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4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一 地形和地势
【典例1】读中国地形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呀,还有那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1)图中山脉①是_________,山脉④的东侧地形区是C_______________,西侧是B_________。
(2)山脉②是_________,它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___级阶梯的分界线上,此界线以东
地形以_____和丘陵为主。
(3)材料中的“两条龙”——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地形区A_________;山脉③_____—淮河是我
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歌曲《大中国》
大兴安岭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太行山脉
三
平原
青藏高原
秦岭
解题方法
◎抓关键:掌握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熟记阶梯界线和地形类型分布,认识到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巧判断: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界线;长江与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名称及分布(图甲)
2.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影响(图乙)
1.(2024·山西学业考)【探究发现】
探究名称: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探究资料:
资料一 地势特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资料二 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在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资料三 阅读示意图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及部分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图1)、我国沿36°N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图2)。
探究思考:
(1)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任选一个阶梯,写出其主要地形类型。
答:选第三级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答案不唯一)
(2)简要分析我国地势对河流、降水的影响。
答:对河流的影响: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河流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对降水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沛降水。
(3)指出我国部分大型水电站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答: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
(4)从农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中,任选两方面简要说明我国地形特点对其发展的影响。
答:农业: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少,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等;旅游业:地形复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等。(答案不唯一)
【解析】第(1)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选第三级阶梯,我国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例如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第(2)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种地势特点使得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河流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沛降水。第(3)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河流流经我国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因此我国部分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交界处。第(4)题,我选农业和旅游业两方面简要说明我国地形特点对其发展的影响,农业: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少,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等;旅游业:地形复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专题二 天气和气候
【典例2】(2023·江西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 800 毫米以上,雨热同期。庐山群峰耸立,多河谷和陡崖,山上云雾缭绕、瀑布直下、植被茂密,自然风光秀美。庐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近代以来,庐山以避暑胜地闻名于海内外,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佳地,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如图为文人墨客游庐山写下的诗词。
(1)读古诗《大林寺桃花》可知,山上桃花的盛开时间明显晚于山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山上海拔高,气温较低。
(2)只考虑流量因素,欣赏庐山瀑布的最佳季节是___季。从地形和降水两方面说明庐山多瀑布的原因。
答:庐山地形是山地,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较多。
(3)探究庐山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答:庐山群峰耸立,多河谷和陡崖。山上云雾缭绕、瀑布直下、植被茂密,自然风光秀美。庐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近代以来,庐山以避暑胜地闻名于海内外。
夏
【解析】本题考查江西省庐山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古诗《大林寺桃花》可知,山上桃花盛开时间明显晚于山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山上海拔高,气温较低,是地形因素造成的。第(2)题,只考虑流量因素,欣赏庐山瀑布的最佳季节是夏季,该季节降水多。庐山多瀑布的原因是庐山地形是山地,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较多。第(3)题,庐山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有庐山群峰耸立,多河谷和陡崖。山上云雾缭绕、瀑布直下、植被茂密,自然风光秀美。庐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近代以来,庐山以避暑胜地闻名于海内外,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解题方法
◎抓关键:庐山位于江西省;海拔高处气温低;瀑布形成的条件为有河流且地形部位是陡崖;山地地区降水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发展旅游业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
◎巧判断:庐山海拔高,气温低,桃花开得晚;庐山多陡崖,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多瀑布;庐山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
1.我国的气候差异及影响因素
气候差异 影响因素
南北气温差异 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纬度因素
温度带 从南到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东西干湿差异 降水分布特点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因素
干湿地区 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青藏高原高寒区 冬寒夏凉,降水较少 地形
2.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2024·陕西学业考)中国山水画常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如图为我国宋代著名山水画《寒鸦图》(局部),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读图,完成2~4题。
2.画中景象除了描绘“群鸦寒塘”,还涉及的地理要素有( )
A.山峦叠嶂 B. 草木苍翠 C. 雪霁严林 D. 耕牛田舍
3.画中所描绘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是( )
A B C D
4.下列简称所代表的省份最可能出现画中景象的是( )
A.台 B.鲁 C.赣 D.琼
C
A
B
【解析】第2题,结合题意读图可得,此图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所以除了可以看到“群鸦寒塘”景象外,还可以看到“雪霁严林”的景象;图中看不到群山景象;冬雪消融时不会出现草木苍翠;耕牛田舍图中未出现。第3题,由题意可得,画中描绘地区有降雪,即冬季月平均气温应在0℃以下,读图可知,A最低月平均气温低于0℃;B、C、D最低月平均气温高于0℃,基本不会出现冰天雪地的景象。第4题,由题意可得,画中描绘地区冬季月平均气温应在0℃以下,即位于我国北方,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冬季会出现降雪景象;台是台湾省简称,赣是江西省简称,琼是海南省简称,均无降雪。
5.(2024·新疆学业考)近些年来,很多北方老年人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搭乘“越冬专列”到南方地区生活一段时间。该专列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直达三亚市。下图为“我国部分城市常年入冬时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越冬专列”从哈尔滨出发,跨越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_____(山脉)——_____
(河流),抵达广东湛江后乘船横渡_________(海峡),到达三亚市。
(2)入冬时间,拉萨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_________;北京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_______
___。“候鸟”式生活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___________。
(3)“越冬专列”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东北平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东南
丘陵都位于我国地势的_______阶梯上,该阶梯地形以_____、丘陵为主。
(4)“候鸟老人”打算到三亚越冬,你建议他们携带的物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岭
淮河
琼州海峡
地形地势
纬度因
素
南北温差大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三级
平原
防晒霜、太阳帽、单衣
【解析】第(1)题,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冬专列”从哈尔滨出发,跨越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抵达广东湛江后乘船横渡琼州海峡,到达三亚市。第(2)题,入冬时间,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海拔低,拉萨入冬时间早于武汉,地形地势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北京比武汉纬度高,北京入冬早于武汉,纬度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候鸟”式生活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第(3)题,“越冬专列”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它们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该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第(4)题,三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候鸟老人”打算到三亚越冬,建议他们携带防晒霜、太阳帽、单衣等物品。
【典例3】荆江是长江在枝城至岳阳段的别称。下图为荆江河段及荆汉运河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荆江河段位于长江___(选填“上”“中”或“下”)游,地处
___________气候区,夏季高温,多暴雨,降水集中,洪涝灾害多发。
【黄金水道 梗在荆江】
荆江河段部分已成为“地上河”,且河道水深仅3.5~3.8米,支流的部分河道枯水季节甚至断流,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梗阻”。
(2)简析荆江段“梗阻”的原因。
答: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较慢,泥沙淤积严重。
中
亚热带季风
【荆汉运河 利在当下】
谋划中的荆汉运河工程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汉市东荆河口(上图虚线所示即为荆汉运河),全长236千米,建成后航深大于8米,大于万吨巨轮需要的5米水深,运河的水量仅占整个长江上游来水的6.6%。建成后,原长江干流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区域航运,其船舶通过量从现在的12.8万艘次降低至2.8万艘次。
(3)简述荆汉运河建成后的有利影响。
答:缩短航程,节省航运时间,节约航运成本;分流荆江段运输船只,减少航运拥堵;利于汛期分洪,缓解荆江段洪涝灾害;荆江干流船舶通过量减少,有利于保护荆江水质和长江珍稀水生生物。
解题方法
◎辨特征: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岳阳河段称为荆江,读图可知,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暴雨,降水集中,洪涝灾害多发。
◎析原因:荆江段“梗阻”的原因:荆江河道地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流速较慢,堆积物质以泥沙为主,泥沙淤积严重。
◎说影响:建成后的荆汉运河航深大于8米,大于万吨巨轮需要的5米水深,这使得大型船只可以顺利通航。从航程上看,运河的建成缩短了航程,例如一些原本需要绕行荆江段的船只可以直接通过荆汉运河,从而节省航运时间,降低燃料等航运成本。同时,荆汉运河的存在可以分流荆江段的运输船只,减少荆江段的航运拥堵情况,提高整个航运的效率。在汛期时,荆汉运河可以起到分洪的作用。荆江段洪涝灾害多发,运河可以分担荆江的洪水流量,从而缓解荆江段的洪涝压力。荆汉运河建成后,原长江干流船舶通过量从12.8万艘次降低至2.8万艘次。船舶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减少了对荆江水质的污染威胁,如船舶的油污排放、垃圾丢弃等情况会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对长江中珍稀水生生物的干扰,有利于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1.河流概况
2.长江、黄河的开发、问题及治理
比较项目 长江 黄河 上游 中下游 上游 中游 下游
开发利用 水能、旅游资源 航运、淡水养殖、旅游 水能 水能、引黄灌溉 引黄灌溉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洪水灾害、水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严重 洪水灾害
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 加高加固堤坝、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治理污染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加固黄河大堤
6.黄河和长江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与长江水文情况。
材料二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河流 长度/千米 流域面积/万千米2 年平均径流量/亿米3 含沙量
黄河 5 464 75 580 大
长江 6 300 180 9 600 小
材料三 浮桥,指用船或者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上的桥梁,搭建和拆除都很方便。为方便两岸交通,山东东营境内的黄河上有许多浮桥。
材料四 沿江滨湖、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和聚落,在长江下游地区叫“圩”、中游地区叫“垸”,圩垸构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农业景观。历史时期,圩垸无序扩张,加剧洪涝和水污染等危害,近年来圩垸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协调水网、农田、聚落三者关系,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下图为圩田示意图。
(1)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_________(填地形区),与长江相比,黄河年径流量较小,主要是因为黄河主
要流经高原、高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_________气候区,降水较少;黄河的含沙量大,主
要原因是黄河的中游流经_________(填地形区),在下游形成“________________”现象。
(2)长江中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水能丰富的原因。
答:长江中上游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
大,水流湍急。
(3)住在东营的小磊发现每年初春和初冬的某些时段,浮桥会被临时拆除。试分析浮桥被拆除的
原因。
答:初春或初冬易发生凌汛,拆除浮桥可让凌汛顺利通过。
(4)结合材料,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
答: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大;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径流变率大,洪灾多发;人多
地少,耕地和粮食紧张,为获得更多的耕地和粮食,广筑圩垸。
青藏高原
温带季风
黄土高原
地上河/地上悬河
【解析】第(1)题,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黄河主要流经高原、高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所以年径流量较小;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在下游形成“地上河”。第(2)题,长江中上游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充足,并且还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所以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第(3)题,山东东营位于黄河下游段,该河段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每年初春和初冬时会出现凌汛现象,为了顺利通过凌汛,黄河段浮桥一般每年初春或初冬会临时拆掉,可让凌汛顺利通过。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圩垸是指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即人工围垦的耕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自然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大;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径流变率大,洪灾多发,圩垸有利于防洪;社会经济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人多地少,耕地和粮食紧张。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耕地,该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圩垸。
7.(2023·赤峰学业考)某中学地理实验探究课堂以“河流的开发与治理”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图甲为水能影响因素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示意图,图丙为中国局部气候类型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河流开发与治理研究报告 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水能影响因素
实验结论:
第一组:落差①___,水能丰富。
第二组:②_____大,水能丰富。
大
水量
项目 河流开发与治理研究报告 读图 分析一 读图分析: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丰水期:当河面高于湖面时,河水入湖,使河流径流量变③___。
枯水期:当河面低于湖面时,湖水入河,使河流断流的概率变低。
说明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蓄作用。
读图 分析二 读图归纳: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看地形: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稳。
看气温:流经亚热带,④___结冰期。
看城市:长江流经区域内,城市分布⑤_____,对航运需求量大。
小
无
稠密
项目 河流开发与治理研究报告
结论应用 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是⑥_____河段。
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是导致⑦_____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实施
⑧_________措施,充分发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归纳概括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河流除“航运”“水能”外,还能对区域发展提供哪些有利影响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游
