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通过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分析,初步学习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体会现象与结论的关系。
4.利用模型、动画等方法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生成与整理
物质是由微观
粒子构成的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关于物质构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中国家庭常用铁锅烹饪,其中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C.医疗急救常需要给病人输送氧气,其中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D.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其中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D
知识点二 微观粒子(如分子)的共性
生成与整理
质量
体
积
小
不断运动
高
快
存在间隔
<
<
“酒香不怕巷子深”(或夏天晒
衣服干得快等,合理即可)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
体积小于100mL(合理即可)
典型例题
例2 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C.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1)夏天晒衣服比冬天干得快,从微观上看是 。
(2)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后重新鼓起来,从微观上看是 。
(3)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从微观上看是 。
B
C
A
(4)香水、汽油等要密封保存,从微观上看是 。
(5)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从微观上看是 。
B
C
知识点三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
生成与整理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分子是否在不断运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 .
实验结论 . . .
总结论: 无明显现象
试管中溶液由无
色变红色
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
红色;烧杯B无明显现象
水不能使酚酞
溶液变红
氨水(碱性物质)可
使酚酞溶液变红
烧杯B中分子扩散至烧
杯A中,使酚酞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典型例题
例3 同学们在做如图1所示的化学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化学学习小组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
图1
图2
【实验操作】
(1) 图1中乙烧杯的作用是 .
,改进后有相同作用的是图2中的试管 (填字母)。
(2)如图2连接装置,观察B、C试管,相同的现象是 .
,不同的是 。两试管中出现现象差异的原因是 。将图2中热水换成冰水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起对照作用,证明空气中的粒子不能使酚
酞溶液变红色
E
B、C试管中的酚酞
溶液变红
C试管中的溶液比B试管中的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即变红得越快
能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下列物质都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二氧化碳 B.铁、氧气
C.铜、氧化汞 D.五氧化二磷、汞
2.(传统文化)(2024贵州)唐朝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有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能闻到荷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A
C
3.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普通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胎, 因而共享单车大多采用实心轮胎,可有效防止爆胎。下列关于普通充气轮胎爆炸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温度升高,分子数目增多
C.温度升高,分子本身的质量变大
D.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D
4.“海上超级冷冻车”LNG运输船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液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提升题
5.(2024赤峰改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对诗中景色变化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花香四溢——分子性质变化
B.夏天凉风习习——分子体积膨胀
C.秋天云开雾散——分子间隔变大
D.冬天白雪皑皑——分子停止运动
C
6.“从粒子的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用粒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液体变红,说明 ,烧杯C的作用是 。
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对比
图1
(2)如图2所示,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
(3)如图3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空气中包含多种气体分子),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图2
分子之间有间隔
图3
拓展题(选做)
7.[数字化实验]某兴趣小组同学按图1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待传感器开始工作后,打开中间的弹簧夹,使烧瓶两端连通,记录数据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
图1
图2
(1)实验观察到装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 ,说明氧分子在不断运动。
(2)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氧气分子质量,由图2可得出:分子质量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成 (填“正比”或“反比”)。
(3)若将两烧瓶同时放入40 ℃热水中,发现相同时间内气体浓度比常温时变化更大,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
。
氧气浓度逐渐增加
反比
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速率越快
8.如图所示,小红取一条滤纸,在滤纸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胶头滴管滴一滴酚酞溶液,把滤纸送入一支比滤纸稍长的试管中,用一团棉花塞住试管口,试管下面衬一张白纸,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向棉花上滴10~15滴。
(1)实验结果是滤纸没有变红,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红。导致这种异常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
。这个实验还说明,所用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实验中,小红在试管下放白纸,白纸在此处的作用是 。
将浓氨水滴在滤纸上,将酚酞溶液滴在棉
花上
浓氨水
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小红的这一错误操作 (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
(3)实验结束后,小红发现盛酚酞溶液的试剂瓶中溶液也变红了,小刚帮助她分析原因,终于找出了她操作的错误处,其错误的操作可能是
.
。请你说出使用滴管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 (写出两点)。
滴管吸入了浓氨水,未经清洗就放入盛有酚酞溶液的试剂瓶中吸取酚
酞溶液
能伸入容器内
滴加液体时滴管不
吸入液体的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合理即可)
能
第2课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化成其他分子。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3.通过模型化的方式用粒子的观点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区分
生成与整理
分子和原子
关系 微观示意图例 二氧化碳(CO2) 水(H2O)
汞(Hg) 氦气(He)
分解
结合
定义 由 构成的物质, 是 的最小粒子 是 .
