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3.初步学会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
生成与整理
1.定义: 的质量与 的质量之比。
溶质
溶液
例1 向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3 g NaCl固体和12 g水,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22.5%
C.25% D.30%
典型例题
A
知识点二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生成与整理
1.用固体配制溶液(如图)。
仪器:天平、称量纸、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空试剂瓶、空白标签。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用浓溶液稀释。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例2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溶质 B.量取溶剂
C.溶解溶质 D.保存溶液
典型例题
B
知识点三 溶液稀释的计算
生成与整理
解题关键:溶液稀释前后, 不变。
稀释前:浓溶液的质量为x g,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 ;稀释后:稀溶液的质量为y g,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则x g×a% = y g×b%。
溶质的质量
例3 现有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00 g,要将其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 g。
典型例题
100
1.[教材习题变式]对“10%的食盐溶液”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
A.100 g水中溶解了10 g食盐
B.食盐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1∶9
C.将10 g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得到的溶液
D.100 g 10%的食盐溶液中溶有10 g食盐
课后巩固
基础题
A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在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其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使干瘪的种子漂浮而除去。小明协助农技员爸爸选种时发现甲池中有大量种子漂浮,乙池中只有少量干瘪的种子漂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D
A.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B.20%的氯化钠溶液是20 ℃时的饱和溶液
C.甲池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池
D.乙池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在15%~20%
3.常温下,对100 mL饱和氯化钠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B
4.现有4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
①蒸发掉20 g水 ②蒸发掉24 g水 ③加入3.2 g氯化钠 ④加入5 g氯化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只有①
B
提升题
5.木块在NaNO3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
A.实验过程中NaNO3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15 ℃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6.某实验小组探究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对 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加入不同浓度的 H2O2溶液(见下表),实验中使用传感器装置测量生成O2的质量(圆底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安全范围内),绘制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
实验 编号 H2O2的 质量分数/% H2O2溶液 的体积/mL 对应
曲线
Ⅰ 3.4 10.0 a
Ⅱ 2.4 10.0 b
(1)实验前需准备不同浓度的 H2O2溶液,若要配制 100.0 g质量分数为 2.4%的H2O2溶液,需质量分数为 30%的 H2O2溶液 g。
(2)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从曲线a、b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
8
其他条件相
同时,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高,其分解速率就越快
拓展题(选做)
7.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试剂,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只要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试剂及用量即可):
方案 配制方案(合理即可)
一
二
三
10 g硝酸钾晶体和40 g蒸馏水
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和25 g蒸馏水
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7 g硝酸钾晶体
和23 g蒸馏水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中溶液浓度的计算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溶解度或溶解度曲线计算该条件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浓度相关的问题。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生成与整理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例1 25 ℃时,向图甲所示4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图乙所示溶解度曲线,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
典型例题
A
A.26% B.29% C.35% D.40%
知识点二 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生成与整理
解此类题的关键是:
(1)弄清题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正确写出相关 。
(2)有溶液参加的反应,实质是 参加反应。
(3)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
①先确定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再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溶质的
质量。
溶质
化学方程式
②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a.溶液组成法:反应后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b.质量守恒法: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的总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不溶物的质量。
典型例题
答案:(1)23∶24
(2)NaHS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12.2%
1.将50 ℃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
水)。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钠的溶解度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后巩固
基础题
C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进行下列操作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的是( )
A B
C D
C
3.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a的溶液由t2 ℃降温到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C.t2 ℃时,50 g的a溶于50 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c的饱和溶液由t2 ℃降温到t1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
4.(2023眉山)将一块已生锈的铁片放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生成H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铁片除有Fe2O3外不含其他杂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提升题
A
答案:(1)硫元素
(2)原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拓展题(选做)
7.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1)1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 ℃时,将10 g硝酸钾加入4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1)20.9 (2)20%
