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编制人:梁
燕
【使用说明】
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
影响: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二)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原因:1.实力增强: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国力日盛。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一)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二)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3.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原因、条件(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察举制,举孝廉,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董仲舒思想特点是什么?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有哪些?
【思维拓展】
一.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特点:
(1)内容:主要是“仁”、
“仁政”的民本思想,体现道德修养和治国原则;内容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
(2)地位:属民间学派。
西汉新儒学体系特点:
(1)内容: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外儒内法,融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为一体,形成新儒学体系。
(2)地位:儒学独尊,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权色彩。
(3)实质: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体现思想专制。
二.评价董仲舒新儒学
积极
(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
(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限时自测】
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佛经》
B.《圣经》
C.《五经》
D.《道德经》
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5.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呢?他进一步回答说: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这位思想家很可能是
A.韩非
B.朱熹
C.董仲舒
D.黄宗羲
6.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
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汉代经学神化趋势明显
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
7.“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8.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0.《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兼容并蓄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产生的根源不同
D.政治地位不同
11.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1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三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学术、纪念、文化、旅游、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节庆活动,自1984年起,每年于孔子诞辰(9月28日)前后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
如今,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达100多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2010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举办孔子文化周活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是根,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结合到一起,与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给人们以启迪。”
——新浪网文章摘编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现实意义。
(1)目的: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分)
看待:“三纲”充满封建等级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封建成分,我们应当抛弃。
(2)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3)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