洪涝
退耕还湖
为沿岸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为沿岸工业提供生产用水
专题四 四大地理分区
【典例4】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如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区域乙和区域丁的分界线大致一致的是( )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1月0 ℃等温线
(2)下列诗句的描述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区域甲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区域丙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区域乙 D.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区域丁
D
A
解题方法
◎抓关键: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及其界线,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巧判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指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位于北方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 盆地、丘陵 盆地、高原 高原、盆地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气候特征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日照充足,气温低
主要能源 煤、石油 水能 煤、石油、天然气 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植被 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草甸草原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区域之最 我国最大的能源产区 人口最多,水能最丰富,水热条件最好 面积最大,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人口最少,海拔最高,夏季气温最低 种植业 耕地以旱地为主 耕地以水田为主 绿洲农业 河谷农业 优势:平原广阔,耕地多 不足:热量较低,降水较少 优势: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不足:多山地、丘陵,耕地相对较少 优势: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 优势: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足: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解析】读图可知,实验探究:水能影响因素
第一组:①落差大,水能丰富;第二组:②水量大,水能丰富。
读图分析:丰水期:当河面高于湖面时,河水入湖,使河流径流量变③小。
枯水期:当河面低于湖面时,湖水入河,使河流断流的概率变低。说明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蓄作用。
读图归纳:看地形: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稳。
看气温:流经亚热带、④无结冰期。
看城市:长江流经区域内,城市分布⑤稠密,对航运需求量大。
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是地势落差大的⑥上游河段。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致使湖泊面积减小,雨季存储洪水的能力下降,干流水位上升幅度大,是导致⑦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实施⑧退耕还湖,充分发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河流除“航运”“水能”外,还能⑨为沿岸居民提供生活用水、⑩为沿岸工业提供生产用水。
(2024·兰州学业考)我国南、北方地区人们饮食习惯不同。据此完成8~10题。
8.区域划分上,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A.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B.黑河—腾冲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秦岭—淮河线
9.造成我国“南米北面”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的差异 B.气候的差异 C.口味的差异 D.地形的差异
10.“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 游泳》中的名句,诗中长沙和武昌(位于武汉市)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分别是( )
A.湘、鄂 B.鄂、湘 C.湘、黔 D.滇、鄂
D
B
A
【解析】第8题,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区分我国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线是南北方的分界线。第9题,我国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全国各地的气候不同,食材有差异,造成饮食文化差异明显。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沙是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湖南省的简称是湘;武昌位于武汉市,武汉市是湖北省的行政中心,湖北省的简称是鄂;黔是贵州省的简称;滇是云南省的简称。
11.(2024·齐齐哈尔学业考)右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我国区域
___(填数字)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
(2)①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___级阶梯,该地区被称为
“高原之舟”的牲畜是_____。
(3)②③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A—B__________线接近。
(4)②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_____带,主要耕地类型是_____。
(5)④地区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③
一
牦牛
秦岭-淮河
亚热
水田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距海较远,并且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解析】第(1)题,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我国区域③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第(2)题,①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该地区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牲畜是牦牛。第(3)题,②南方地区与③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A—B即秦岭—淮河线接近。第(4)题,②南方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亚热带,主要耕地类型是水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第(5)题,④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其形成的自然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并且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地理与传统文化】(2023·潍坊学业考)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2023年的5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之说。如图示意小满节气及相关诗词。读图,完成1~2题。
1.小满时节,我国“江河渐满”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2.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小满》诗句中“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描述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各地河流流量最大的时间以及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满”出现的时间为5月21日前后,5月份,我国华南地区雨季已经开始,受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增大,因此“江河渐满”;而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7、8月份,5月份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小满时节“江河渐满”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不符;我国的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最大流量出现在气温最高的7月,小满时节“江河渐满”与该地不符。第2题,“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意思是小满时节,百花渐落,唯有麦苗茁壮成长,未成熟但已饱满的麦子在风中微摆。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江平原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小麦为春小麦,小满时节还未到灌浆期;我国的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小麦为冬小麦,小满时节为小麦灌浆期,此时麦子未成熟但已饱满。
【地理与语文】(2023·济南学业考)某学校组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地理老师分别提供了有关黄河的学习资料。图甲为“黄河诗文”的时间轴,图乙为黄河潼关站的水文资料。读图,完成3~5题。
3.自汉到宋,从对黄河的描述中反映出黄河最典型的水文特征是( )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流速快 D.无结冰期
B
4.潼关站水文资料显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 )
A.河流年输沙量变大 B.河流年径流量变小
C.水土流失减少 D.植被破坏加剧
5.下列属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的是( )
①在上游提升发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
②在中下游推进“黄金水道”的生态治理
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④在下游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修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C
【解析】本题组考查黄河的水文特征、黄土高原地区近年来河流年输沙量的变化、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措施。第3题,由题干信息“浊河”“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浊”可知,自汉到宋,对黄河的描述反映了黄河最典型的水文特征是含沙量大,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第4题,读潼关站水文资料可知,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年输沙量变小:由92 100万吨,降至17 100万吨,说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第5题,黄河上游地区退牧还草,提升发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在下游加固堤坝,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黄金水道”指的是长江。(共22张PPT)
第五节 重要地理分界线及主要分区
【地理悦读】
你能说出我国南、北方地区居民生活差异大的原因吗
【目标导航】
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线的位置,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基础知识预习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大体为_____走向,淮河自西向东流。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线北侧 秦岭—淮河线南侧
1月平均气温 __0 ℃ __0 ℃
河流 流量___、___结冰期 流量___、___结冰期
温度带 ________ 亚热带
年降水量 __800毫米 __800毫米
干湿区 _______区 _____区
东西
<
>
小
有
大
无
暖温带
<
>
半湿润
湿润
项目 秦岭—淮河线北侧 秦岭—淮河线南侧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_____为主 _____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主要农作物 _____、玉米、棉花、大豆、 甜菜等 _____、甘蔗、油菜等
地形 以___________为主 以___________为主
旱地
水田
小麦
水稻
高原、平原
盆地、丘陵
二、四大地理区域
1.A_____地区与B_____地区的界线是①___________线。
2.C_____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是②________年等降水量线。C地区地形多为_____
和_____,气候_____,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_____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3.D_____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界线吻合。D地区
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以___________为主,放养牦牛等牲畜,一些河谷地带适
合发展青稞等为主的_________。
南方
北方
秦岭—淮河
西北
400 毫米
高原
盆地
干旱
最大
青藏
高寒畜牧业
河谷农业
图解知识
根据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名师提醒
1.确定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2.确定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或夏季风)。
3.确定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势(或海拔)。
拓展延伸
南北方的差异
南稻北麦
南船北马
南甜北咸
南米北面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情境创设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如图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和主要育种基地分布图。
思考1
请任举两例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答:1月0 ℃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和暖温带、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等。
思考2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主要育种基地中具有明显冬季育种优势的是哪个 请分析原因。
答:海南育种基地。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
思考3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科技兴农,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保护耕地;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种粮;节约粮食等。
知识归纳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差异
变式训练
一山一水奠定了中国东部的格局,这一山一水便是秦岭—淮河线。读图,完成(1)~(2)题。
(1)秦岭—淮河线是(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B.高原和平原的分界线
C.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D.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分界线
(2)下列关于秦岭—淮河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侧终年高温,四季常绿 B.北侧降水量大,河湖众多
C.南侧冬季寒冷,河流结冰 D.南侧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
A
D
【思路导引】1.秦岭-淮河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
2.气候的差异造成秦岭-淮河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北侧冬季寒冷,降水少,河湖少且有结冰现象,水资源少;南侧冬季温和,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沿106.5°E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1.1月份,②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还因为②地( )
A.海拔较低 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2.图中②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①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与作物熟制最有可能为( )
A.小麦、油菜 一年一熟 B.水稻、甘蔗 两年三熟
C.小麦、棉花 两年三熟 D.水稻、花生 一年两熟
D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秦岭的作用和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第1题,由纬度分布可知,①地位于秦岭以北,属于北方地区,②地位于秦岭以南,属于南方地区,由于秦岭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使南方地区气温高。第2题,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第3题,秦岭以北主产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生活情境】每到冬季,南方的湿冷常常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认为,南方地区的冬季也应该采用集中供暖。右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集中供暖分界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四大地理区域中,全部处于集中供暖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5.南方地区冬季没有集中供暖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低温期较短 B.南方人抗冻能力强
C.房屋建筑保暖性强 D.经济普遍落后
C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气候。第4题,结合图示,四大地理区域中,全部处于集中供暖区的是西北地区。第5题,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低温期较短。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般来说,柑橘的生长发育要求气温在12℃~37℃。当气温低于-2℃时,柑橘植株会受到冻害。下图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气候,适合柑橘生长的是( )
A B C D
7.图中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不属于其意义的是( )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1月0℃等温线 D.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D
A
【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一般来说,柑橘的生长发育要求气温在12℃~37℃。当气温低于-2℃时,柑橘植株会受到冻害。”D选项所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合柑橘生长;A选项所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候寒冷,柑橘植株会受到冻害;B选项所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适合柑橘生长;C选项所示气候类型为高原、高山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气温较低,不适合柑橘生长。第7题,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8.图甲为中国十大银杏观景地位置示意图,图乙为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丙为银杏赏秋指南。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银杏观景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自然条件最适宜银杏生长的地区是_________。银杏在西北地区种植较少,
主要是因为那里_______。
(2)中国十大银杏观景地中,银杏赏秋最早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北京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
地区银杏叶最佳观赏期为___月。
(4)从图丙中可以了解到,金秋时节银杏叶变色主要是因为
_____降低。下列天气会明显缩短银杏观赏期时长的是__。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降水少
辽宁丹东
纬度高,
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11
气温
