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同步练 (学生版+答案版)(共8份打包)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同步练 (学生版+答案版)(共8份打包)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13:57

文档简介

1.1 神奇的物理学
知识点 神奇的物理学
1.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下列现象属于光现象的是( A )
A. 阳光下的树影
B. 地热喷泉
C. 钱塘江涌潮
D. 在黑夜中飞行自如的蝙蝠
2. 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哪位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A )
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伽利略 D. 阿基米德
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关于怎样学好物理,下列方法合理的是( D )
①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②勤于思考,科学推理
③勇于探究,得出规律
④乐于实践,联系实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这个学期开设了物理课程,小刚很喜欢。要进入物理的世界,下列说法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 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C.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D.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5. (2025·清远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
B. 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
C. 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
D. 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6.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学者、科学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②牛顿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③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通过天文观测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④爱因斯坦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建立了运动三大定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7. 在学习物理时,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B )
A. 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B. 对概念和规律只要记住就行了
C.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D. 认真思考,善于总结
8. 学习有法,贵在得法;方法选对,事半功倍。关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D )
A.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B. 重视实验,合作探究
C. 记好笔记,及时复习 D. 死记硬背,遨游题海
9. 了解物理学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和物理定律,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D )
A. 伽利略提出“日心说”
B. 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
C. 牛顿开创了实验物理
D.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10. 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列四名同学的发言中比较有价值且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C )
A. “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 “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
C. “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和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D. “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11. 开学第一天,小明拿到了新物理课本,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开始自学并写了下列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D )
A.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B. 物理学涉及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C. 我们要养成根据证据进行推理的习惯,培养自己探究自然规律的能力
D. 学习物理不需要联系实际,只要多做题就行
3/3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点一 长度的测量
1. 小明要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现要测量窗框的尺寸,下列测量工具最合理的是( )
A. 分度值是1 mm、长度是3 m的钢卷尺
B. 分度值是1 cm、长度是5 m的钢卷尺
C. 分度值是1 mm、长度是15 cm的直尺
D. 以上刻度尺均可测量
2. 测量几块木板的长度时,下列木板的摆放和读数的方法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3. 小明测量出某物体的长度是 38.89 cm,则他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此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读值分别是( )
A. 1 mm,38.89 cm,0.09 cm
B. 1 cm,38.8 cm,0.09 cm
C. 1 cm,38.0 cm,0.89 cm
D. 1 mm,38.8 cm,0.09 cm
4. 图中铅笔的长度为 cm。
第4题图
知识点二 时间的测量
5. (物理与生活)下列对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估计正确的是( )
A.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0 s
B. 普通中学生跑100 m用时约1 s
C. 升国旗唱国歌用时约10 s
D. 健康人的脉搏1 min跳动约70次
6. 如图是测量时间的秒表,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秒表的示数是 s。
第6题图
知识点三 误差及减小方法
7. 下列测量实验通过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
A. 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 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
C. 用秒表三次测量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所用的时间
D. 用秒表测量同一单摆来回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得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8. (2025·肇庆模拟)小聪五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为18.52 cm、18.52 cm、18.10 cm、18.50 cm、18.5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五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 小聪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C. 数据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应去掉
D. 要先将18.10 cm这个数据去掉,然后取其余四个数的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9. 某同学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直径。相比较而言,下列测量方式最佳的是( )
A        B
C        D
10. 如图甲,铅笔长度为 cm。如图乙,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选用刻度尺 更精确。图丙表示的时间为 s。
第10题图
11.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
B. 用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到细铜丝的直径d;
C. 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
D.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填字母)。
(2)该细铜丝直径表达式为d= (用题目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没有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直接测量该细铜丝的直径,原因是 。
3/31.4 尝试科学探究
知识点一 探究摆的奥秘
1. 某同学模仿伽利略探究单摆摆动的规律。他用同一个小球,保持摆的幅度不变,只改变摆线的长度,做了三次实验。该同学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摆线的长度/cm 60 45 30
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s 18.6 13.4 11.8
(1)该同学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
(2)每次实验都记录了摆球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来求出摆球摆动的周期(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选填“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或“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3)摆线长度为45 cm时,摆的周期为 s。
(4)如果要使摆的周期正好等于2 s,摆线长度应该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60 cm。
2. 小汀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汀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汀想到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第2题图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有关;
猜想B: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秒表、量角器和 ;小汀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的数据见表所示。
序号 细线的长度L/cm 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100 30 2.0
2 140 30 2.4
3 140 50 2.4
(2)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 有关。
(3)对比 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无关。
(4)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汀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汀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知识点二 科学探究的过程
3.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 )
A. 猜想与假设
B. 提出问题
C. 获取与处理信息
D. 分析与论证