的最小粒子
共同点 ; ; ;同种粒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分子
分子
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
化学变化中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都在不断运动
粒子间有间隔
分子
原子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B.分子的质量可能比原子的质量小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D.若原子的种类相同,则构成的分子一定相同
D
知识点二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生成与整理
粒子
粒子间隔
粒子
分子种类
原子种类
典型例题
例2 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目前汽车尾气处理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换器,在催化转换器中,尾气中的有毒气体CO和NO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生成无毒气体CO2和N2后,又从催化剂表面脱离,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②⑤④①③ B.③①④②⑤
C.①③④⑤② D.⑤②④①③
D
知识点三 从微观角度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生成与整理
粒子
两种或两种以上
粒子
典型例题
例3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B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化学中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依据是( )
A.原子的质量很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体积很小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D
2.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NH3)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 )
A
A B C D
3.结合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填空。
(1)反应前的分子有 、 ,反应后的分子为 .
。
(2)反应前的原子种类有 、 ,反应后的原子种类有 、 。
氢分子
氯分子
氯化氢
分子
氢原子
氯原子
氢原子
氯原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填“改变”或“不变”,下同),原子的种类 。这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填“可分”或“不可分”,下同),原子 。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
改变
不变
可分
不可分
化合
提升题
4.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降温制成干冰,体积减小——二氧化碳分子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水分子间间隔改
变了
D.食物变质——食物中分子种类没有变,但分子的性质变了
C
5.通过右图实验探究,发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
剧烈。
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
单位体积内氧分子的数目越多,燃烧反应越
剧烈
6.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分析变化Ⅰ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变化过程的微观实质是 .
。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改变了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属于 变化。
反应物的分
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
物理
拓展题(选做)
7.加热氧化汞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使图完整准确,应在图丙中补充图b
B.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改变
C.保持氧化汞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D
8.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保护环境, 化学有责”。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曾广泛用作冰箱、空调的制冷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写出臭氧的化学符号: 。
(2)图中三步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
(4)写出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 。
(5)根据题目信息,你对物质构成、物质性质差异、化学变化等观念有什么新的认知
O3
①②③
没有
答案:同种原子能构成不同分子,物质的性质由构成它的粒子决定,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发生改变等。
谢谢观赏!(共40张PPT)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能描述同种原子中质子、核外电子、中子的电性、电量、质量以及数量关系。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利用模型、动画等方法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生成与整理
典型例题
例1 (2024青岛)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
知识点二 原子的构成
生成与整理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原子核
质子
正
中子
不带
核外电子
负
典型例题
例2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C.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散在原子中
C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核污染水中含氚等放射性核素。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A
2.梳理知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右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A
3.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
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
A
4.在下列粒子中: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
(1)能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2)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
(3)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4)一定带正电荷的粒子有 。
(5)一定带负电荷的粒子有 。
(6)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数和 数。
①②
①②④
⑤
③
⑤
③
⑤
提升题
5.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 731 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4
B
6.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静止不动的
B.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a和c的个数相等,电性相反
C.原子中a、b、c的个数一定相等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b上
B
拓展题(选做)
7.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C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2.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能说出原子转化为离子的过程,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得失电子的信息书写相应的离子符号,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生成与整理
1
7
最外
高
多
8
2
原子核
核电荷数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
1
1
2
3
+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有固定的轨道
B.第一电子层离核最近,能量最低
C.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D.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
A
知识点二 离子
生成与整理
8
<
失
金属
≥
得
非金属
正
负
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
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典型例题
例2 画出铝离子和氯离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并尝试写出氯化铝的化学符号。
答案: AlCl3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D
2.(2024辽宁)高纯硼常用作半导体掺杂剂。硼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为2
B.硼原子的核外电子带正电
C.硼原子的质子数为3
D.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 g
A
3.下列有关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都可以构成物质
B.离子带电,原子不带电
C.原子得失电子就会变成离子
D.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离子,核内质子数减少
D
4.(2024宿迁改编)氯原子、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碘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氯原子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
C.图中“+”表示两种原子带正电荷
D.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A
提升题
5.(2024苏州改编)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水 B.铜 C.氯化钠 D.金刚石
C
6.如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2)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 (填“阴”或“阳”)离子。
(3)C中x的值是 。
A
失去
阳
6
拓展题(选做)
7.中国积极布局储能行业,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钠离子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负极为金属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如图2所示)。
图1
图2
(1)由图1可知钠离子核电荷数为 ,推测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2)图2是钠离子电池微观示意图,图中放电时的变化为 Na+
(写化学符号),此过程是 (填“得”或“失”)电子。
(3)图2中的“铝箔”的作用是承接钠原子的作用。废旧钠离子电池回收处理时,粉碎筛选后,若将固体用盐酸浸泡处理,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Al+HCl AlCl3+H2,浸泡液中的金属离子主要有Al3+、
(写化学符号)。
11
1
Na
失
Na+
