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玩中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一年级上册(新教材)
单元名称 第 3 单元《玩中学》
单元主题 玩具设计师挑战赛——探索“力”与“形”的奥秘
课时安排 4 课时
一、单元主题
玩具设计师挑战赛——探索“力”与“形”的奥秘
二、单元大情景
为迎接校园科技节,班级举办“小小玩具设计师挑战赛”。学生将化身“玩
具设计师”,通过完成四项闯关任务(制作一辆会动的小车、设计一个彩泥作品、
创造一个磁铁玩具、制作一架会旋转的纸蜻蜓),在“玩”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原
理,最终在班级博览会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争夺“最佳设计师”勋章。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核心概念 4: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 4.1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玩小车》);
学习内容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玩彩泥》);
(3)磁力是一种特殊的力(《玩磁铁》)。
(4)同时,单元最后的《做纸蜻蜓》活动,综合体现了核心概
念 13 “工程设计与物化”的初步启蒙。
符合 1-2 年级学段目标“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
学段目标 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通过观察、比较、制作等活动,
(1-2 年级) 认识事物的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
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玩中学》单元,共包括 4课,依次为第 10 课 《玩小车》 、第
11 课 《玩彩泥》 、第 12 课 《玩磁铁》和 第 13 课 《做纸蜻蜓》
《玩小车》是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最直接、最熟悉的“推”和
“拉”动作来玩小车,观察并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小车运
动,使运动的小车停止或改变方向)。其核心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力”与“物体
运动”之间的因果联系,聚焦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直观体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玩彩泥》引导学生通过“捏、揉、压、搓”等方式玩彩泥,改变彩泥的形
状,制作各种物体。其核心是让学生体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从“运动”到
“形变”,拓展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知维度,同时自然地融入了设计
与制作的工程技术启蒙(ETS)。
《玩磁铁》引导学生探究磁铁吸引物体的特殊现象。通过“探物游戏”(发
现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和“钓鱼游戏”等活动,初步认识磁铁具有磁性,以
及磁力可以不接触物体而施加作用(隔空吸铁)。这是在前面“接触力”认知基
础上的一个重要扩展和深化,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不同性质,激发探究兴趣。
《做纸蜻蜓》是单元的收官之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制作与探究活动。学生需
要动手折叠、制作纸蜻蜓,并通过“玩”纸蜻蜓(放手让其旋转下落),观察它
独特的运动方式。此课是对前三课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用:运用“力”(放
手)使“物体”(纸蜻蜓)“运动”(旋转下落),并在玩的过程中观察其“形
状”(翅膀折角)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设计与改进的工程思想。
本单元四课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创造”的逻辑顺序,
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1.认知发展序列:从最直接、普遍的“力”(推拉)→ 到力另一效果的体
现(形变)→ 再到一种特殊的、非接触的“力”(磁力)→ 最后综合应用对“力”
和“形”的理解完成一件作品并探究其运动。学生的科学探究从体验现象逐步走
向发现规律和动手创造。
2.概念建构层次:四节课共同围绕“力”和“物质”两大核心概念展开,层
层递进地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1)《玩小车》: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其运动状态(动、停、转)。
(2)《玩彩泥》: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其形状。
(3)《玩磁铁》:有一种特殊的力(磁力),可以隔空发生作用。
(4)《做纸蜻蜓》: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其运动方式(初步渗透)。
3. 探究能力主线:整个单元的“玩”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