(3)下图是某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谢谢观赏!(共46张PPT)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根据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实验,知道大多数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
2.能够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条件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并了解两者相互转化的途径。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生成与整理
溶液
一定
溶剂
溶液
不饱和
温度、一
饱和
定量的
例1 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右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典型例题
C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生成与整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的相互转化
例2 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措施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加水
C.降低温度 D.加入适量硝酸钾
典型例题
B
1.判断某KCl溶液在20 ℃时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看是否有KCl晶体析出
B.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任何其他溶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
C.条件不变,向该溶液中继续加入KCl,看是否能继续溶解
D.观察该装置中是否有固体未溶解,只有有固体存在的溶液才能称之为饱和溶液
课后巩固
基础题
C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甲溶液经过如下变化:甲溶液 乙溶液 丙溶液。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溶液和丙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D.将丙溶液再蒸发5 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是2 g
D
3.下图是对20 ℃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是50 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提升题
4.曼曼用盛有150 g水的烧杯进行如下图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②升温至t2 ℃,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5.[跨学科]木块在X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温度升高,溶解X固体的质量减小
B.实验过程中溶液一直为饱和溶液
C.三种状态下X溶液的溶质质量:③>②>①
D.向③中加入一定量X固体,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一定会变小
C
拓展题(选做)
6.乙酸钠与神奇的太空“冰雪”实验。
乙酸钠,化学式为CH3COONa,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当乙酸钠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成饱和溶液,然后让溶液的温度慢慢下降,但未析出晶体,此时的溶液叫作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当向过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块非常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溶液马上就能析出晶体,同时释放出热量。
航天员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演示太空“冰雪”实验。前两次实验挤出的液体在导管口就开始结晶了。航天员剪短导管后重新实验,顺利挤出了一个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液体球,她用沾了晶体的棉棒触碰一下,液体球马上结晶,看似一个“冰球”。
(1)太空实验中出现的“冰球”是 (填“热球”或“冰球”)。
(2)20 ℃时,用100 g水配制乙酸钠的饱和溶液,需要加 g溶质。
(3)将130 g乙酸钠加入100 g水中,加热至固体完全溶解。再冷却至
20 ℃,且没有晶体析出,得到乙酸钠的过饱和溶液,该状态对应图中
的点 (填“A”“B”或“C”)。
(4)航天员的前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写出一点)。
热球
46.5
B
过饱和溶液挤出导管时
形成微小结晶(或在导管口遇到其他微小的颗粒)
第2课时 固体的溶解度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描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对常见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能看懂溶解度曲线,能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且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来获取相关信息。
3.了解结晶现象,能够说出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并能解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原理。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固体的溶解度
生成与整理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 。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100 g
饱和状态
温度
难溶
可溶
例1 对“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
A.20 ℃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
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
D.20 ℃时,溶解31.6 g硝酸钾最多需要100 g水
典型例题
C
知识点二 溶解度曲线
生成与整理
1.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含义
溶解度
温度
3.应用。
(1)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 影响的变化趋势。
(4)确定不饱和溶液与 相互转化的方法。
(5)确定结晶的方法。
温度
饱和溶液
例2 (2024长沙)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g
B.在a2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典型例题
A
1.60 ℃时,50 g水中溶解55 g硝酸钾恰好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
C.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 g
D.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
课后巩固
基础题
D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2024菏泽)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其中“碱”指的是Na2CO3,“盐”指的是NaCl,如图为二者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捞的“碱”中混有少量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B.t ℃时,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冬天温度低,NaCl比Na2CO3更易从湖水中结晶析出
D.实现NaCl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转化,只能
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
A
3.(2023巴中)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 ℃时,将20 g氯化钠加入50 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 g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碳酸钠的溶解度/g 7.0 12.2 21.8 39.7 49.0 48.7 46.5 45.8
提升题
4.(2023娄底改编)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将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
C.20 ℃时,将12.5 g乙物质溶于50 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D.10 ℃时,将乙、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此
时两种溶液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C
5.用如下图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
增大
(1)实验1:观察到加热后蔗糖固体消失,说明温度升高,蔗糖溶解度
(填“增大”或“减小”)。
(2)实验2: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浑浊,则试剂A可能是 .
