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09: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考 | 英语学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哪里吗(  )
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2.下列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打制的石器打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块、石片,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其最有力的依据是 (  )
A.数量多,有近10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5.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如果你到西安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始皇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7.距今约6 000多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  )
A.玉米 B.小米 C.米饭 D.小麦
8.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半坡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粟粒遗存 B.家畜遗骨
C.磨制石器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存
9.右边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
A.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B.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D.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10.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期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堆积。这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11.贵州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12.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
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15.小刚同学在搜索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时,搜到了以下内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小刚同学搜索的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图出土文物中能获得哪些信息。(6分)
材料二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为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摘编自《人民日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的用火证据。(6分)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摘编自《韩非子》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是从哪一远古人类的生活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 (6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姆渡遗址堆积厚度4米左右,共划分为4个依次叠压的文化堆积层,代表了河姆渡文化的4个发展阶段。发掘的遗迹有灰坑、墓葬和大型干栏式建筑遗迹等,出土了各种陶、石、骨、角、牙、木器等编号器物7842件,陶片近20万片。除此之外,还发现大量的动植物遗存。
—摘编自《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通志·文物志》
材料二 半坡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缺环。半坡遗址遗存丰富,发掘出较完整的房基46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座,各类墓葬250多座,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石斧、石铲、石刀等;此外还有陶哨、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共出土陶器、骨器、玉器、石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半坡遗址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历史阶段的真实见证。
——摘编自魏光《试论发掘半坡遗址建立半坡博物馆的历史意义及社会价值》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原始居民的距今生活年代、居住房屋样式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6分)
材料三 大汶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
——摘编自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风物大全》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2分)
材料四
(3)文物能记载历史,请根据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价值。(6分)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分)
18.(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轩辕乃.....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列举远古传说中的两场重要战争。(4分)
材料二 禹、稷当平世,(治水期间)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摘编自《孟子·离娄下》
(2)大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成功治理洪水 材料二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怎样的精神 (4分)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3)根据材料三,说出两处遗址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7分)
材料四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解析
1.D 解答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
2.D 北京人时期没有出现原始农业,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A项中的“小米粥”、B项中的“一个人”、C项中的“钻木取火”均与实际不符。
3.A
4.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留有打制痕迹”说明这些工具经过了加工,这体现出创造性。故选D项。
5.A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取暖御寒,以采集、渔猎为生。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所以①②③符合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④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
6.D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西安旅游胜地,故选D项。
7.B 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所以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小米。
8.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定居生活”最有力的依据是房屋遗址。
9.D 从图片可以知道这种远古人类会制造陶器、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这符合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10.D 11.C 12.D
13.D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均居住在山洞里,河姆渡人、半坡人已会建造房屋。
14.C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不属于农耕文化的特点。
15.C 根据题干中的“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可知这次战役发生在黄帝与炎帝之间,且炎帝大败由此确定是阪泉之战。
16.(1)甲图是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乙图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由此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些是打制的“旧石器”。丙图是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6分)
(2)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为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6分)
(3)远古人类从使用天然火到钻木取火;山顶洞人。(6分)
17.(1)材料一:距今约7000年、干栏式建筑、水稻。材料二:距今约6000年、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粟和黍。(6分)
(2)当时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2分)
(3)图1:半坡遗址人面鱼纹陶盆的出土,说明半坡人已经学会了制作和使用彩陶。图2:贾湖骨笛的发现,说明8000多年前的原始居民已经学会了制作乐器。图3: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农耕工具骨耜。(6分)
(4)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4分)
18.(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4分)
(2)方法:疏导的方法。精神:一心为民,大公无私。(4分)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群;都发现了礼器。重要意义:距今5000-4000年,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7分)
(4)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春秋战国时期与周边各民族加强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