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 文字之旅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一课 文字之旅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少版 (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文字之旅》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图像识读
1.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字形态,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了解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2.能解读文字的造型、结构、笔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观察分析,理解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
(二)美术表现
1.掌握文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笔画的变形、组合,结构的调整,色彩的搭配等,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文字进行创意设计。
2.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的形式,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主题表达的文字作品,如海报、书签、装饰画等,展现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审美判断
1.通过欣赏大量优秀的文字设计作品,包括传统书法作品和现代创意文字设计,培养学生对文字艺术的审美感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美、文化内涵、创意表达等多个角度对文字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辨别美丑、优劣,提升审美品味。
(四)创意实践
1.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文字的束缚,大胆发挥想象,在文字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独特视角,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意实践能力。
2.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探索多种表现形式,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解决创意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文化理解
1.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认识到文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差异,理解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系统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文字的主要特点,如甲骨文的象形性、金文的古朴庄重、篆书的线条规整、隶书的笔画简化、楷书的规范严谨等,这是理解文字艺术的基础。
2.掌握文字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笔画的变化 (加粗、变细、弯曲、变形等)、结构的调整 (重心平衡、疏密得当、比例协调等)、色彩的运用 (根据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结合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文字设计实践。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字设计中巧妙地融入创意,使设计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视觉冲击力,又能准确传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避免设计的平庸和雷同。这需要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在文字设计中把握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使其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和时代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们能想到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站立的人,有的会说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常见的文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关于文字的主题。
2.展示一组有趣的象形文字图片,如日、月、山、水、鸟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文字所代表的含义。随后,教师揭晓答案,并简单介绍象形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描绘而成的。
设计意图:利用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与图形的紧密联系,初步了解文字的起源,为后续深入学习文字的演变奠定基础。
(二)新授
1.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结合教材课文内容,运用PPT 展示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文字演变过程,每展示一种字体,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实例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展示甲骨文“日”字时,呈现甲骨文“日”的字形像一个圆圈,中间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芒,形象地描绘出太阳的形状,让学生体会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提问学生:“观察金文的‘马’字和甲骨文的‘马’字,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金文的笔画更加粗壮、圆润,线条更加复杂,装饰性更强。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和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字演变历程的理解。
2.文字的造型与结构
以楷书为例,讲解文字的基本造型和结构规律。在黑板上写出“永”字,介绍“永”字八法,即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这八种笔画包含了汉字楷书的基本笔画。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永”字的笔画书写,感受笔画的形态和书写顺序。
展示一些结构不同的汉字,如上下结构 (“家”)、左右结构 (“好”)、包围结构 (“国”)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字的结构特点,总结出不同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的重心平衡、疏密关系等要点。例如,“家”字上面的“宀”要写得宽一些,覆盖住下面的部分,下面的“豕”要写得紧凑;“好”字左右两部分要相互呼应,左窄右宽;“国”字的外框要写得方正,内部的“玉”要居中,大小适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字造型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文字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识。
3.文字的创意设计方法
笔画变化:展示一组经过笔画变化设计的文字作品,如将笔画加粗、变细、弯曲、变形等。以“花”字为例,把“花”字的草字头设计成两片花瓣的形状,下面的“化”字笔画进行弯曲处理,使其更具动感和趣味性。让学生思考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尝试对“树”字进行笔画变化设计,邀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笔画草图。
结构调整:展示一些通过调整文字结构进行创意设计的案例,如将左右结构的字设计成上下结构,或者改变字的重心位置等。以“明”字为例,把“日”和“月”两个部分进行错位组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对“森”字进行结构调整设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创意。
色彩运用: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文字作品,讲解色彩在文字设计中的作用。例如,红色通常给人热情、活力的感觉,黄色代表明亮、欢快,蓝色象征冷静、理智等。以一个关于儿童乐园的文字设计为例,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如粉色、黄色、绿色等,突出儿童乐园的活泼、欢乐氛围。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如“运动”“音乐”“美食”等,思考适合该主题的色彩搭配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文字与图形结合:展示一些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如将“火”字设计成一团燃烧的火焰形状,“水”字设计成流动的水波形状等。分析这些作品中文字与图形是如何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从而更好地传达主题信息的。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尝试将其与相关图形进行结合设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创意设计方法的讲解和实例分析,结合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文字创意设计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三)案例分析
1.展示现代优秀文字设计作品,如某品牌的标志设计、电影海报中的文字设计、书籍封面的文字设计等。以可口可乐的标志为例,分析其文字设计的特点。可口可乐的标志采用了流畅的手写体,红色的字体搭配白色的飘带,给人一种活泼、动感、时尚的感觉,同时红色也传递出热情、活力的品牌形象,与可口可乐的产品定位相契合。让学生思考这个标志设计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文字设计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知名品牌的文字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字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展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字设计作品,如中国传统节日的海报设计中运用了篆书、隶书等字体,并结合了剪纸、刺绣等传统艺术元素。以春节海报为例,海报中的文字采用了红色的篆书,富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周围搭配着金色的剪纸图案,如福字、生肖图案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文字设计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尝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创作实践
1.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小组人数不超过4人),进行一次文字创意设计。设计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我的兴趣爱好、传统文化、未来幻想等。要求设计作品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字创意设计方法,体现独特的创意和个性,同时要准确传达主题信息,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作品形式可以是海报、书签、装饰画、贺卡等。
2.教师进行创作指导:在学生开始创作前,再次强调文字创意设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如自己喜欢的事物、身边的场景、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等。提醒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的可读性,不能为了追求创意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识别性。同时,要合理运用色彩、图形等元素,使整个设计作品协调统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对有创意、有想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创作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创作方向,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展示:学生完成创作后,将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区或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在展示作品时,要简要介绍作品的设计主题、创意灵感、所运用的设计方法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或信息。
2.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创意是否新颖独特、文字设计是否合理美观、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是否准确传达了主题等,并提出自己对作品的改进想法。
3.学生互评: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巧、主题表达、视觉效果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评价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作品,以欣赏和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同时要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作品。
4.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肯定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意和努力,对每一件作品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如有的作品创意新颖,将文字与独特的图形相结合,让人眼前一亮;有的作品色彩搭配和谐,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有的作品在结构调整上非常巧妙,使文字更具趣味性等。然后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不足之处,如部分作品文字可读性较差、创意不够突出、整体协调性有待提高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对本次创作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文字创意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挥创意,提高自己的文字设计能力和艺术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教师的总结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造型与结构、文字的创意设计方法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强调文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视觉符号,文字创意设计能够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文字设计,如广告、包装、标志等,学习他人的优秀设计经验。同时,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尝试对身边的文字进行创意设计,将文字设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如设计自己的个性名片、装饰自己的学习空间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文字设计的持续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