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文科) 第3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文科) 第3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3: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___班第__小组
学号__姓名______评价____
第3课
宋明理学
编制人:梁

【使用说明】
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限时自测和探究题目。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重点突破。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扎实掌握宋明理学,提高归纳、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自学】
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引导
一、三教合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文化:(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一”;唐朝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2、政治:(1)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破坏纲常伦理;(2)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二、程朱理学(一)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完成儒学理论化、思辩化过程,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二)理学思想1.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理后物。(核心)2.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是“究天理”: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三)程朱理学地位和影响1.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思想流传日本、朝鲜及至欧洲,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2.影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1)宇宙观:“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原。(2)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1.程朱理学特点是什么?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思维拓展】
一.评价宋明理学
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性: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消极性:
1.政治: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文化:唯心思想、迷信教条,思维僵化,脱离实际;重义轻利、天朝上国意识等。
3.伦理:纲常名教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
(1)继承孔孟之道,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2)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1)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
(3)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2、把握“理”的途径:
(1)程朱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提出
“致良知”。
【限时自测】
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4.《近思录》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段对话反映的思想是(

A.孔子的礼教
B.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C.朱熹的理学
D.李贽的离经叛道
5.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6.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7.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致良知
B.发明本心
C.经世致用
D.读圣贤书
8.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9.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0.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2分)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⑴哲学观点:唯心主义观点。
核心是“致良知”(2分)
⑵相同之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分)
⑶可取的一面:崇尚道德、责任、和谐、忧患意识等。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束缚人和人性。
【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