。
(3)实验3: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原因是 .
。
氧化钙(或浓硫
酸、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于饱和硝
酸钾溶液中,溶液密度变大,物块受到的浮力变大
拓展题(选做)
6.兴趣小组以“硝酸钾的工业制备、使用与污染治理”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模拟工业制备硝酸钾。
步骤一:取硝酸钠与氯化钾固体按一定比例混合配成一定温度与浓度的溶液,然后将溶液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粗硝酸钾和滤液A。
步骤二:将粗硝酸钾加热水溶解,经除杂、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工业硝酸钾产品。
步骤三:将滤液A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副产品氯化钠。
(1)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结合图甲,步骤一中选择“冷却结晶”而不用“蒸发结晶”的原因是 。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甲
【任务二】了解硝酸钾的应用。
(3)硝酸钾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化肥,它可以给植物提供的营养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4)硝酸钾是制作黑火药的原料之一。黑火药在爆炸时会发生反应:S+
2KNO3+3C K2S+3CO2↑+N2↑。反应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 .
(填元素符号)。
K和N
N、S
乙
在液体中,H2在Pt表
得到电子转化为N2O
第3课时 气体的溶解度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2.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例子。
课堂探究
知识点 气体的溶解度
生成与整理
1.概念。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
水里溶解达到 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 和 。
1体积
饱和状态
温度
压强
例 (2023云南)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典型例题
B
1.把汽水瓶盖打开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这是由于( )
A.温度降低 B.空气进入液体中
C.溶解度增大 D.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2.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若图中t1 ℃对应的温度为
20 ℃,则t2对应的温度可能是( )
A.大于20 ℃ B.等于10 ℃
C.小于20 ℃ D.无法确定
课后巩固
基础题
D
A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3.(2023乐山)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
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图是甲、乙两种气体在101 kPa时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甲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于乙
D.T ℃时,气体乙的溶解度为2 g
C
提升题
4.实验课时,阿文一组四人取充满甲、乙、丙气体的三支试管,倒插入盛有100 mL水的相同烧杯中,拔开橡胶塞,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的情况,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水的蒸发,则表中四人对于甲、乙、丙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比较与收集气体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B
A.阿文 B.阿明 C.小薰 D.小玉
学生 溶解度 使用排水集气法
阿文 甲>乙>丙 甲最适用
阿明 甲>乙>丙 丙最适用
小薰 甲<乙<丙 甲最适用
小玉 甲<乙<丙 丙最适用
拓展题(选做)
5.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Ⅰ.变化角度。
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物质转化图。实验室中常用“CO2→CaCO3”检验CO2气体,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应用角度。
(1)可用如下图所示方法自制汽水来消暑解热。
B
制汽水时,NaHCO3与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①据此推测,通常条件下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物质是 (填字母)。
A.镁带 B.氯化钠 C.烧碱
②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2)Al-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
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O2的催化作用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2(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压强
谢谢观赏!(共18张PPT)
实验活动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栏目导航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拓展探究
课后巩固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空试剂瓶、空白标签。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
步骤和方法 记录和结论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计算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②称量:用天平称量所需质量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④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氯化钠 g;
水 g
3
47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计算需要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 ②量取:用量筒分别量取所需体积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③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液体混合均匀 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 .
,6%的氯化钠溶液 g
(体积约 mL);
水 g
(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入试剂柜 标签上应标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稀释前后溶液中
溶质质量不变
25
24
25
拓展探究
1.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左物右码,在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等。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视线和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课后巩固
基础题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
A.烧杯 B.量筒
C.托盘天平 D.蒸发皿
D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氯化钠
2.(2024武汉)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1)图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它是 。
3.(2023淄博)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仪器配制500 g 10%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
(2)配制500 g 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氯化钠溶液中的微观粒子有 (填粒子符号)。
(3)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取用一半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50
Na+、Cl-、H2O
10%
提升题
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图甲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甲
(1)操作②用托盘天平称量粗盐时,发现指针偏向左盘,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2)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操作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 。
(4)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 ,过滤操作要注意的问题是 .