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结合图甲可看出,银杏观景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结合图丙中“最适宜在降水量800~1 500 毫米的地区生长”可判断出,我国南方地区最适宜银杏生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气温低,不适宜银杏生长。第(2)题,根据图丙中“当气温为0~5 ℃时,叶片变色加速”可推测出,辽宁丹东纬度最高,气温最先降到0~5 ℃,银杏叶黄得早,因此银杏赏秋最早的是辽宁丹东。第(3)题,根据图乙可读出,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根据图丙中“当气温为0~5 ℃时,叶片变色加速”和图乙可知,北京11月气温在0~5 ℃,为最佳观赏期。第(4)题,根据图丙中“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的幅度是影响银杏变色的主要气象因素”可知,银杏叶变色主要是因为气温降低。根据图丙中“当气温≤0 ℃时,容易受冻掉落”可知,霜冻天气,银杏叶易掉落,会缩短银杏观赏期。(共51张PPT)
第4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 中国的温度带
【地理悦读】
你那里冬天有没有暖气 如果冬天外出,你是穿羽绒服、大衣还是短袖呢 如果冬季一路从我国黑龙江省到海南岛旅游,这些衣服都能用得上。
【目标导航】
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在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上明确各温度带的分布状况。
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气温对不同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中国气温的分布
季节 分布特征
冬季 自___向___降低,南北气温差别______
夏季 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以外,全国普遍_____,南北温差不大
南
北
很大
高温
二、中国的温度带
1.划分依据:各地_____状况的总体差异。
2.温度带:A_____带、B_____带、
C_____带、D_____带、E___带、
F_____________区。
热量
寒温
中温
暖温
亚热
热
青藏高原高寒
图解知识
我国气温分布 纬度因素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名师提醒
我国冬夏季节气温之最
冬季最高:海南省
冬季最低:黑龙江省
夏季最高:吐鲁番盆地
夏季最低:青藏高原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情境创设
2025年1月1日,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小朋友通过社交软件介绍了自己所在地的气温分布特征。如图示意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
思考1
推断四位小朋友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答:小韩位于黑龙江省,莎莎位于海南省,卓玛位于西藏自治区,小尼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思考2
根据小韩和莎莎的聊天,并结合地图,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答: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思考3
判断卓玛所在地形区是_________,分析此地夏季气温最低的原因。
答:海拔高,气温低。
青藏高原
知识归纳
我国南北方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变式训练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如图为中国夏季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 )
A.南北温差很大
B.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升高
C.南北普遍高温
D.气温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2)图中甲区域七月平均气温比中国其他地区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C
C
【思路导引】1.我国冬夏气温差异大,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向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2.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1.暑假期间,家住东北的小明与家人打算去旅游避暑,请推荐下图中最理想的避暑地点( )
A B C D
【解析】从图中的气温曲线图可以看出:A、B、D三处夏季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只有C处夏季气温低于20℃,是最理想的避暑地点。
课后作业测评
C
受超强极地冷空气影响,黑龙江漠河持续迎来极寒天气。2023年1月22日,漠河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3摄氏度,打破历史最低气温纪录,早在9月这里就开始了集中供暖。右图为我国集中供暖分布图。读图,完成2~4题。
2.漠河最低气温出现在( )
A.夜里12点 B.日出前后 C.14时 D.傍晚
3.大兴安岭地区呼中镇被称为“中国最冷小镇”,主要是因为( )
①纬度较高 ②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③海拔较高 ④距离海洋较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下列分界线与集中供暖分界线的位置相近的是( )
A.1月0 ℃等温线 B.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C.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B
A
A
【解析】本题组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2题,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第3题,对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呼中镇来说,海拔较高不是主要因素,距离海洋远近对气温影响不大。第4题,读图可得,集中供暖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该线大致是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舒适度。下图为全球年均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纬度位置
6.青藏高原有大面积区域年均温在0℃以下,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气温低 B.纬度高,气温低
C.人口少,气温低 D.距海近,气温低
D
A
【解析】第5题,一般来说,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图中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第6题,一般来说,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青藏高原有大面积区域年均温在0℃以下,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纬度并不高;气温低与人口少无关;青藏高原距海远。
荔枝树喜高温、喜湿、喜光。四川荔枝的果期与广东荔枝的果期不同,成熟期也不同。广东荔枝的成熟期一般为6月到7月,四川荔枝的成熟期一般为7月到8月。下图为我国荔枝主要产区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区分布和荔枝树的习性,推测荔枝所属的温度带是( )
A.寒温带 B.中温带
C.暖温带 D.热带、亚热带
8.广东荔枝比四川荔枝成熟早的主要原因是( )
A.广东比四川纬度低,气温高 B.广东降水相对四川多
C.广东相对四川纬度高,气温低 D.广东降水相对四川少
D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温度带的分布和读图能力。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荔枝主要产区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第8题,广东相对四川纬度低,气温高,因此广东荔枝比四川荔枝成熟早。
气温是重要的气候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右图为我国东部各地1月、7月平均气温及气温年较差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 )
A.M线表示各地1月平均气温 B.N线表示各地7月平均气温
C.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 D.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10.图中信息反映我国( )
A.季风气候显著 B.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C.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 D.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
11.北京位于( )
A.寒温带 B.中温带 C.暖温带 D.亚热带
C
D
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M线表示各地7月平均气温;N线表示各地1月平均气温;图中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异小;图中不能反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和降水量分布状况。第1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位于暖温带。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一直穿秋裤”和“寒潮来时穿秋裤”地区的分割线大体和_____山脉、_____(填
山脉)及_____(填河流)的分布一致。
(2)最低气温10 ℃等温线大体沿_____方向延伸,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
_____。
(3)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同,却“基本不穿秋裤”,
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哈尔滨“冬天要穿棉裤”的原因。
答: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时间短,获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
冬季风影响大。
横断
秦岭
淮河
东西
纬度
位置
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解析】本题考查冬季气温分布和读图能力。第(1)题,图中秋裤的分割线大体和横断山脉、秦岭及淮河分布一致。第(2)题,最低气温10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第(3)题,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高,所以四川盆地“基本不穿秋裤”。第(4)题,哈尔滨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时间短,获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加之距离冬季风源地近,气温非常低,所以“冬天要穿棉裤”。
第4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中国降水的变化 中国的干湿区
【地理悦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家为何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哪些地区推进更适合呢
【目标导航】
知道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在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上明确各干湿区的分布和景观差异。
结合图文资料,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降水对不同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中国降水的变化
1.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主要年等降水量线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__-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_-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
时间分布 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______
空间分布 东部多,西部少,由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减少
夏季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淮河-秦岭
大兴安岭
二、中国的干湿区
1.划分依据:根据_____量和_____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2.干湿区名称: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
3.干湿区、降水量以及植被
干湿区 降水量 植被
湿润区 800毫米以上 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毫米 森林、草原
半干旱区 200~400毫米 草原
干旱区 200毫米以下 荒漠
降水
蒸发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图解知识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名师提醒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1月0 ℃等温线。
3.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5.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6.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7.小麦和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
拓展延伸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正是对秦岭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的阐释。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降水的分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境创设
暑假期间,广州某学校地理小组去乌鲁木齐开展研学活动,一路上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建筑、饮食、风俗、植被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如图为我国干湿区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思考1
描述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东西侧的干湿区分布。
答:东侧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西侧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思考2
解释“南船北马”和“南稻北麦”差异的成因。
答:南方地区降水多,河湖众多,船是传统交通工具;北方地区降水少,马是传统交通工具。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思考3
图中广州和乌鲁木齐的传统民居特点有什么差异
答:广州的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乌鲁木齐的传统民居是平顶房。
知识归纳
我国降水分布及其影响
变式训练
读甘肃省干湿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甘肃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B.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C.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D.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2)敦煌壁画能保存至今,主要是因为其所在地区属于(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思路导引】1.读图可知,甘肃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2.敦煌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区。
D
D
下图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我国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降水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B.北多南少,东多西少
C.全国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下列关于我国降水时间分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集中在夏季 ②集中在冬季 ③季节分配均匀 ④季节变化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课后作业测评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第1题,读图可得,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北方少,南方多,西部少,东部多,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从我国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看出,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
3.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四城市降水季节分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主要特点是( )
①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③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④南方雨季短,北方雨季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降水特点。据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B
4.下列四幅地图中,能反映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D
图甲是我国局部地区图,图乙是某地作物种植景观图。读图,完成5~7题。
5.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图甲中的a山脉 ( )
A.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B.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C.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D.人口地理分界线
6.图乙所展现的耕作场景可能位于图甲中的(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7.图甲中四地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应错误的是( )
A.①地区—中温带、半干旱区 B.②地区—暖温带、半湿润区
C.③地区—暖温带、半湿润区 D.④地区—亚热带、湿润区
A
D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第5题,图甲中a山脉是秦岭,该山脉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第6题,图乙是种水稻的场景,会出现在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地区,即图甲中的④地区;秦岭—淮河线以北是旱地,种植小麦。第7题,图甲中①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G7高速公路(简称“京新高速”)是连接首都北京和新疆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被誉为“世界最美色彩大道”。下图为G7高速公路路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沿G7高速公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可以领略多种色彩,依次可能是( )
A.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
B.草原青、林海绿、沙漠黄
C.林海绿、沙漠黄、草原青
D.沙漠黄、草原青、林海绿
9.G7高速公路沿线色彩多样,影响色彩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越来越高 B.降水越来越少
C.地形越来越平 D.地势越来越高
A
B
【解析】第8题,沿G7高速公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由于海陆位置的因素,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对应的植被逐渐稀疏,即“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第9题,G7高速公路贯穿的我国的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从临近海洋到逐渐远离海洋,降水越来越少,故沿线植被色彩多样。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多为木质结构,可遮阳避雨、保护桥梁,还可供人休憩,是能够反映区域地理特征的独特建筑。下图为单跨式木拱廊桥简图和相关省区廊桥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据材料推测,廊桥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11.廊桥的主要作用是( )
A.储存谷物 B.避雨通行
C.供人居住 D.举行宗教活动
12.直接影响廊桥建造的自然地理因素是( )
①河流 ②地方风俗 ③降水 ④农业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A
B
C
【解析】第10题,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其次是福建,还有贵州、湖南、云南等省区均位于南方地区,廊桥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第11题,廊桥主要位于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区,降水丰富,河湖多,廊桥的主要作用是方便行人避雨、通行。第12题,①廊桥建在河流上;②地方风俗属于人文地理;③当地的降水多,廊桥可以避雨;④农业活动属于人文地理;影响廊桥建造的自然因素有河流和降水。
13.在学习了南北气温差异和东西干湿差异之后,李昊和石晴在论坛里进行了一次研讨。让我们一起来检阅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吧!
