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理科)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编制人:梁
燕
【使用说明】
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
2.主要流派:__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___、___和___,墨家学派的___,法家学派的___、____。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______。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______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言行载于《论语》。被尊称为“___”。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
(1)核心是“__”,
仁者___。
道德:互相___,融洽相处,待人___,“己所___,______”
政治:以__治民的___思想;“克己复礼”(西周礼乐制度)
(2)首创___,主张“______”,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2.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亚圣)思想
(1)“___”;
(2)“民贵君轻”的___思想;
(3)“性__说”。
3.战国荀子(荀况)的思想
(1)“___”、“___”;
(2)
“君舟民水”;
(3)“性__论”,以___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儒家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______。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___(名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____》。主要思想:
(1)世界万物本原是“__”
(核心)
(2)“___”思想(含义:顺其自然)
人生:清静___,知足寡欲
政治:“___而治”
社会:小国寡民
(3)辩证思想:事物运动发展,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___的学说,把世间的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___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是___末期的韩非子,主张:
1.建立___________国家。
2.提出系统的___理论:法、术、势结合(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作用:迎合了建立_____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思维拓展】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3)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
(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
(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预习自学】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吸取道家“______”思想,采取______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
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原因:
_____势力膨胀、______剧烈、___为患都威胁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
《______》
1、董仲舒思想特点:把___、___和______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_____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思想)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_____”和“_____,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___”、
“___感应”
、“___合一”
(3)道德标准:“______”――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____________政治的需要。
(2)政治:察举制,举孝廉,起用儒学家参与_______。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_______”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___和建立地方____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
【思维拓展】
1.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
(1)内容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属民间学派;
(2)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
(3)有理想化的色彩。
西汉新儒学体系: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政治制度化,宗教化;
(3)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2.评价新儒学
积极
(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
(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预习自学】
一、三教合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政治:(1)_______分裂割据破坏纲常伦理;
(2)北宋___专制______加强。
2、文化:(1)魏晋南北朝,__教、__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隋唐以来,儒、佛、道“____合一”。
唐朝_____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二、程朱理学
1、特点:融合__、__思想来解释______,完成儒学理论化、思辩化过程,形成以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代表
北宋:___、___(“二程”);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___,著作《_________》(他强调“存___,灭___”,“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3、理学思想
(1)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观,核心)
(2)“______”
就是天理。(伦理观)
(3)“格__致__”的认识论。(目的是“究天理”: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
5、理学地位
(1)程朱理学成为___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流传日本、朝鲜,形成“___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____;明朝:____(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
(1)“__即理”,__是万物的本原。(宇宙观)
(2)“致___”,“___合一”(认识论)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有力地维护了封建______制度;
(2)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
(3)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思维拓展】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
(1)继承孔孟之道,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2)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1)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
(3)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2、把握“理”的途径:
(1)程朱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提出
“致良知”。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1、政治:_____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2、经济:___经济繁荣,______萌芽缓慢发展。(根源)3、文化:___取士,__学日益僵化。二、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的性格特征:“______” 2、李贽的进步思想(1)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反对以___的是非为标准,追求个性发展。(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3、评价:矛头直指______,反映了______萌芽时期的要求.三、三大进步思想家1、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进步思想主张(对应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1)政治:黄宗羲猛烈抨击______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___思想。(2)经济:
顾炎武倡导“______”。(3)思想:
____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______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1.明清“经世致用”思想主要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它着力解决国计民生哪些现实问题?政治:针对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出现________萌芽,针对______政策,提出“工商皆本”。文化:针对“___取士”,__学僵化,提出“______”,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2.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思维拓展】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提出“仁”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的民本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4)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和人性。
(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格物致知”
心学:
“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原。“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唯物、辩证法思想)
2.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区别:
(1)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范畴;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原因: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