带着“怎么玩”、“发现了什么”的任务进行,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
动手制作等基础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1. 通过玩小车和彩泥,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通过玩磁铁,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磁力可以隔空发生作用。
1. 能在玩的过程中,比较不同力产生的不同效果;
科学思维
2. 能对磁铁能吸引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分类。
1. 能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比较;
探究实践 2. 能动手操作,制作小车、彩泥作品、磁铁玩具和纸蜻蜓,并对
其进行简单的测试和调整。
1. 对力与形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态度责任 2. 乐于合作与分享;
3. 在活动中养成爱护器材、细心操作的习惯。
六、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这正是“玩中学”
理念的绝佳基础。他们对“力”已有一些模糊的生活经验(如推门、拉箱子、捏
橡皮泥),但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概念。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注意力集
中时间较短,需要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同时,他们的表
达能力正在发展,需要引导他们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
七、活动设置
贯穿情境:“小小玩具设计师挑战赛”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 (含多学科融合)
1. 游戏导入: “大力士”比赛,
1. 通过推拉 看谁能让小车跑得远、停得稳、转
小车,感受力 得巧。
的存在。 2. 探究实践: 在不同路面上(桌
第 10 课 第一关:
2. 发现力可 面、地毯)玩小车,比较用力大小
《玩小车》 动力车间
以改变小车的 与小车运动的关系。(跨学科:运
运动状态(动、 动与力)
停、转)。 3. 表达交流: 用“当我...(推/
拉)时,小车就...”的句式分享发
现。
1. 任务驱动: 发布“设计一款最
1. 通过玩彩 酷的彩泥玩具”任务。
泥,感受力可 2. 探究实践: 尝试用捏、揉、压、
以改变物体的 搓等方法改变彩泥形状,并制作一
第 11 课 第二关:
形状。 个简单作品(如小动物、水果)。
《玩彩泥》 造型工坊
2. 能运用不 (跨学科:美术-造型)
同方法制作一 3. 展示评价:举办“迷你雕塑展”,
个彩泥作品。 介绍自己用了哪些方法做出了什
么。
1. 魔术导入:教师用磁铁表演“隔
空取物”。
1. 探究发现
2. 探究实践: “磁铁找朋友”游
磁铁能吸引哪
戏:用磁铁去吸引各种材料(铁钉、
第 12 课 第三关: 些物体。
木片、塑料尺、橡皮等),并进行
《玩磁铁》 魔法空间 2. 感受磁力
分类。“磁铁钓鱼”比赛。(跨学
可以隔空发生
科:分类与归纳)
作用。
3. 总结规律: 发现磁铁的“朋友”
都是铁做的。
1. 工程制作: 跟随指导,一步步
1. 能按照步 折叠、制作纸蜻蜓。(跨学科:劳
骤制作一个纸 技-纸工)
终极挑战: 蜻蜓。 2. 测试改进: “试飞员”活动:
第 13 课
综合创客 2. 通过试飞, 从高处释放纸蜻蜓,观察其旋转下
《做纸蜻蜓》
营 感受物体的形 落的现象。尝试改变翅膀角度,看
状影响其运动 飞行效果有何不同。
方式。 3. 博览会准备: 装饰自己的作品,
准备在班级博览会上展示。
八、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玩具设计师挑战赛”的大情境,将四节课转化为四个
闯关任务,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
2.游戏化教学法:将探究内容设计成游戏,如“大力士比赛”、“磁铁钓鱼”,
让学生在玩中探究,降低认知难度,增加趣味性。
3.实践操作法: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安全的环境,保证每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4.演示与指导法:对于关键技能(如纸蜻蜓的折叠方法),教师进行规范演
示和个别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学习方法
1.体验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推、拉、捏、玩,获得关于“力”与“形”的
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2.观察比较法:引导学生在玩小车时观察不同力产生的不同效果;在玩磁铁
时比较不同材料被吸引的情况。
3.合作学习法:在活动中设置小组游戏、作品展示环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欣赏彼此的作品,培养合作与分享精神。
4.做中学/玩中学:这是本单元最核心的学习方式,所有科学概念的建立都
源于学生主动的“玩”和“做”。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采用“过程性评价(70%)+ 终结性评价(30%)”相结合的方式,融入教学
全过程。
1.过程性评价:每个活动均使用“设计师成长记”评价表(见下表),关注
学生在探究、制作、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口头评价、
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2.终结性评价:在单元末的“班级玩具博览会”上,综合评估学生最终作品
