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2: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_
姓名___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
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预习自测】
基础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3)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的抵抗派):
(1)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设立译馆,编译出《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收集、绘制西方战舰样图,交工匠研究仿制。(2)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
”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3、影响:(1)积极影响:引导着人们
,对当时的
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介绍世界知识书籍的出版。(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形势。2、代表:

、张之洞、左宗棠3、主张:(1)“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
;西学主要指西方的
。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
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的口号)。4、目的:
。5、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6、影响:在当时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

补充: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
的展开、
的产生。(2)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3)代表人物:

(4)主张:①在经济上,主张发展
,与外国
;②在文化上,主张
,学习
;③在政治上,主张
,实行
。(5)局限性: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的发展(特点——维新思想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1)背景: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④阶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①康有为:主张:撰写《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
。还在《
》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B.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
和孔子的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采用“儒表西里”“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托古改制”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灵活性、策略性和妥协性。C.影响: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②梁启超:发表《
》,抨击
,宣传


的思想。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4)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9)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①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启蒙性②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爱国性
③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性
问题导引:1.结合选修1明治维新思考为什么《海国图志》在中国受到冷遇在日本却受到重视(从中日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分析)?2.康有为为什么要以“托古改制”方式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思维拓展】
1.中西文明的发展对比(14C-19C鸦片战争前)
工业文明(近代英国)
农业文明(明清中国)
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成型
小农经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
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
理学禁锢思想文化专制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区别
(1)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没有触及到封建的制度,只是一种“修补”。
(2)维新派则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特别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希望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结局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重在学习军事技术)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没理论,没实践。
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使中国富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②在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③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是康、梁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次”,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成功。
【限时自测】单项选择题
1.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3.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4.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5.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6.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①学习西方以自强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变革封建制度
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7.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8.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0.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合作探究】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
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围志》卷二
材料二
“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恃其所独有,
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曾国藩《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
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
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台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重大变化(6分)及相关背景。(2分)
(2)比较材料一、三,对中国落后的认识,如果说魏源比康有为肤浅,请说明为什么?(4分)
(3)比较材料二、三,对强国方式的主张,如果说康有为比曾国藩进步,请指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导学案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在教材中找
【问题导引】
1.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日本:幕府体制下藩国有比较大的独立性。对外上中国:闭关锁国。
日本:黑船事件(1853年)后门户被打开。文化上:中国: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强烈的优越感。日本:形成向发达国家学习的传统,
求知识于世界。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
2.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托古改制”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有利于减轻变法的阻力;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
【限时自测】
1-5
BABDB
6-10
CBCDB
11-12
AC
【合作探究】
(1)重大变化:洋务运动开始经济工业化、外交近代化进程(或具体到购买西方炮舰、建立军事民用工业等洋务运动内容);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相关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说明:魏源只认识清朝军事上的落后,而康有为认识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亦落后于西方。
(3)表现:康有为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行君主立宪政体。
【我的疑问】
【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