石晴:我上传了两张图片,图甲是海南椰林景观,图乙是东北林海雪原景观。你知道两地景观差异大的原因吗
李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昊:我上网搜索得到以下词语:南米北面、南甘北甜……你知道我输入的关键词是什么吗
石晴:②_________。
李昊:你还能补上两个吗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南北温差大
南北差异
石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个,合理即可)。你知道为什么北
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吗
李昊: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晴:在我国,除了南北差异比较大之外,东西差异也不小。请你判断下列哪幅图拍摄
于东部地区,哪幅图拍摄于西部地区。
南稻北麦、南尖北平、南船北马等
气候影响粮食作物的分布,粮食作物的分布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北方地区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李昊: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图乙中的晾房与当地的
气候有什么关系吗
石晴:当然知道,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拍摄于东部地区,图乙拍摄于西部地区
图乙所示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很大,太阳光照强,晾房通风效
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
李昊:你知道的还真不少。请你判断这张图片可能拍摄于下列哪一地形区。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
石晴:一定选⑦__。图中景观为⑧_____,是半干旱区的主要植被景观。所给四个选项
的干湿状况分别为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昊:真是难不倒你,佩服,向你学习。
D
草原
华北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区,云贵高原主要位于湿润区,塔里木
盆地主要位于干旱区,内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
【解析】本题结合部分地区景观图考查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和东西干湿差异。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夏季温差小,冬季温差大,气温差异导致了南北向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受海陆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东多西少,降水差异导致了东西向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共45张PPT)
第4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第1课时 天气预报
【地理悦读】
上学路上,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你了解天气吗
【目标导航】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能用实例说明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天气与气候
项目 天气 气候
含义 一个地方_______内大气的变化状况 一个地区_______平均天气状况
区别 时刻变化,持续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联系 都是描述大气状况 短时间
多年的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绿色或棕色表示_____,蓝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
2.常用天气符号(连一连)
陆地
海洋
云团
3.风力和风向
4.影响: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名师提醒
区别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短时间的,描述词语有“夜”“今天”“明天”等。
2.气候是长时间的,描述词语有“四季”“全年”“月”“春”“夏”“秋”“冬”等。
名师提醒
天气和气候区分歌诀
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
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拓展延伸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团,降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并不一定下雨。有云未必有雨,有雨必有云。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天气与人类活动
情境创设
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四种天气状况及生产生活场景。
思考1
说出四幅图中的天气状况。
答:甲为晴,乙为霜冻,丙为沙尘暴,丁为台风。
思考2
四幅图中的天气与适宜开展的生产生活匹配的是_____。
图甲
变式训练
许多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1)~(2)题。
(1)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主要描述的是( )
A.气温 B.气候 C.天气 D.地形
(2)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主要描述的是( )
A.气温 B.气候 C.天气 D.地形
C
B
【思路导引】1.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具有稳定性。
2.“月落乌啼霜满天”主要描述的是霜冻天气,“春风又绿江南岸”主要描述的是春季的气候。
1.下列词语中描写气候的是( )
A.长冬短夏 B.暴风骤雨 C.阳光明媚 D.寒风凛冽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阴、晴、雨、雪、风等表示短时间的变化,为天气;长冬短夏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为气候。
课后作业测评
A
根据昆明某年2月18-21日的天气资料(右图),完成2~3题。
2.下面关于这四天天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这四天都没有降水
B.风力最强的是20日
C.吹偏南风的时候气温较低
D.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19日
3.这四天中,司机最需要注意交通安全的是( )
A.18日 B.19日
C.20日 D.21日
C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常用天气符号的解读。第2题,读图可得,这四天都没有降水,风力最强的是20日,吹东风的时候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19日,该日气温日较差是19 ℃-2 ℃=17 ℃。第3题,读图可得,这四天中,司机最需要注意交通安全的是21日,该日有雾。
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这说明了天气对军事的影响。下列天气符号与故事中的“东风”相符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A项指西南风四级,B项指西北风四级,C项指西风四级,D项指东南风四级。
5.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团。当北京在卫星云图上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当时的天气是( )
A.晴 B.阴天 C.大雪 D.晴转阴
【解析】本题考查卫星云图的判读。在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团。白色越浓表示当地降水可能性越大,其他两种颜色都表示晴天。
D
A
2024年10月18日,我国南北方凸显出巨大的气温差异,一边已是寒冬,一边仍在盛夏。下图示意黑龙江呼中和浙江丽水两地当日某时刻天气情况和日出、日落时间。读图,完成6~8题。
6.据图可推知,该日呼中和丽水两地( )
A.最大温差超40℃ B.气温均较高 C.风向相同 D.降水量差别大
A
7.与呼中相比,该日丽水( )
A.体感温度更低 B.白昼时间更长
C.日出时气温更低 D.相对湿度更大
8.该日黑龙江呼中的学生最合适的着装是( )
A.羽绒服 B.薄毛衣 C.衬衣 D.短袖衫
B
A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呼中气温-8℃,丽水气温33.6℃,最大温差为41.6℃;呼中气温低;呼中东北风、丽水西北风,两地风向不同;两地的降水量均为0毫米。第7题,该日丽水的体感温度为37.6℃,呼中的体感温度为-16℃,丽水体感温度更高;丽水昼长为17:28 - 06:03 = 11小时25分,呼中昼长16:45-06:16=10小时29分,丽水白昼时间更长;材料中未给出两地日出时的气温,由两地纬度位置及图中气温推测,丽水日出时气温更高;丽水相对湿度为46%,呼中的相对湿度为55%,丽水的相对湿度更小。第8题,黑龙江呼中气温-8℃,体感温度-16℃,温度较低,学生最合适的着装是羽绒服;薄毛衣、衬衣、短袖衫相对不适合这样的低温。
9.小明是个地理迷,他所在的班级成立了一个“学习促进组”,放学后去同学们家中走访,帮助他们
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如图是他的活动日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促进组”四天中前往了四位同学家,其中天气最好的是___月__日,这一天的天气状况是
___。
(2)11月11日,“学习促进组”到王动家走访,会遇到_____天气,你认为他们应当带____________)
(填生活用品)。
(3)当“学习促进组”到李凡家时,李凡很感动地说:“今天气候很不好,外面风很大,你们能来帮
助我,真是太感谢了。”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李凡话语中说法不准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11
8
晴
小雨
雨伞(或雨具
“气候”应改为“天
气”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符号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第(1)题,由图中时间及相对应的天气符号可知,11月8日,天气最好,为晴天。第(2)题,11月11日为小雨,应当带雨伞(或雨具)。第(3)题,天气是对短时段大气变化状况的描述,气候是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第4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中国的气候特征
【地理悦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著名诗句,你知道玉门关到底在哪里吗 “春风”为何吹不过玉门关呢
【目标导航】
阅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及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与分布
2.复杂多样的气候,为我国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及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世界上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有适合生长的地区。
分布 东部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气候类型 _____季风气候、_______ 季风气候、_____季风气候 ___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_
气候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温带大陆性
高原、高山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风向在一年之中随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风。
2.季风区:_____风常年到达的区域。
3.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
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向 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偏南风(东南风、_____风)
源地 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_______和印度洋
性质 __________ 温暖湿润
影响范围 全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 _____和西南部
影响效果 加剧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 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夏季
西南
太平洋
寒冷干燥
东部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5.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自然条件。
(2)不利影响: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图解知识
我国气候分布简图
拓展延伸
世界气象日
2024年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以“气候行动最前线”为主题,呼吁全社会采取紧急行动,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积极应对不断变暖的地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情境创设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图甲示意影响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图乙示意中国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
思考1
我国的降水量和气温年较差有何分布规律
答: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气温年较差也逐渐增大。
思考2
简析我国降水分布的成因。
答:东南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越往西北内陆,距海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弱,降水逐渐减少。
思考3
诗句中的“春风”和“长风”分别指哪种季风 是怎样形成的
答:“春风”指夏季风,“长风”指冬季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形成了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
知识归纳
我国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变式训练
【新考法·思维拓展】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的描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么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有丰富的食物原材料,主要原因是( )
A.海陆兼备,国土面积小 B.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C.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 D.气候复杂,类型多样
(2)兰州是“百合之乡”,盛产所有百合品种中唯一可食用的甜百合。这种百合不仅毫无苦味,而且口感清脆、味道甜美。兰州甜百合生长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D
C
【思路导引】1.我国海陆兼备,国土面积广大,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有丰富的食物原材料。2.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兰州能种出甜百合。
1.我国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我国( )
A.气候复杂多样 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 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季风气候的优越性。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使我国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
课后作业测评
D
一树繁花是春,枝头绿叶亦是春,气候与物象密切相关。下图为我国树叶变绿进程预估日期及2条观景路线。读图,完成2~6题。
2.图中高寒草原区的气候特征是( )
A B C D
C
3.北京地区落叶林木变绿的时间大致在( )
A.5月底前 B.4月底前 C.3月底前 D.2月底前
4.沿路线①由南往北,树叶变绿时间( )
A.推迟 B.提前 C.先推迟再提前 D.先提前再推迟
5.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树叶变绿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地势
6.路线②起点与终点树叶变绿时间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地势
C
A
A
B
【解析】第2题,高寒草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海拔较高地区,高寒草原区的气候特征一般是寒冷干燥。该区域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导致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多在 0℃以下;同时,水汽含量少,降水稀少,年降水量通常在 400 毫米以下,且多集中在夏季。图C符合。第3题,读图可知,北京地区落叶林木变绿的时间大致在3月底前。第4题,我国南方纬度较低,气温回升较快,热量条件好,树叶变绿时间较早;北方纬度较高,气温回升较慢,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树叶变绿时间较晚。所以沿路线①由南往北,随着纬度升高,气温降低,树叶变绿时间推迟。第5题,我国林木“变绿”的进程是南方地区四季常绿,北方地区树叶自南向北“变绿”的时间依次延迟,说明我国东部春季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第6题,路线2起点位于河北省,树叶变绿时间为3月底前,终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树叶变绿时间为4月20日前,河北省离海洋相对较近,受海洋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大,气候相对较为湿润温和,春季升温相对较快,树叶变绿时间相对较早。而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较慢,树叶变绿时间相对较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窟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石窟艺术,其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为完整。下图为我国两大石窟位置及当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7~8题。
