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9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0 22: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一年级下册(新教材)
单元名称 第 3 单元《动物的运动和反应》
单元主题 动物特工队——探秘生存小智慧
课时安排 3 课时
一、单元主题
动物特工队——探秘生存小智慧
二、单元大情景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特工队员”,学员们(学生)需要完成三项终极
挑战:第一关“模仿大师”(观察与模仿动物运动)、第二关“反应侦察”(探
究动物感知与反应)、第三关“家园建筑师”(为蚯蚓设计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最终,成功通过所有挑战的学员将获得“小小动物学家”勋章。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1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3.1.1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眼、耳、鼻等感官感知环境,并做出
学习内容
一系列行为反应。
13.1.2 知道动物的行为受其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段目标 适用于 1-2 年级。
(1-2 年级) 课标要求此学段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简单描述
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
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信息;能在好奇
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
趣。”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动物的运动》、《动物的反应》和《寻找蚯蚓的“家”》这 3
课内容。
第 11 课《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熟悉的动物(如麻雀、马、鱼、
蛇等)入手,认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如飞行、奔跑、游泳、爬行等。通
过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初步思考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运动
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运动对于动物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衍后代的重要意
义。
第 12 课《动物的反应》 在认识动物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动
物如何感知和回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如轻触蜗牛、在蚂蚁前方
放置食物或障碍物等),了解动物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环境,并
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反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证意识,理解动物的行
为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第 13 课《寻找蚯蚓的“家”》 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将前两课所学的
“运动”和“反应”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学生将以“为蚯蚓安家”为任务驱动,
通过实地观察、猜测和简单实验,探究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如阴暗潮湿的土壤),
并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模拟蚯蚓栖息地的“家”。此课旨在培养学生基于证
据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三课内容遵循 “现象观察—原理探究—综合应用” 的认知逻辑,呈
递进式关系。
1.《动物的运动》 是基础,聚焦于对外部现象的直观感知和描述。
2.《动物的反应》 是深化,从现象深入到内部原理,探究动物行为背后的
感知与调节机制。
3.《寻找蚯蚓的“家”》 是迁移和应用,将前两课习得的核心概念(运动
方式、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综合运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科学问题中,完
成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创新的升华。
三课共同围绕 “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这一核心概念,层层递进,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探究循环。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1. 认识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知道动物能通过感官感知环境并做
科学观念 出反应;
2. 理解动物的行为和运动是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1. 在教师引导下,能比较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异同;
科学思维
2. 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动物行为的原因进行简单猜测与推理。
1. 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用语言、图画或动作初步描述
探究实践 信息;
2. 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对比实验,并依据事实得出结论;
3. 能动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蚯蚓之家)。
1. 对动物的行为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态度责任 2. 乐于合作与分享,尊重事实;
3. 形成爱护动物、保护其生存环境的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乐于模仿,但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具象思维为主。
2.认知基础: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亲近感,能说出许多动物的名称和简单外
形特征,但对动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与环境的深层联系缺乏系统认知。
3.实践能力:喜欢动手操作,但观察的持久性、细致性和描述的科学性需要
教师重点引导;小组合作和倾听的习惯正在养成中。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
活动 1: 观察多种动物运动方 观看动物视频(信息技术),分组
动物模仿 式,能用动作进行模 进行“你演我猜”游戏(体育/艺
秀 仿。 术),用身体动作表现运动特点。
第 11 课 初步将动物的身体结
活动 2: 观察动物图片/标本,小组讨论
构(如翅膀、鳍)与
结构小侦 “它为什么能飞/游/跑?”,完成
其运动方式联系起
探 简单的连线图(美术)。
来。
活动 1: 通过轻触实验,观察 小组合作,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身
蜗牛的秘 蜗牛对刺激的反应, 体各部,观察其反应(缩回壳内、
密 培养实证意识。 触角摆动),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第 12 课
观察蚂蚁对食物气味 在户外放置糖和树叶,观察蚂蚁的
活动 2:
的反应,理解感知对 路径选择(生命教育),用彩笔画
蚂蚁寻踪
行为的作用。 出蚂蚁的行进路线图(美术)。
第 13 课 活动 1: 能基于观察对蚯蚓的 观察花坛或校园角落的土壤,猜测
蚯蚓喜欢 栖息环境提出猜想。 蚯蚓喜欢住在哪里(阴暗/明亮?