4. 科学探究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 ,③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④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与反思。
5. 小明发现切开的西瓜在室温下放上一两天,很难看到西瓜子发芽,而吐到潮湿环境中的西瓜子很快就能发芽,他提出:西瓜瓤中有抑制西瓜的种子萌发的物质吗?放孔明灯时,点燃灯笼下的烛火,孔明灯便会腾空而起,小明思考:为什么点火后孔明灯会升空呢?以上均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
D. 分析与论证
6. 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学习,突然,电灯熄灭了,小明想:电灯为什么熄灭?可能是灯丝断了。这个过程中,“电灯为什么熄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2/21.1 神奇的物理学
知识点 神奇的物理学
1.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下列现象属于光现象的是( )
A. 阳光下的树影
B. 地热喷泉
C. 钱塘江涌潮
D. 在黑夜中飞行自如的蝙蝠
2. 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哪位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
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伽利略 D. 阿基米德
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关于怎样学好物理,下列方法合理的是( )
①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②勤于思考,科学推理
③勇于探究,得出规律
④乐于实践,联系实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这个学期开设了物理课程,小刚很喜欢。要进入物理的世界,下列说法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 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C.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D.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5. (2025·清远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
B. 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
C. 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
D. 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6.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学者、科学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②牛顿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③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通过天文观测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④爱因斯坦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建立了运动三大定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7. 在学习物理时,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B. 对概念和规律只要记住就行了
C.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D. 认真思考,善于总结
8. 学习有法,贵在得法;方法选对,事半功倍。关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B. 重视实验,合作探究
C. 记好笔记,及时复习 D. 死记硬背,遨游题海
9. 了解物理学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和物理定律,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伽利略提出“日心说”
B. 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
C. 牛顿开创了实验物理
D.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10. 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列四名同学的发言中比较有价值且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
A. “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 “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
C. “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和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D. “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11. 开学第一天,小明拿到了新物理课本,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开始自学并写了下列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
A.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B. 物理学涉及力、热、声、光、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C. 我们要养成根据证据进行推理的习惯,培养自己探究自然规律的能力
D. 学习物理不需要联系实际,只要多做题就行
3/3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知识点一 长度测量的应用
1. 小栗路过操场,她想试着测量操场一圈的长度,使用哪种测量方式更加适合( C )
A. 化曲为直法
B. 卡尺法
C. 滚轮法
D. 累积法
2. 要测量1角硬币(崭新)的厚度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小,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D )
A. 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一次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 用刻度尺测10枚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角硬币的厚度
3. 对下列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绕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B.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大
C. 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若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量结果会偏大
D.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皮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知识点二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 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如图所示,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C )
第4题图
A. 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 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 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线的间隔较大,能更准确地读数
D. 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知识点三 时间测量的应用
5. 小明同学测得自己的脉搏1 min跳动 75次,则他脉搏跳动1次的平均时间是 0.8 s。接着他把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表”来测量小球(如图所示)的摆动时间,小球摆动20次,脉搏刚好跳动 25次,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 1 s。
第5题图
6. 利用量筒和水可以测量不规则小金属块的体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是指物体能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B.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是指物体浸没在量筒中时,水不能溢出量筒
C. 用这种方法测小金属块的体积,要读数两次
D.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7. (物理与地理)小乐学了物理后,想要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D )
A. 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B. 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 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
D. 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
8. (2025·惠州模拟)小红同学使用分度值为 1 mm的刻度尺,测出60张纸的总厚度为6.0 mm (填合适的单位符号),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 0.1 mm。小易同学在测量一本书的宽度时,六次测量数据为12.38 cm、12.36 cm、12.365 cm、12.37 cm、12.82 cm、12.35 cm,请你帮小易正确处理测量数据,得出这本书的宽度为 12.37 cm 。
9. 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 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 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 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 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错误的步骤是 C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DBEC 。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排绕,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B (填字母)。
A.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4)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5圈,如图所示,金属丝的直径是 0.20 cm。
第9题图
(5)若在上述测量过程中,缠绕不紧密,则会使金属丝直径测量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4/4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点一 长度的测量
1. 小明要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现要测量窗框的尺寸,下列测量工具最合理的是( A )
A. 分度值是1 mm、长度是3 m的钢卷尺
B. 分度值是1 cm、长度是5 m的钢卷尺
C. 分度值是1 mm、长度是15 cm的直尺
D. 以上刻度尺均可测量
2. 测量几块木板的长度时,下列木板的摆放和读数的方法均正确的是( D )
A       B        C       D
3. 小明测量出某物体的长度是 38.89 cm,则他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此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读值分别是( D )
A. 1 mm,38.89 cm,0.09 cm
B. 1 cm,38.8 cm,0.09 cm
C. 1 cm,38.0 cm,0.89 cm
D. 1 mm,38.8 cm,0.09 cm
4. 图中铅笔的长度为 4.80 cm。
第4题图
知识点二 时间的测量
5. (物理与生活)下列对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估计正确的是( D )