7.敦煌壁画保存完好,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干旱 ②风沙掩埋 ③全年高温 ④湿润多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8.造成莫高窟,龙门石窟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差异 D.夏季风
C
A
【解析】第7题,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空气湿度低,这样的环境不易导致壁画颜料的氧化、霉变以及微生物的滋生,能够减少对壁画的侵蚀和破坏,有利于壁画长期保存。风沙掩埋在一定程度上对壁画起到了保护作用,风沙堆积在洞窟周围,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壁画的直接影响,如光照、风雨侵蚀等。敦煌并非全年高温,且高温环境会加速颜料等物质的老化、干裂等,不利于壁画保存。敦煌气候干旱,不是湿润多雨的环境,湿润多雨会使壁画受潮,导致颜料脱落、墙体坍塌等问题,不利于壁画保存。第8题,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龙门石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距离海洋相对较近,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大,降水相对较多;因此造成莫高窟、龙门石窟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纬度差异不大,所以纬度位置不是造成二者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虽然两地地形有差异,但不是造成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莫高窟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龙门石窟离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海陆位置。
9.(2024·昆明期中)如图为中国季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影响我国的___(选填“冬”或“夏”)季风,性质是_________。
受此季风影响期间,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2)能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_____(填风向)季风,序号
是___,来自的海洋是_____洋;能给我国西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_____(填风向)季风,序
号是___,来自的海洋是_____洋。
(3)我们把受①和②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E),称为_____区,而西北内陆(F)受①和②季风的影
响不够明显,则称为_______区。E区内降水较 _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受此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季,其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_____灾害。
(5)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以东一线。
夏
温暖湿润
高温多雨
东南
①
太平
西南
②
印度
季风
非季风
多(丰富)
夏
旱涝
大兴安岭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季风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划分界线等知识点。第(1)题,读图可知,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来自东部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南部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的性质是温暖湿润;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夏季高温多雨。第(2)题,夏季风来自海洋,能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东南季风,序号是①,来自的海洋是太平洋;能给我国西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西南季风,序号是②,来自的海洋是印度洋。第(3)题,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我们把受①和②季风影响明显的E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F地区受①和②季风的影响不够明显,则称为非季风区。E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而F非季风区则相反。第(4)题,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所以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第(5)题,读图可知,E区是季风区,F区是非季风区,E、F区的大致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10.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今,处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区的新疆已经在陆路运输和国际航空港建设等领域独树一帜,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运输网络已经形成。新疆境内有草原、雪山、沙漠等壮美的自然风光,也有民族歌舞、传统民居、特色美食等独特的地方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左图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右图为某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的截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简要从两方面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
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读左图,说出新疆大部分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右图中“山下烈日炎炎,山上白雪皑皑”景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因素。
(3)读右图,任选两方面简要分析喀什古城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平顶是因为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墙体较厚,有助于抵御昼夜温差大和夏季高温及冬季低温的侵袭;窗户小的设计可以减少风沙对室内的侵扰。
(4)结合图文材料,说出新疆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答: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解析】第(1)题,中国气候的一大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的另一大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第(2)题,新疆大部分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强,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使得“山下烈日炎炎,山上白雪皑皑”。第(3)题,由题可知,喀什古城传统民居具有平顶、墙厚、窗户小的特征,平顶是因为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民居的墙体较厚,有助于保持室内温度稳定,抵御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侵袭;窗户小的设计可以减少风沙对室内的侵扰。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处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共79张PPT)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
第1课时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
【地理悦读】
同样是湖泊,为什么有的湖水咸,有的湖水淡呢
【目标导航】
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读图概括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点。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
主要河流 注入海洋 内流河和外流河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_ 太平洋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_____河
怒江、④____________ 印度洋 ⑤____________ 北冰洋 ⑥_________ ——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_____河
长江
黄河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外流
内流
1.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
(2)内流区: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
2.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汛期
(1)外流河汛期。
夏季风→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冬季风→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水位下降→形成枯水期。
(2)内流河汛期。
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冬季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少→河流水量小→水位下降→形成枯水期。
二、中国主要的湖泊
1.主要湖泊
(1)淡水湖:_______、洞庭湖、太湖等。
(2)咸水湖:_______等。
2.湖泊作用:调节河流的水量。
鄱阳湖
青海湖
图解知识
内流河与外流河
外流湖多为淡水湖,内流湖
多为咸水湖的原因
拓展延伸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鸟岛,因岛上栖息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为保护鸟类生息繁衍的乐土,维护周边生态系统,中国于1997年底成立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师提醒
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线
北段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祁连山脉东端为界,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以及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走向大体相似;南段大致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情境创设
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我国的地形、气候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河流的呢 图甲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乙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思考1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1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答:秦岭—淮河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年降水量在800 毫米以下;秦岭—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年降水量在800 毫米以上。
思考2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候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受气温影响,冬季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有结冰现象,且越往北结冰期越长;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河流没有结冰现象。受降水影响,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水量小,汛期短;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思考3
为什么东北地区比华北地区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
答:东北地区的河流水源有夏季的降水和春季的积雪融水,汛期有夏汛和春汛,所以河流水量较华北地区大,汛期较华北地区长;东北地区年降水量虽与华北地区相近,但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气候比较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所以河流含沙量较小。
知识归纳
变式训练
图甲为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图乙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流向:我国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水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在河流流经的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①水量:秦岭—淮河线以南,降水___,河流水量___;秦岭—淮
河以北,降水___,河流水量___。
②结冰期: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冬季___结冰现象;秦
岭—淮河线以北,河流冬季___结冰现象。
地势西高东低
阶梯交界处
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多
大
少
小
无
有
【思路导引】1.地势影响河流流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
2.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3.秦岭-淮河线以南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最低月平均气温高于0 ℃,河流无结冰期;秦岭—淮河线以北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最低月平均气温低于0 ℃,河流有结冰期。
自古以来,文明多依河孕育而生。河流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是生命的源泉。下图为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图中表示额尔齐斯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某地旅游时,王璐同学想将写着祝福的漂流瓶放到河流中,期待它能漂向大海。妈妈制止了她,说这样不文明,而且这条河不能通向大海。这条河流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后作业测评
A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的分布及特征。第1题,读图可得,①是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②是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③黑龙江和④黄河最终注入太平洋。第2题,由题目可知,王璐旅游时喜欢将写着祝福的漂流瓶放到河流中,期待它能漂向大海,图中四条河流中,②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会注入海洋。
如图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流经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河流是( )
A.长江 B.黑龙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4.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都有明显的夏季汛期,其主要原因是( )
A.都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
B.夏季高温,冰雪融水多
C.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受夏季气温高影响
D.外流区受夏季高温影响,内流区因夏季降水较多
A
C
5.下列有关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地势的影响,我国的外流河都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B.内流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
C.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D.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北段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与湖泊的特征。第3题,读图可知,黑龙江、珠江流经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雅鲁藏布江只流经地势第一级阶梯。第4题,我国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受夏季高温的影响,夏季水量大;我国外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大。第5题,我国的外流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但额尔齐斯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雅鲁藏布江、怒江大致向南流入印度洋。
A
【新考法·思维拓展】如图为我国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河流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统计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大河流对应的名称分别是( )
A.长江、黑龙江、黄河 B.黄河、黑龙江、长江
C.长江、黄河、黑龙江 D.黑龙江、黄河、长江
7.黑龙江在4、5月份出现汛期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 B.4、5月份降水量较大
C.黑龙江4、5月份出现凌汛现象 D.黑龙江降水集中在春季
D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的特征和读图能力。第6题,黑龙江位于东北地区,降水量小,但纬度高,气温低,故蒸发量小,所以径流量较大,①表示黑龙江;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量较大,但是蒸发量大,所以径流量最小,②表示黄河;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该河流流域降水多,③表示长江。第7题,黑龙江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其中黑龙江在4、5月份出现汛期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水量增加;凌汛现象与4、5月份出现汛期没有关系,降水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