什么? 干燥/潮湿?)。
利用纸盒、土壤、树叶、黑布等材
活动 2: 能小组合作,根据猜 料,设计并建造一个“蚯蚓之家”
建造蚯蚓 想设计并动手制作一 (工程与技术,STEAM),持续观
之家 个模拟栖息地。 察记录蚯蚓的生活状况(语文:写
绘日记)。
八、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动物特工队”闯关情境,将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游戏
化,激发学生参与感。
2.活动探究法:以“模仿秀”、“小侦探”、“寻踪”等具体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3.直观演示法:充分利用动物视频、高清图片、实物标本等多媒体资源,化
抽象为具体。
4.合作学习法:在观察、实验、建造等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交
流协作能力。
九、学习方法
1.观察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看、听、触等多种感官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
观察。
2.实验探究法:在教师指导下,体验“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观察-结论”的
简易探究流程。
3.模拟体验法: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动物)、模型制作(建造家园)来深化
对知识的理解。
4.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和班级内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
会分享与倾听。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坚持“教-学-评”一体化。采用过程性评价(60%)+ 终结性评价(40%) 相
结合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每个学习活动,主要依据活动评价表(见下表)、课
堂观察记录、学生活动手册完成情况。
2.终结性评价:以单元结束时评选“小小动物学家”为主要形式,综合评估
学生在本单元的整体表现和成果(如“蚯蚓之家”模型)。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 1:动物模仿秀(第 1课)
评价维度 ★☆☆ (加油!) ★★☆ (不错哦!) ★★★ (真棒!!
在老师或同学提示 能生动形象地模仿 3种
模仿 能独立模仿1-2种动
下模仿 1种动物动 及以上动物的动作,特
准确性 物的典型动作。
作。 征明显。
能清晰描述动物名称、
能说出动物名称及
能说出模仿的动物 运动方式及 1个身体部
观察描述 其 1个运动特点(如
名称。 位如何帮助运动(如“用
“跳着走”)。
翅膀飞”)。
参与 能观看他人表演, 能积极参与游戏,轮 能充满热情地投入游
积极性 偶尔参与。 流上台模仿。 戏,并主动鼓励同伴。
能严格遵守规则,并能
需提醒才能遵守游 能遵守游戏规则,认
合作习惯 作为文明小观众为同伴
戏规则。 真观看他人表演。
鼓掌。
活动 2:蜗牛的秘密(第 2课)
评价维度 ★☆☆ (加油!) ★★☆ (不错哦!) ★★★ (真棒!!
操作非常轻柔、有耐心,
在老师一步步指导 能独立、轻柔地完成
实验操作 并能尝试触碰不同部位
下完成轻触操作。 轻触蜗牛的操作。
进行对比。
现象记录 能用圆圈或勾叉在 能用简单的符号(如 能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
记录单上表示是否 “√”或“×”)记 清晰记录蜗牛各部位反
缩回。 录不同部位的反应。 应的细微差别。
能初步概括:“蜗牛的
能说出“蜗牛缩回 能说出“轻轻碰它,
科学表述 身体对触碰有反应,会
去了”。 它就缩回壳里了”。
缩回壳里保护自己”。
知道不能伤害蜗 能像科学家一样小心、
能爱护实验动物,操
爱护生命 牛,但操作可能过 轻柔地对待蜗牛,充满
作较轻。
重。 关爱。
活动 3:建造蚯蚓之家(第 3课)
评价维度 ★☆☆ (加油!) ★★☆ (不错哦!) ★★★ (真棒!!