A.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0 s
B. 普通中学生跑100 m用时约1 s
C. 升国旗唱国歌用时约10 s
D. 健康人的脉搏1 min跳动约70次
6. 如图是测量时间的秒表,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秒 ,秒表的示数是 99.8 s。
第6题图
知识点三 误差及减小方法
7. 下列测量实验通过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B )
A. 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 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
C. 用秒表三次测量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所用的时间
D. 用秒表测量同一单摆来回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得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8. (2025·肇庆模拟)小聪五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为18.52 cm、18.52 cm、18.10 cm、18.50 cm、18.5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五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 小聪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C. 数据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应去掉
D. 要先将18.10 cm这个数据去掉,然后取其余四个数的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9. 某同学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直径。相比较而言,下列测量方式最佳的是( C )
A        B
C        D
10. 如图甲,铅笔长度为 5.35(5.34~5.36均可) cm。如图乙,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选用刻度尺 A 更精确。图丙表示的时间为 341.5 s。
第10题图
11.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
B. 用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到细铜丝的直径d;
C. 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
D.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上述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CADB(或CDAB) (填字母)。
(2)该细铜丝直径表达式为d=  (用题目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没有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直接测量该细铜丝的直径,原因是 细铜丝的直径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能直接测量 。
3/3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知识点一 长度测量的应用
1. 小栗路过操场,她想试着测量操场一圈的长度,使用哪种测量方式更加适合( )
A. 化曲为直法
B. 卡尺法
C. 滚轮法
D. 累积法
2. 要测量1角硬币(崭新)的厚度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小,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
A. 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一次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 用刻度尺测10枚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角硬币的厚度
3. 对下列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绕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B.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大
C. 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若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量结果会偏大
D.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皮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知识点二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 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如图所示,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第4题图
A. 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 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 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线的间隔较大,能更准确地读数
D. 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知识点三 时间测量的应用
5. 小明同学测得自己的脉搏1 min跳动 75次,则他脉搏跳动1次的平均时间是 s。接着他把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表”来测量小球(如图所示)的摆动时间,小球摆动20次,脉搏刚好跳动 25次,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 s。
第5题图
6. 利用量筒和水可以测量不规则小金属块的体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是指物体能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B.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是指物体浸没在量筒中时,水不能溢出量筒
C. 用这种方法测小金属块的体积,要读数两次
D.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7. (物理与地理)小乐学了物理后,想要准确地测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A. 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B. 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 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
D. 用弹性不大的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棉线后用直尺测出棉线的长度
8. (2025·惠州模拟)小红同学使用分度值为 1 mm的刻度尺,测出60张纸的总厚度为6.0 (填合适的单位符号),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 mm。小易同学在测量一本书的宽度时,六次测量数据为12.38 cm、12.36 cm、12.365 cm、12.37 cm、12.82 cm、12.35 cm,请你帮小易正确处理测量数据,得出这本书的宽度为 。
9. 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 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 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 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 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排绕,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填字母)。
A.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4)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5圈,如图所示,金属丝的直径是 cm。
第9题图
(5)若在上述测量过程中,缠绕不紧密,则会使金属丝直径测量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4/41.4 尝试科学探究
知识点一 探究摆的奥秘
1. 某同学模仿伽利略探究单摆摆动的规律。他用同一个小球,保持摆的幅度不变,只改变摆线的长度,做了三次实验。该同学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摆线的长度/cm 60 45 30
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s 18.6 13.4 11.8
(1)该同学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
(2)每次实验都记录了摆球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来求出摆球摆动的周期(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选填“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或“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3)摆线长度为45 cm时,摆的周期为 1.34 s。
(4)如果要使摆的周期正好等于2 s,摆线长度应该 大于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60 cm。
2. 小汀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汀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汀想到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第2题图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有关;
猜想B: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秒表、量角器和 刻度尺 ;小汀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的数据见表所示。
序号 细线的长度L/cm 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100 30 2.0
2 140 30 2.4
3 140 50 2.4
(2)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 细线的长度  有关。
(3)对比 2、3 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无关。
(4)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汀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汀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短 (选填“长”或“短”)。
知识点二 科学探究的过程
3.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 B )
A. 猜想与假设
B. 提出问题
C. 获取与处理信息
D. 分析与论证
4. 科学探究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 猜想与假设 ,③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④ 获取与处理信息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与反思。
5. 小明发现切开的西瓜在室温下放上一两天,很难看到西瓜子发芽,而吐到潮湿环境中的西瓜子很快就能发芽,他提出:西瓜瓤中有抑制西瓜的种子萌发的物质吗?放孔明灯时,点燃灯笼下的烛火,孔明灯便会腾空而起,小明思考:为什么点火后孔明灯会升空呢?以上均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
D. 分析与论证
6. 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学习,突然,电灯熄灭了,小明想:电灯为什么熄灭?可能是灯丝断了。这个过程中,“电灯为什么熄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提出问题 环节,“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猜想与假设 环节。
2/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