2024年1月5日,我国“2023年冰雪旅游城市12佳”产生。右图为我国“2023年冰雪旅游城市12佳”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我国“2023年冰雪旅游城市12佳”的城市多分布在( )
A.准噶尔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9.哈尔滨制作冰雕艺术品和建设冰雪景观的冰块来自松花江。下列关于松花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夏汛 B.有结冰期 C.无凌汛现象 D.春季以雨水补给为主
D
B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我国“2023年冰雪旅游城市12佳”的城市多分布在东北平原。第9题,松花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河流有结冰期,且结冰期长,春季有凌汛现象,夏季有夏汛,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春汛。
10.【学科素养·人地协调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赣江是江西省第一大河,被誉为江西的“母亲河”,其源头位于瑞金和石城交界处。赣江在赣州以上为上游,赣州至新干为中游,新干以下为下游。近年来,赣州市实施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样板区,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为生动的现实。
材料二 下图为江西山河分布略图(左图)、赣江水系示意简图(右图)。
(1)江西省的地势特征为_________,赣江的流向是___________,并通过鄱阳湖与_____
(河流)相连,是江西省水运大动脉。
(2)万安水电站位于赣江的___游,从地形地势方面分析水电站选址的原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赣江对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南高北低
由南向北流
长江
中
地势落差较
大,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赣江为江西省的农业生产提供
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赣江提供了便利的水利交通,有利于加强区域的联系;为工业发
展提供水资源等
【解析】第(1)题,读图江西省的山河分布图,可知南部是丘陵或山地,北部是鄱阳湖平原,则可推断出地势特征南高北低。受地势的影响,赣江由南向北流,最终流入鄱阳湖,进入长江。第(2)题,材料一介绍了赣江上中下游分界点,可知万安水电站位于赣江的中游。结合江西省的山河分布图,可知该水库的位置在地势落差较大的区域,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第(3)题,赣江为江西省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赣江提供了便利的水利交通,有利于加强区域的联系:为工业发展提供水资源等。
第2课时 黄河
【地理悦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一首《保卫黄河》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现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又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
【目标导航】
结合黄河流域水系图和黄河的相关水文资料,了解黄河的概况,说出其主要水文特征。
根据图文资料,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依据相关图文资料,说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基础知识预习
一、黄河概况
1.发源地、注入海洋:发源于_____________北麓,注入_____。
2.长度:5 464千米,是我国_____长河。
3.上中下游的划分
源头 内蒙古A_____ 河南B_______入海口
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_________、内蒙古高原、_________、华北平原。
5.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___、川、甘(或陇)、宁、_______、陕(或秦)、晋、豫、___
(9个)。
6.水文特征:水量较少,降水集中在_____两月,汛期持续时间___,含沙量___。此外,黄河
还有_____这一特殊水文现象。
巴颜喀拉山脉
渤海
第二
河口
桃花峪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青
内蒙古
鲁
7、8
短
大
凌汛
二、黄河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水能
(1)黄河_____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_____,水能资源约占黄河干流的54%。
(2)水电站:实行梯级开发,主要水电站有龙羊峡、_______、青铜峡等。
2.灌溉:引黄灌溉,大力发展_____,流域内的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农产品在全
国占有重要地位。_________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和特色农业基地,被誉为
___________。
3.矿产:山西、_____、内蒙古是我国重要_____基地,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河南、
_____的_____和天然气资源储量可观,发展潜力大。
干流
上游
刘家峡
农业
小麦
棉花
大豆
宁夏平原
商品粮基地
“塞上江南”
陕西
煤炭
山东
石油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
上中游
下游
图解知识
黄河不同河段
的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提醒
凌汛
(1)河段:上游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开封至入海口河段。
(2)原因: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由于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结冰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水位上升。
(3)措施:炸开冰坝。
拓展延伸
2022年10月,中国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目的在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上河”的形成
情境创设
歌曲《黄河妈妈》中唱道:“走出冰川的时候,你是那样的清亮……等你经过了九曲回肠,你就把那晶莹变成浑黄。”如图示意黄河流域。
思考1
黄河“把那晶莹变成浑黄”的河段主要是哪一段
答:黄河中游河口至桃花峪河段。
思考2
黄河是怎样“把那晶莹变成浑黄”的
答:自然原因: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思考3
黄河“把那晶莹变成浑黄”后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哪些危害 治理措施有哪些
答:危害: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造成水灾。
治理措施: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下游地区,修堤筑坝,加固大堤。
知识归纳
“地上河”成因
变式训练
2024年11月20日,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此次论坛以节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世界屋脊” B.流经我国最大的平原
C.中、下游分界点为河口 D.最终注入黄海
(2)自古黄河多忧患。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根本措施在于( )
A.上游修建水库 B.中游保持水土 C.下游加固大堤 D.上游发展种植业
(3)黄河发生凌汛的季节是( )
A.夏季 B.秋季 C.初秋和初冬 D.初冬和初春
A
B
D
【思路导引】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大增,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2.凌汛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②河流有结冰期。由于黄河所处纬度较高,上游、下游河道在初春、初冬,封冻或解冻开河时间不一样,以春季的凌汛为多发。
【地理与语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许多诗人曾留下描述黄河的壮丽诗篇。右图为黄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4题。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的“天”和“海”分别是指( )
A.巴颜喀拉山脉、黄海
B.唐古拉山脉、渤海
C.巴颜喀拉山脉、渤海
D.唐古拉山脉、东海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大量的泥沙来自(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课后作业测评
C
C
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沿着黄河干流向上游行进,最远到达的省级行政区是( )
A.甘肃省 B.青海省 C.西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黄河( )
A.含沙量大 B.有结冰期 C.航运价值低 D.枯水期长
【解析】本题组考查黄河的概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第1题,诗中的“天”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黄河注入渤海。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河水的含沙量急剧上升。第3题,读图可知,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沿着黄河干流向上游行进,最远到达的省级行政区是青海省。第4题,黄河位于秦岭以北,冬季气温低,河水有结冰现象。所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黄河有结冰期。
B
B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2024年4月23日,受上游降雨量较少和水库调节水量影响,壶口瀑布上游水流变缓,水色变清,出现“清流飞瀑”景观。下图为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及壶口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壶口瀑布位于( )
A.黄河下游 B.晋陕交界处
C.内蒙古高原 D.秦岭南侧
6.黄河壶口瀑布出现“清流飞瀑”景观的原因可能是( )
①黄土高原植树种草 ②上游落差减小,流速变慢
③春季降水少 ④水库对水量和泥沙的调节能力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壶口瀑布的位置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第5题,读图判断,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中游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山西、陕西的简称分别为晋和陕(或秦);壶口瀑布位于黄土高原;黄河位于秦岭北侧。第6题,黄土高原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河流含沙量减少;春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水土流失弱;水库对水量和泥沙的调节能力加强,都会使黄河壶口瀑布出现“清流飞瀑”景观。黄河上游落差没有减小,流速不会变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河南省开封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如图示意开封市“地上河”。读图,完成7~9题。
7.从降水角度推测,图示河段低水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地上河”河段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洪涝 D.海冰
9.“地上河”的主要形成过程依次是( )
①泥沙淤积 ②河床高出地面
③黄河下游水流缓慢 ④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D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第7题,图示河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第8题,“地上河”河段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洪涝。第9题,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10.【学科素养·地理实践力】为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某学校地理
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以“黄河的沙”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如图为黄河流域及干流
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统计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1989年以前相比,黄河干流1989—2015年的平均输沙量_____;1989—2015年的平
均输沙量( )。
A.上游的兰州站为0.94亿吨 B.中游的小浪底站为3.80亿吨
C.下游的利津站最少 D.头道拐站比小浪底站少10.84亿吨
减少
B
(2)黄河泥沙主要来自_____河段,某同学对其现象及形成原因做了如下总结。请找到
其中3处错误。
黄河在此穿行于晋陇峡谷,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缺乏、侵蚀严重,春季降雨
多以暴雨出现,加上当地长期开垦梯田、开采煤炭,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酸雨
的形成。黄土高原上的泥土大量进入黄河,使该段河床高于地面,从河水颜色看堪称
真正的“黄”河。
示例: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
黄河在此穿行于晋陇峡谷
春季降雨多以暴雨出现
使该段河床高于地面
(3)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对下游产生了一定影响,请将其一一对应连线。
含沙量大
答:①—d;②—b;③—a;④—c。
依据“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的思想,同学们绘制了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框架图。
(4)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分别与②③对应的内容,填在相应位置。
A.水土保持
B.节约用水
C.减少污染
D.水力发电
(5)在治理好黄河各河段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对下游河段的贡献。参照框架图中的乙处,写出甲处和丙处的内容。
答:甲:为下游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乙:降低下游河段的含沙量,防止河道堵塞、河床抬高。
【解析】本题考查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第(1)题,读图可知,与1989年以前相比,黄河干流1989—2015年的平均输沙量减少。1989—2015年的平均输沙量上游的兰州站为0.09亿吨,中游的小浪底站为3.80亿吨,下游的利津站为2.56亿吨,各河段平均输沙量最少的是兰州站,头道拐站为0.20亿吨,比小浪底站少3.80-0.20=3.60亿吨。第(2)题,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河段,错误1是“黄河在此穿行于晋陇峡谷”,陇是甘肃省的简称,黄河在上游流经甘肃省,这里是中游。错误2是“春季降雨多以暴雨出现”,春季应改为夏季。错误3是“使该段河床高于地面”,黄土高原该段河床并未高于地面,到了下游华北平原,河床高于地面。第(3)题,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导致洪水泛滥;枯水时期,河床暴露,大量泥沙成为风沙的源地;黄河水质浑浊,引水灌溉时会使灌渠淤塞;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三角洲,土地面积增加。第(4)题,河套灌区改进灌溉技术,增加耐旱作物品种,是为了节约用水。黄土高原地带打坝淤地,退耕还林、还草是为了水土保持。第(5)题,三江源区的治理为下游提供更多的灌溉水源,减少输沙量。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为下游的华北平原降低了河水含沙量,防止河道堵塞、河床抬高。
第3课时 长江
【地理悦读】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重大经济战略。第1枚《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共抓大保护”体现了开发长江、环保优先的战略思维。目前,长江的开发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标导航】
结合长江流域水系图和长江的相关水文资料,了解长江的概况,说出长江主要水文特征。
结合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和相关资料,明确长江水能分布,理解长江水能开发的意义及巨大的航运价值。
依据相关图文资料,说出长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基础知识预习
一、长江概况
1.发源地、长度、注入海洋:发源于_________的唐古拉山脉,干流全长约6 300 千米,
注入_____。
2.我国第一___河: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青藏高原
东海
长
3.河段的划分
源头 A湖北宜昌 B江西湖口 入海口
4.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川(或蜀)、藏、云(或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5.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_________、云贵高原、_________、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二、长江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黄金水道”
(1)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分列南北,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2)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终年不冻,航运条件极为优越。
2.丰富的水能资源
(1)分布:水能主要集中在___游河段。目前,长江干流和支流上建成了多座水电站和水
利枢纽,如葛洲坝、丹江口、_____和白鹤滩等。
(2)原因:上游流经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上
三峡
三、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河段 存在问题 治理措施
上游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水利工程等
