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文科)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文科)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3:0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文科)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编制人:梁

【使用说明】
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社会背景1.经济:_____器、________的使用推广,_________制瓦解。2.政治:_________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________制逐渐形成。3.阶层:“___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______”发展为“学在_______”。(二)主要流派:道家学派的______和_______,儒家学派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_______、_________。(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____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____》《____》《____》《____》《乐》和《_______》,言行载于《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一)春秋晚期,孔子创立________学派思想核心是“_____”,
仁者________,具体表现:1.修养与道德:_______爱人,待人宽容,“_______不欲,____________”。2.政治:____________,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 主张“____________”,恢复西周________制度。3.教育:首创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二)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亚圣)思想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3.“_______________”。(三)战国荀子(荀况)的思想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四)儒家地位:______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__。三、道家(一)春秋晚期________(名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_________》。1.世界万物________是“______”
(核心)2.“________”思想(含义:顺其自然)(1)人生:提倡______无为,知足______;(2)政治:提出“______________”(3)社会关系: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3.辩证思想:事物运动发展,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二)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的学说1.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的;2.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__________。四、法家:_______末期的韩非子,法家学派____________者1.思想
(1)君主要________________,提出系统的__________理论:法、术、势结合(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作用: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发展趋势。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阶层:文化:2.扼要概括先秦时期中国主要的治国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思维拓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
1.人性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法家认为“人性恶”。
2.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有“小国寡民”思想。
3.治国理念: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二.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
(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限时自测】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无为而治
C.仁政
D.兼爱
4.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
荀子
D.
商鞅
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民主思想
6.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9.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11.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军队攻打弱国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材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学在官府”使得墨家不能办私学
D.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编制人:梁

【使用说明】
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3.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二)主要流派: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言行载于《论语》。被尊称为“至圣”。(一)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具体表现:1.修养与道德:仁者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 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3.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二)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亚圣)思想1.“仁政”;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本善”。(三)战国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四)儒家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一)春秋晚期老子(名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含义:顺其自然)(1)人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政治:提出“无为而治”;(3)社会关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辩证思想:事物运动发展,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二)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1.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2.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四、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法家学派集大成者1.思想
(1)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法、术、势结合(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阶层:文化:2.扼要概括先秦时期中国主要的治国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思维拓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
1.人性问题: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法家认为“人性恶”。
2.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有“小国寡民”思想。
3.治国理念: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
二.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
(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限时自测】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无为而治
C.仁政
D.兼爱
4.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
荀子
D.
商鞅
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民主思想
6.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9.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11.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军队攻打弱国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材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学在官府”使得墨家不能办私学
D.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相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