(写一点即可)。
减少粗盐,直至托盘天平平衡
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
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漏斗
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合
理即可)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乙所示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20%。
<
乙
拓展题(选做)
5.(2024德州)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同学们在实验室欲配制200 g上述溶液模拟选种。
[配制溶液](1)计算: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 mL的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32
168
[问题交流]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B
[模拟选种]经查阅资料可知:(1)选种的原理是将种子放入16%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空瘪的种子由于密度小会漂浮在溶液表面,而籽粒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则沉入溶液底部。
(2)有的同学尝试用质量分数为26%的氯化钠溶液模拟选种,发现与使用16%的氯化钠溶液相比,漂浮在溶液表面的种子数量变多,原因是
。
相同条件下,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其密度越大
谢谢观赏!(共20张PPT)
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栏目导航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问题与交流
课后巩固
1.体验初步提纯固体混合物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实验目的
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滤纸、铁架台
(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称量纸。
粗盐、蒸馏水。
实验用品
1.溶解:用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量筒量取10 mL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接着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液体是否浑浊。
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 mL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制作过滤器并按照“一贴二低三靠”正确操作。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
若滤液仍浑浊,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实验步骤
3.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原因: .
)。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使滤液受热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称量纸上,称量后,将固体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固体(精盐)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粗盐初步提纯后所得精盐产率偏低或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
。
(1)加水溶解时,溶解不彻底;(2)转移精盐不彻底;(3)过滤时滤纸上有粗
盐溶液;(4)蒸发时有液体溅出(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基础题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过程中,涉及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粗盐放在天平左盘的称量纸上
B.粗盐溶解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蒸发时,在恰好蒸干时停止加热
D.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处紧靠烧杯内壁
C
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2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下列关于“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漏斗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加快滤液的蒸发
D.蒸发后得到的精盐是纯净物
B
3.蒸发食盐水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B.当蒸发皿中有少量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
C.停止加热后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D.停止加热后还需要继续搅拌
4.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将提纯后的精盐与粗盐作比较,以计算精盐的产率。下列可能引起产率偏高的原因是( )
A.粗盐未完全溶解
B.溶解粗盐的烧杯壁上沾有不溶性杂质
C.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蒸发时有液滴飞溅出去
C
提升题
5.(2023南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D
A.溶解粗盐 B.过滤杂质 C.蒸发结晶 D.熄灭酒精灯
6.(2024通辽)下图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三步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① ② ③
A.以上操作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相同的
B.步骤①也可将粗盐逐渐加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C.步骤③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水分
D.可以采用上述三步操作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
7.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杂质只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进行操作③时,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2)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蒸发皿中有较多晶体析出
搅拌,加速溶解
(3)操作⑤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帮他们指出来: 。图中错误改正后,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操作示意图的序号)。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假设称量氯化钠时1 g以下用游码)。
(4)配制时,需要精盐的质量为 ,水的质量为 ,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 (填“10”“50”或“100”)mL。
缺少玻璃棒引流
②⑥①④⑤③
5 g
45 g
50
(5)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他操作步骤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
[反思拓展]
(6)经检测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原因可能是 .