和介绍展示,颁发“最佳创意”、“最佳工艺”、“最佳解说”等勋章。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 1:《玩小车》分活动评价表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卓越)
能独立进行推、拉操 能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
能在指导下推动
实验操作 作,让小车动、停、 控制小车运动的快慢和
或拉动小车。
转向。 距离。
能简单描述用力方向
能发现并描述力的大小
能口头说出小车 与小車运动方向的关
观察记录 与小车运动快慢/远近
动了或停了。 系(如:往前推,车
的关系。
往前跑)。
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发
能观看同学操 能积极参与小组游
现,并用“我用力…,
合作交流 作,偶尔参与讨 戏,并分享自己的小
小车就…”的句式进行
论。 车。
描述。
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在提醒下能爱护 能轻拿轻放,操作后
习惯态度 操作规范,并主动整理
小车玩具。 愿意帮忙整理器材。
器材。
活动 2:《玩彩泥》分活动评价表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卓越)
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能尝试用 1-2 种 能运用至少 3种方法
制作出一个有辨识度的
实践操作 方法(如捏、揉) (捏、揉、压、搓)
简单造型(如胡萝卜、
玩彩泥。 改变彩泥形状。
小碗)。
能清晰介绍作品名称和
能说出自己做的 能向他人介绍自己的
用到的主要方法(如
创意表达 是“一个球”或 作品名称(如“我做
“我用手搓了个球,又
“一条”。 了个雪人”)。
捏了个尖”)。
合作分享 能观看同学的作 能向同桌展示自己的 能主动向小组成员介绍
品。 作品,并欣赏他人的 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
作品。 喜欢他人作品的某个地
方。
能主动清理桌面碎屑,
在提醒下能保持 操作后能在指导下将
习惯态度 自觉将工具和彩泥整理
桌面相对整洁。 彩泥收回盒子。
归位。
活动 3:《玩磁铁》分活动评价表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卓越)
能有顺序地测试物体,
能在指导下用磁 能主动用磁铁尝试吸 并能将物体分为“能被
科学探究
铁去吸引物体。 引多种不同的物体。 吸引”和“不能被吸引”
两类。
能发现磁铁能吸住的 能总结出“磁铁的朋友
能说出磁铁能吸
数据分析 东西有共同点(如“都 是铁制品”的规律,并
住某个东西。
是铁做的”)。 能举出例子。
能快速、准确地钓起多
能参与“钓鱼” 能较熟练地使用磁铁 条“鱼”,并能分享自
游戏参与
游戏。 钓起“鱼”。 己的成功秘诀(如要对
准、要慢)。
在提醒下不将磁 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
能安全操作,游戏后
习惯态度 铁靠近电子设 操作有序,并能主动将
愿意帮忙收拾物品。
备。 材料分类归位。
活动 4:《做纸蜻蜓》分活动评价表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卓越)
在老师或同学帮 能独立参照步骤图或
能熟练、规范地完成制
制作技能 助下基本完成折 模仿老师,完成纸蜻
作,作品平整、对称。
叠。 蜓的制作。
能多次试飞,并观察 能尝试改变放飞高度或
能尝试放飞纸蜻
测试探究 到纸蜻蜓旋转下落的 轻微调整翅膀角度,观
蜓。
现象。 察飞行效果的变化。
能向同学展示自己的 能描述如何放飞才能让
能说出“我玩了
表达应用 作品并说“我的纸蜻 纸蜻蜓转得更好(如“要
纸蜻蜓”。
蜓会旋转”。 拿高一点,放手要稳”)。
在提醒下不乱扔 能爱护自己的作品, 能精心装饰作品,并主
习惯态度
废弃纸屑。 整理桌面。 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十一、分层作业设计
作业 评价标准
课时 作业内容
层级 (★→★★★)
★:和家人一起玩了游戏。
回家和爸爸妈妈 ★★:能向老师说出“我玩了推拉游
基础
玩一次推拉玩具 戏”。
作业
的游戏。 ★★★:能说出自己推了什么玩具或拉
了什么玩具。
《玩小车》 ★:尝试用球玩了游戏。
找一个不同的玩 ★★:能说出“球会滚”或“小车是滑
提升 具(如球),试试 的”。
作业 推拉它,看运动和 ★★★:能简单描述不同(如:“球一
小车有什么不同。 推就滚远了,小车推一下滑一会儿就停
了”)。
★:完成了制作。
回家用彩泥(或面 ★★:能向家人介绍做的是什么(如
基础
团)给家人做一个 “这是我做的饺子”)。
《玩彩泥》 作业
“礼物”。 ★★★:能介绍用了哪 1-2 种方法做的
(如“我是捏出来的”)。
拓展 为自己的彩泥作 ★:能说出作品的名字。
作业 品编一个小故事 ★★:能说出 1-2 句关于作品的话(如
讲给家人听。 “我的小蛇在爬”)。
★★★:能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如
“这是我的苹果,它是红色的,很
甜”)。
★:找到了 1样磁铁的“朋友”。
用磁铁在家里找 ★★:找到了 3样磁铁的“朋友”。
基础
一找哪些东西是 ★★★:能找到多样并能说出它们都是
作业
它的“朋友”。 什么(如“冰箱贴、剪刀、爸爸的螺丝
《玩磁铁》 刀”)。
★:进行了尝试。
试一试,磁铁的磁
提升 ★★:能发现“隔着纸也能吸住”。
力能隔着一张纸
作业 ★★★:能尝试隔着一本书或厚本子试
吸引回形针吗?
试,并发现“隔厚的就吸不住了”。
★:在家人帮助下完成了。
基础 教家人一起折一 ★★:能独立折成一个纸蜻蜓。
作业 个纸蜻蜓。 ★★★:能像小老师一样,清晰地演示
1-2 个关键步骤。
★:用彩笔进行了装饰。
《做纸蜻蜓》
★★:装饰美观,并和家人一起玩了飞
装饰你的纸蜻蜓,
拓展 行比赛。
并举行家庭飞行
作业 ★★★:能说出怎样飞得更好(如“要
比赛。
从高的地方放手”),并比赛谁的飞得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