在老师少量提示下, 能主动与组员合作,按
在老师大量帮助下
科学探究 能参照小组讨论的 设计想法顺利完成建
完成建造。
方案完成建造。 造。
模型结构简单,未 模型能体现1种蚯蚓 模型能综合体现阴暗、
创意设计 明显考虑蚯蚓喜 的喜好(如用黑布遮 潮湿等多种适宜条件,
好。 光)。 设计有创意。
能积极发表想法,并与
主要观看,较少参 能参与小组讨论和
合作交流 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完
与讨论和动手。 部分建造工作。
成。
能利用材料,较少浪 能充分利用环保材料,
材料浪费较多,整
环保意识 费,能在提醒下整理 制作精美且无浪费,主
理不到位。
工具。 动整理工具和桌面。
十一、作业设计
第 1课《动物的运动》分层作业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画出一种你喜欢 ★:能画出一种动物。
(画一画) 的动物,并说说它 ★★:画出的动物能看出其运动方式(如画出
是怎样运动的。 马在奔跑)。
★★★:画得逼真,并能向家人清晰描述其运
动方式(如“马用四条腿奔跑”)。
★:愿意尝试模仿动作。
模仿一种动物的
★★:模仿得比较像,家人能猜出来。
提升作业 运动动作,让家人
★★★:模仿得形象生动,并能说出这种动物
(做一做) 猜一猜是什么动
运动的一个小本领(如“兔子跳得快,能躲开
物。
敌人”)。
找一找身边的小 ★:能找到并观察一种小动物。
拓展作业 动物(如蚂蚁、小 ★★:能说出它在做什么(如“蚂蚁在爬”)。
(找一找) 鸟),观察它们是 ★★★:能连续观察一会儿,并发现一个细节
怎么运动的。 (如“蚂蚁用脚爬,头上触角在动”)。
第 2课《动物的反应》分层作业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能说出“缩回去”或“躲起来”。
向家人介绍蜗牛
基础作业 ★★:能说“碰到它,它会缩回壳里”。
遇到危险时是怎
(说一说) ★★★:能完整说出“轻触蜗牛,它的身体会缩
么反应的。
回硬壳里保护自己”。
晚上突然开灯, ★:能说出“太亮了”或“眯眼睛”。
提升作业 你的眼睛会有什 ★★:能说出“光太强,眼睛不舒服,会眯起来”。
(想一想) 么感觉?你会怎 ★★★:能说出“这是眼睛对强光的保护性反应,
么做? 和动物一样”。
★:愿意尝试。
在家长陪同下,
拓展作业 ★★:能感觉到有风吹过。
轻轻对着手心吹
(试一试) ★★★:能描述感觉(如“凉凉的”),并联想
气,感受一下。
到这就像动物感受到的外界变化。
第 3课《寻找蚯蚓的“家”》分层作业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能完成 1次观察。
照顾你的“蚯蚓
★★:能观察 2次并有简单记录(如画个笑脸/
基础作业 之家”,观察 1-2
哭脸)。
(照一看) 天,看看蚯蚓喜
★★★:能坚持观察,并用图画或简单词汇记录
不喜欢。
蚯蚓的状态(如“躲在土里”)。
★:能说出“因为它喜欢”。
为什么我们要给
提升作业 ★★:能说出“因为它喜欢黑暗和潮湿”。
蚯蚓做一个
(想一想) ★★★:能说出“为了让它生活得更舒服,我们
“家”?
在保护它”。
★:在家长帮助下找到 1个答案。
和爸爸妈妈一起
拓展作业 ★★:能说出“吃落叶”或“吃泥土里的东西”。
查资料,看看蚯
(查一查) ★★★:能说出“它吃腐烂的树叶和植物,能让
蚓喜欢吃什么。
土壤更肥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