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1: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两极世界的形成课程目标: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两极”——就是美苏两国。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最后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基本过程:发展不平衡——大战——实力——会议——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3、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实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和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的战略。
4、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壮大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冷战”--
  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2、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
② 经济:“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三方面政策的出于什么目的?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予以压制。
B、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
C、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原因:P177①②③④
二战后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
2、各国民主改革
农村:
城市: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政治: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2)经济: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3)军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土地改革、农业合作运动国有化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3)正式形成: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47年,杜鲁门主义——全面爆发。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逐步形成:美苏矛盾加剧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政治对峙:
  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亚洲:冷战导致朝鲜分裂。
2、军事对峙:
 亚洲:出现了冷战中的“热战”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美洲:一度接近核战争的边缘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另一方面,双方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课程目标: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1967年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1986 年 三次扩大,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罗马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
A、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策;
B、实行共同的农业和渔业政策;
C、向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方向发展。
D、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原因:1、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
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美国政策变化)
3、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间,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4、制订合乎国情经济发展战略,
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6、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经济实力膨胀,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1955,恢复56-73,高速发展,
80年代,世界第二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条件:P183①②
2、目的:
3、兴起和正式形成:
 
  倡导者:
4、政策:
5、历史作用:P184①②
6、两大任务:1956
1961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铁托、纳赛尔、尼赫鲁四、中国的振兴1、过程:
1949——1956年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6——1966年 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很大
1966——1976年 十年“文革”蒙受重大损失
1978年以来 工作重心转移,坚持改革开放,经济迅速
发展。2、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欧洲的联合——欧洲
日本的崛起——亚洲
不结盟运动——亚非
中国的振兴——亚洲实力迅速上升强大的美国——美洲
衰落的苏联——欧亚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出现课程目标: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东欧剧变1、时间:
2、剧变--
3、实质: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典型表现:
20世纪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变化。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5、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历史根源:
(2)内部原因:

(3)外部原因:
(4)直接原因:
冷战扭曲了各国历史发展的道路,苏联控制下,没有取得独立发展的地位。照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在危机面前,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合法存在,最终失去政权。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1)内容:
  

(2)影响:经济改革失败
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①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
②苏共放弃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烈2. 过程 (1)“八一九”事件(1991)根本原因:
导火线:
影响:(2)《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局势的混乱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世界多极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欧盟的建立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影响3、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两大政治主题。
(3)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
量机制。
(4)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
升高,使大国强斩直接军事对抗色彩明显
减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