中下游 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堤防、治理水污染等
图解知识
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与治理
拓展延伸
《长江保护法》
立法目的是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漫画助学
名师提醒
1.荆江河段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
2.荆江的治理措施:
(1)实施裁弯取直工程。
(2)设立分洪、蓄洪区。
(3)加高加固堤防。
(4)疏浚河道。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情境创设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在水能和水运方面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对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图甲为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图乙为长江航运网示意图,图丙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思考1
读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和长江航运图,说出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 哪一河段的通航能力最大
答: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上游,通航能力最大的河段是中游和下游。
思考2
分析长江水能丰富和通航能力大的原因。
答:长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流经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和第二、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通航能力大的原因:长江中游和下游主要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尤其是下游江阔水深;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无结冰期,可以四季通航;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思考3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答: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洪涝灾害、水污染等。治理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退田还湖、防治水污染等。
知识归纳
河流的开发
变式训练
(2022·广东学业考)位于长江上游的白鹤滩水电站与长江其他水电站联合调度,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如图为长江、黄河流域部分水利枢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长江上游河段总体特征是( )
A.支流少 B.水能丰富
C.河段平直 D.水流速度慢
(2)下列与白鹤滩水电站共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的是( )
①三峡水利枢纽 ②龙羊峡水电站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 ④葛洲坝水利枢纽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
C
【思路导引】1.长江上游河段流经高原、山地、盆地,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2.长江自源头至宜昌为上游河段,白鹤滩、三峡、葛洲坝等都位于长江上游河段;龙羊峡、小浪底位于黄河。
《长江之歌》中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如图为长江流域图。读图,完成1~3题。
1.《长江之歌》歌词中的“高山”和“大海”分别指的是( )
A.巴颜喀拉山脉、渤海 B.唐古拉山脉、东海
C.唐古拉山脉、黄海 D.昆仑山脉、渤海
课后作业测评
B
2.下列属于支流①水文特征的是( )
A.有结冰期 B.含沙量大 C.水量丰富 D.夏季是枯水期
3.下列有关长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B.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C.宜宾、湖口是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
D.长江因其强大的通航能力,被称为“黄金水道”
C
C
【解析】本题组考查长江相关知识点。第1题,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第2题,读图可知,支流①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流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结冰期,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是丰水期。第3题,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宜昌,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湖口。
下图为长江略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和交汇支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宜宾—雅砻江 B.②—重庆—岷江
C.③—武汉—汉江 D.④—南京—湘江
5.长江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自然界气候的反常
B.人们对工程设施的维护不及时
C.人工河道减少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河湖淤积、湖面积减小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长江沿岸港口城市位置和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因素。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宜宾,处于长江与岷江的交汇处;②为重庆,处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③为武汉,处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④为湖口,处于长江与赣江的交汇处。第5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河湖淤积、湖面积减小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率增加的主要人为原因。
长江干流上的白鹤滩、三峡等六座梯级水电站,共同构成目前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下图为长江清洁能源走廊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长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东向西注入了东海 B.参与塑造了河套平原
C.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 D.长江是世界第一长河
7.长江清洁能源走廊涉及省区的简称是( )
A.青、川、滇、贵 B.藏、川、滇、鄂
C.川、贵、皖、渝 D.川、滇、渝、鄂
8.长江上游建设清洁能源走廊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水位低,水流缓 B.落差大,水量大
C.城市多,需求大 D.气温高,水流急
C
D
B
【解析】第6题,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黄河塑造了河套平原;长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第7题,读图可知,长江清洁能源走廊涉及省区有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简称分别是川、滇、渝、鄂。第8题,长江上游建设清洁能源走廊的有利自然条件是落差大,水量大;城市多是社会经济条件;与气温高无关。
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发挥作用,即汛期时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期后开始储蓄“清水”。下图为三峡库区月平均降水量和三峡水库月平均水位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三峡水库每年5-9月保持低水位主要是为了( )
A.防洪 B.发电 C.航运 D.供水
10.三峡水库每年最早开始“蓄清”的时间是( )
A.3-4月 B.7-8月 C.10-11月 D.1-2月
A
C
【解析】第9题,三峡水库每年5-9月保持低水位主要是为了防洪,此时降水量较大,低水位可以容纳更多的洪水;低水位不利于发电、航运和供水。第10题,由材料“蓄清排浑”即汛期排出“浑水”(含沙量大的水),汛后蓄满“清水”(含沙量小的水)可知,长江流域每年5-9月降水量较大,为长江流域汛期,“蓄清”是汛期后蓄满“清水”,可推测时间可能是10-11月。
11.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被誉为“黄金水道”。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及武汉市气候资料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_____高原,下游流经___________平原。
(2)长江流域水电站多分布在上游地区,试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原因。
答:长江上游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河水奔流在高山峡谷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长江中下游航运条件优越,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河流终年不冻,雨量丰沛,河流流量大,有利于航运。
(4)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长江禁渔的看法。
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藏
长江中下游
【解析】第(1)题,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约6 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长江下游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第(2)题,长江流域水能丰富,水电站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为丰富,河流流量大;全年平均温在0℃以上,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第(4)题,长江禁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共53张PPT)
第4章 第一节 地势与地形
第1课时 中国的地势特征
【地理悦读】
你能从表现我国地势的漫画中得出哪些重要的信息
【目标导航】
明确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和分界线。
运用中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预习
一、地势特征
1.我国的地势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阶梯分界线
第一、第二级阶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第二、第三级阶梯: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雪峰山。
3.三级阶梯与海拔、地形类型(连一连)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巫山
二、地势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沿坡爬升,形成丰沛的
_____,这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对交通的影响: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_____交通。加强了_____
与_____的联系。
3.对河流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
富的_____资源。
降水
东西
沿海
内陆
水能
图解知识
地势的影响
拓展延伸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的计划,水电站理论装机容量可达7 00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的三倍多。
名师提醒
1.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2.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情境创设
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河流有关的诗句,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如图示意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
思考1
找出我国水电站的分布规律。
答: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思考2
分析我国水电站分布的形成原因。
答: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思考3
我国西南部水电站分布集中的原因有哪些
答:西南部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西南部河流众多,河流水量丰富。
知识归纳
我国地势的影响
变式训练
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地理示意图(北纬36°剖面)。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理示意图能够反映我国( )
A.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青藏高原季风气候显著 D.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增
(2)请你为上图选择一个恰当的名称( )
A.冬季风行进的方向 B.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C.地形与植被的关系 D.气温随纬度的变化
【思路导引】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图中显示湿润气流逐渐减弱,说明地势对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
B
B
上海某中学的明明同学为2025年“五一”假期设计了研学旅行线路(下图中四条虚线)。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明明同学想要了解祖国三级阶梯的自然环境差异,
他应选择的线路是 ( )
A.a路线 B.b路线
C.c路线 D.d路线
2.下面所示四幅地形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 )
A B C D
课后作业测评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地势特征。第1题,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以上四条路线中,a路线和d路线只经过了第三级阶梯,c路线跨了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b路线只跨了第二、第三级阶梯。第2题,A图示意地势自西向东缓慢下降;C图示意地势中部高,东西低;D图示意地势东高西低;B图示意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符合我国地势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地表高低起伏较大。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地势特点是( )
①西高东低 ②地形类型多样
③山区面积广大 ④呈阶梯状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是( )
A.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B.使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C.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自南向北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C
B
【解析】第3题,我国地势特点是①西高东低、④呈阶梯状分布。②地形类型多样③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特点。第4题,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季风气候显著跟地势特点无关;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跟地势无关,跟我国南北跨纬度大有关;我国自南向北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跟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关,跟地势无关。
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正用泡沫板制作我国地形的简易立体模型。他们参照中国地势剖面图,巧妙利用不同层数的泡沫板来表示我国阶梯状的地势特征。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一层泡沫板代表海拔500米,那么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泡沫板层数比大致是( )
A.1∶4∶8 B.8∶4∶1
C.4∶2∶1 D.8∶1∶4
6.同学们在模型中特别描画了主要山脉和河流,这可以体现出地势( )
A.对山脉走向的影响 B.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C.三级阶梯内部水能丰富 D.阻挡季风进入内陆
B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第5题,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 000~2 000米,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泡沫板层数比大致是8∶4∶1。第6题,地形模型中特别描画了主要山脉和河流,这可以体现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7.如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符合我国沿30°N地形剖面的是( )
A B
C D
(2)30°N地形剖面经过的属于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
(3)图中A、B两河段水能更丰富的是__河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B两河段航运更便利的是__河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B
横断山脉
巫山
A
处于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
