果:初步胜利 (2)运动的特点: 青年学生--先锋
        工人阶级--主力军
     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人 (4)影响:五四 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3)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条件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
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思想基础)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组织基础)4、共产国际的帮助
(外部条件)过程1、一大建党①召开 ②内容 意义2、二大制定
革命纲领①背景 ②召开 ③内容 ④ 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 20世纪初继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思想基础:
内 容 :
宣传中心: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上海、日本东京
(东京为何也成为宣传中心之一?)腐朽的清政府
1、《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新政(1901--1905)
主要内容:派遣留学生,广设学堂,编练新军,奖励工商业
影响:一方面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预备立宪(1905--1911、5)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13人中皇族占7人)
影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