第3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2.通过张青莲教授的事迹,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课堂探究
知识点 相对原子质量
生成与整理
相对原子
质量(Ar)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为铟、铱等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青莲
典型例题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徐寿 C.卢嘉锡 D.侯德榜
2.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其意义是( )
A.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56
B.一个铁原子有56个质子
C.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56倍
D.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56倍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A
D
3.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质子数和电子数 B.核电荷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
4.(多选)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C.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就越大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g”
E.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实际原子质量之比
C
CE
提升题
5.已知铝、镁、铜、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7、24、64、56,等质量的这四种金属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铝 B.镁 C.铜 D.铁
6.已知镁原子的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两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g
B.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C.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24倍
D.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碳-12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12倍
B
B
(1)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铁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56
26
26
30
拓展题(选做)
A
谢谢观赏!(共32张PPT)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元素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3.知道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元素的定义
生成与整理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原子
氢离子
氢
不可数
原子
元素
典型例题
例1 (2024北京)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嫦娥六号探测器钻杆主体采用铝基碳化硅材料。铝、碳、硅是三种不同的元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A
知识点二 元素的分类和分布
生成与整理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O>Si>Al>Fe>Ca
O>H>Cl>Na
N>O
O>C>H>N
Ca
典型例题
例2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质量分数)如图,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铁
B.铝
C.硅
D.氧
D
知识点三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生成与整理
铁
碳、氧
钠、氯
铁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氯离子
典型例题
例3 在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锰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氧气 D.以上各项都有
A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元素观、粒子观是化学的重要理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2.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人体应摄入适量的锌。这里的“锌”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B
B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A.Al(NO3)3 B.CaCO3 C.Al2(SO4)3 D.Fe(NO3)3
4.(2024烟台)元素观、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繁多复杂的物质世界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
B.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
A
B
提升题
5.(2024青海改编)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
A
A.空气成
分示意图
B.地壳中
元素含量
C.粒子与
元素关系
D.物质的组
成与结构
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列选项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填序号)
①水 ②铁 ③氦气 ④氯化钠 ⑤硫酸铜 ⑥二氧化碳 ⑦汞
离子
分子
④⑤
②③⑦
①⑥
(3)贝壳、鸡蛋壳、石灰石中都含有碳、氧、钙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4)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不会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元素的种类 (填“改变”或“不改变”)。
(5)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纯净物。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分子
原子
不改变
不一定
拓展题(选做)
7.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1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问题。
(1)写出上述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B 、C 、
D 。
(2)画出B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B原子 ;C离子 。
Al
Cl
O
Na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和原子。
2.知道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4.知道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元素符号
生成与整理
典型例题
例1 写出下列元素符号,并将元素进行分类。
氢 氦 铍 硼 氟 氖 .
铝 氯 硅 氩 钙 铜 .
镁 锰 铁 锌
非金属元素: ;
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 。
H
He
Be
B
F
Ne
Al
Cl
Si
Ar
Ca
Cu
Mg
Mn
Fe
Zn
H、B、F、Cl、Si
Be、Al、Ca、Cu、Mg、Mn、Fe、Zn
He、Ne、Ar
知识点二 元素周期表
生成与整理
元素周期表: 个横行( 个周期), 个纵列( 个族)。
7
7
18
16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同一周期: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 到 ,只有一层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由 到 。
▲同一族: 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 。
电子层数
1
8
1
2
最外层电子数
增加
典型例题
例2 (2024安徽)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钼的元素符号是Mo
B.钼属于金属元素
C.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D.1个M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4
D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下列元素名称与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完全正确的是( )
A.氯cl B.钠Ne C.硼 B D.铷RB
2.下列科学家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是( )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卢瑟福 D.阿伏加德罗
3.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O: 。 (2)2Fe: 。
C
B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氧元素或(一个)氧原子
两个铁原子
4.图1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铝元素的信息有处错误,请加以改正: 。
(2)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图2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下同)。
(4)图2中,与铝不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是 。
Al
26.98
AD
A
提升题
5.(2024潍坊)铕是一种稀土元素,可用作电视屏幕的荧光粉。如图为铕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铕原子的质量为152.0 g
C.x的数值为25
D.Eu2+的核外电子数是65
C
6.(2024广安)金属镓(Ga)可用于制作半导体,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Ga、A、B、C、D、E的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元素
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常用不同颜色区分。
回答下列问题:
(1)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镓元素与A元素所占方格颜色 (填“相同”或“不同”)。
(3)上图中,一共涉及 种元素。
(4)E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该离子符号为 。
四
不同
5
Al3+
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探索未知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图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填字母编号,下同)。
A.徐寿 B.卢瑟福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2)甲中镁元素与铝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
A.中子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3)甲中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4)乙中两种粒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的符号分别为 、 。
D
B
20.18
Na+
F-
拓展题(选做)
8.请发挥创意自制一个元素周期表(可绘制,也可做立体模型)。
答案:略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