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水流平稳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其影响。第(1)题,读图可知,30°N纬线自西向东穿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阶梯状下降,符合我国沿30°N地形剖面的是B。第(2)题,读图可知,30°N地形剖面经过的属于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横断山脉和巫山。第(3)题,读图可知,A河段处于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第(4)题,B河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8.【学科素养·地理实践力】西安市某学校地理社团以“唐诗中的地理”为线索,开展主题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影响”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社团第一站来到了鹳雀楼。站在鹳雀楼上,可以看到黄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我国地势特征是_________,黄河最后注入___海。
西高东低
渤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社团第二站来到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
___级阶梯。“蜀道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社团第三站来到了白帝城。白帝城位于我
国的___(填省级行政区简称)。
(4)若白帝城与江陵相距600千米,试分析“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原因。
答:白帝城和江陵位于长江从地势第二级阶梯流入第三级阶梯的河段,地势落差大,水
流湍急,因顺水流急行,故“千里江陵”能“一日还”。
二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高原环绕,在古代进出非常困
难
渝
【解析】本题以唐诗为材料,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地形区的分布等相关内容。第(1)题,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黄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最终注入渤海。第(2)题,读图可知,四川盆地位于横断山脉以东,巫山以西,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蜀是四川省的简称,“蜀道难”的原因是位于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高原环绕,在古代进出非常困难。第(3)题,读图可知,白帝城位于重庆市,重庆市简称渝。第(4)题,读图可知,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穿过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巫山,地势落差大,长江水流湍急,因顺水流急行,故“千里江陵”能“一日还”。
第4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中国的地形特征
【地理悦读】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 848.86米。
【目标导航】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地形特征。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陆地上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名称及其分布。
学会分析山区开发利用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基础知识预习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类型:多种多样,_____、_____、平原、_____和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2.山区:通常把_____、_____和崎岖的_____统称为山区。中国地形类型中,山地面积约
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
山地
高原
盆地
山地
丘陵
高原
1/3
2/3
二、中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
1.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 北列 a_________、b__________
中列 c_________、d______
南列 e______
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 f_________、g__________、h_____、i_______
中列 j_________、k_________
东列 l__________
西北—东南走向 m_________、n____________ 南北走向 o_________、q__________ 弧形山脉 p______________ 天山山脉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巫山
雪峰山
长白山脉
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祁连山脉
阿尔泰山脉
横断山脉
贺兰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2.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A_____高原,B_______高原,C_____高原,D_____高原。
(2)四大盆地:E_______盆地,F_______盆地,G_______盆地,H_____盆地。
(3)三大平原:I_____平原,J_____平原,K___________平原。
(4)三大丘陵:_____丘陵、_____丘陵、_____丘陵。
青藏
内蒙古
黄土
云贵
准噶尔
塔里木
柴达木
四川
东北
华北
长江中下游
辽东
山东
东南
图解知识
山脉构成“骨架”
拓展延伸
2023珠峰科考已经实现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模式的转变,实现从“攀登”到“了解”再到“保护”的思路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
名师提醒
地形≠地势
地形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山脉与地形区的空间分布
情境创设
广州市的王强一家暑假自驾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他设计了一条顺时针游览路线。如图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思考1
根据路线,王强一家首先穿过我国哪条著名山脉 其走向是什么
答: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思考2
根据路线,王强一家游览时穿过了哪些地形区
答: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思考3
王强一家游览时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形有很大差异,请说出我国东西部地形的分布规律。
答: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盆地。
知识归纳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变式训练
自古由秦入蜀“难于上青天”。西成高铁(西安—成都)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
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西成高铁的起点西安市是_____省的行政中心,地处我国的_________(填地形区);终点成都
市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_______,位于我国的_________(填地形区)。
(2)西成高铁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__走向,该高铁沿途多隧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西侧南北走向的山脉甲是_________。
陕西
黄土高原
川或蜀
四川盆地
东北—西南
沿线穿越大巴山、
秦岭等山地
横断山脉
【思路导引】1.由铁路线的命名及省级行政中心推知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所处地形区。
2.利用经纬网确定高铁的走向。
3.高铁经过山地地区及山脊时要打隧道,经过山谷要架桥。
4.成都平原西侧为横断山脉,其为南北走向。
右图为中国各种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完成1~2题。
1.如图体现出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山区面积最多,占陆地面积的33%
C.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
D.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下列不属于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部门是( )
A.林业 B.牧业 C.采矿业 D.种植业
课后作业测评
D
D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地形特征及山区开发。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地形特征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约占我国总面积的33%,山区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3;图中不能体现我国高原与山地的分布位置。第2题,山区面积广大,其优势是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和交通运输业。
【学科融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带领我们共同回顾长征历程,铭记长征精神。右图为长征路线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重走长征路途经的A处山脉的名称是( )
A.横断山脉 B.祁连山脉
C.昆仑山脉 D.贺兰山脉
4.红军在陕北吴起县胜利会师,该地所在地形区( )
A.广阔坦荡,草场广布
B.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C.地势高峻,有“世界屋脊”之称
D.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A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主要山脉和黄土高原的特征。第3题,读图可知,A处山脉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是横断山脉。第4题,读图可得,陕北吴起县所在地形区是黄土高原,其景观特点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广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是内蒙古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的是云贵高原;地势高峻、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青藏高原。
我国地域辽阔,五岳山川巍巍耸立,是祖国不屈的脊梁。如图示意我国陆上部分山脉的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山脉走向一致的一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 B.横断山脉、太行山脉
C.秦岭、阿尔泰山脉 D.长白山脉、大兴安岭
6.图中序号与地形区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东北平原 B.②—黄土高原 C.③—准噶尔盆地 D.④—青藏高原
D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山脉的走向和地形区的分布。第5题,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弧形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属于东西走向,横断山脉属于南北走向,太行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阿尔泰山属于西北—东南走向。第6题,图中①是准噶尔盆地,②是东北平原,③黄土高原,④是青藏高原。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如图为我国四条重要山脉及两侧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大兴安岭 B.②是天山山脉
C.巫山是东北—西南走向 D.祁连山脉是东西走向
8.下列关于图中山脉两侧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黄土高原 B.乙为塔里木盆地
C.丙为东南丘陵 D.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部分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以及山脉走向。第7题,祁连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第8题,由图可知,甲是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乙是与准噶尔盆地隔天山山脉为界的塔里木盆地;丙是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丁是位于祁连山脉东北部的内蒙古高原。
(跨学科·地理与历史)秦直道南起咸阳,北抵九原郡,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它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是我国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读图,完成9~10题。
9.秦直道主要位于我国四大高原中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0.图中数字代表山脉,其中表示秦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第9题,读图可知,秦直道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第10题,读图可知,①是阴山山脉,②是贺兰山,③是秦岭,④是太行山脉。
A
C
沪昆高铁是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沿线数十处美景如珍珠般串联,被称为中国“最美高铁”。右图为沪昆高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沪昆高铁沿线建设了很多隧道。根据地形推断,下列区间段隧道最多的是( )
A.昆明—贵阳 B.长沙—南昌 C.南昌—杭州 D.杭州—上海
12.下列景观中,乘坐沪昆高铁可观赏到的是( )
A B C D
A
D
【解析】本题组考查沪昆高铁沿线的地形特征和景观。第11题,读图可知,沪昆高铁中昆明-贵阳段位于云贵高原,该地区地形崎岖,所以该区间段建设了多条隧道;长沙到南昌,南昌到杭州,杭州到上海主要穿过的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不会有大量隧道。第12题,读图可知,图A雪山连绵位于青藏高原地区;B是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C是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景观;D为东南丘陵景观,沪昆高铁会经过东南丘陵。
13.中国地域辽阔,从东部到西部地形地势有很大差异。图1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及部分大型水电站分布图,图2为中国沿36°N地形剖面图,图3为中国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反映了我国地势的什么特征
答:地势西高东低。
(2)读图1,说出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因为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3)结合图1和图2,依次写出36°N自西向东穿过的①②③地形区名称。
答: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读图3,简要归纳我国地形的两方面特征,并从农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中,任选两方面简要说明我国地形特征对其发展的影响。
答: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或山地)面积广大。农业: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资源少,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等。
采矿业:山区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采矿业的发展等。
交通运输业:山区面积大,地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交通不便等。
旅游业:地形复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等。
【解析】第(1)题,“大江东去” 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如长江、黄河等。第(2)题,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结合图 1 和图 2,36°N 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地形区为①青藏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②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③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第(4)题,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我国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类型。 山区(或山地)面积广大,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 对各产业的影响: 农业:有利方面:复杂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不同的地形可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类型,如山地可发展林业,高原可发展畜牧业,平原适合发展
种植业,水域可发展渔业等,有利于实现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不利方面:山地多、平原少,导致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不利于大规模的种植业发展,限制了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采矿业:山区面积大,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采矿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利于采矿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业: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如修建桥梁、隧道等,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导致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间的联系和经济发展。旅游业:复杂多样的地形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如高山、峡谷、奇峰异石等,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