(列举一条即可)。
(7)海水晒盐采用操作③的原理而不用冷却氯化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原因是 。
量取水时,俯
视读数(合理即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等于
拓展题(选做)
8.(2024福建)请参加“氯化钠欢乐之旅”的实践活动。
任务一 参观盐场
(1)利用风吹和日晒使海水不断蒸发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增大
任务二 提纯粗盐
(2)粗盐提纯的有关操作如图所示。
A B C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②操作A中,当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③操作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BCA
较多固体
引流
任务三 应用食盐
(3)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若在实验室中配制该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4)Na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元素守恒的视角,以NaCl为基本原料,可能制取的物质有 (写一种)。
量筒
氢氧化钠(或氯气或碳酸钠等)
谢谢观赏!(共10张PPT)
跨学科实践活动8 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
【活动分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3%。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被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盐”“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
【活动内容】了解海洋中的资源,了解从海水中制盐及氯化钠的重要价值
1.(2024盐城改编)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
Ⅰ.了解海水资源
(1)海水中含钠总量约4×1013t,“钠”指的是 (填“元素”或“原子”)。
元素
(2)海水中还含有KCl和MgSO4等物质,其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如图是对应溶解度曲线。
甲
温度/ ℃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5.5 51.1 56.7
MgSO4 33.7 38.9 44.5 54.6 55.8 50.4
①如图中曲线 (填“甲”或“乙”)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②40 ℃时将50 g KCl固体加入100 g水中, (填“能”或“不能”)得到150 g KCl溶液。
③t2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判断上述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
④现有t3 ℃时100 g MgSO4饱和溶液,逐渐降温经t2 ℃直至t1 ℃,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为 。
不能
正确
先不变后变小
Ⅱ.海水资源化利用
(3)海水制镁。查找资料,提供两种提取金属镁的路径方案如下图所示。
方案1:
方案2:
结合地理位置,因地制宜,选择盐城市提取金属镁的最佳方案。你的选择是方案 (填“1”或“2”),理由是 .
(写出两点即可)。
1
该市濒临大海、交通方便
(合理即可)
2.海晶盐是某盐场的主导产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晶盐的生产、提纯以及市售食盐的选购及使用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海晶盐的生产
海晶盐中氯化钠含量为91%,可溶性杂质含量为2.19%,其余为不溶性杂质。海水制盐利用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蒸发结晶
任务二:海晶盐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海晶盐中的难溶性杂质,上述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蒸发结束后,蒸发皿应放在 (填仪器名称)上。
e
陶土网
任务三:市售功能盐的选购及使用
[调查走访]市售的盐有原盐、加碘盐、加锌盐、补血盐(即加铁盐)等,这里说的“碘”“锌”“铁”指的是 (填“单质”“元素”或“离子”)。
[实践分析]取两组规格相同的加碘盐,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不变时测得加碘盐中碘含量的变化如下表。同学们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可知,在日常做饭中应注意 .
。
元素
加碘盐在食物烹饪完成、
关火后加入
第一组 第二组 加热时间/min 碘含量/(mg/kg) 加热温度/ ℃ 碘含量/(mg/kg)
0 33.65 30 32.98
20 30.06 60 29.08
40 22.22 90 22.87
谢谢观赏!(共28张PPT)
课题 1 溶液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溶液
第九单元 溶液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实验,描述它们溶解时的宏观现象和相应的微观过程。
2.认识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能说出一些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课堂探究
知识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与特征
生成与整理
例 (2024苏州改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B.生理盐水中NaCl是溶剂,水是溶质
C.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典型例题
A
1.(2024 湖北)把少量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泥土 B.蜡烛 C.蔗糖 D.汽油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相同
C.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不变
D.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
课后巩固
基础题
C
B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3.下图为将方糖投入水中的过程示意图。与从乙到丙的过程类似的是
( )
A.在客厅闻到厨房飘来的饭菜味
B.使用吸管可吸取杯内下方的水
C.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可制成干冰
D.纯金项链长久维持原来的色泽
A
提升题
4.同学们用红墨水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无水乙醇与红墨水混合后分子数目变少
B.植物油的密度小于红墨水的密度
C.该实验中无水乙醇和植物油均作溶质
D.该实验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B
5.请列举一个实例,用于说明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1)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
。
(2)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实例: 。
(3)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实例: .
。
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
它不是溶液(合理即可)
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合理即可)
酒精溶液中的溶质酒精是液体
(合理即可)
拓展题(选做)
6.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画出如下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碘
汽油
①如果乙同学画的示意图符合事实,那么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或“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溶液
下层紫红色比上层深
甲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课堂探究
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2.能说出一些溶液的应用。
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生成与整理
例1 如右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U形管内原来两端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糖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典型例题
C
知识点二 溶液的应用
生成与整理
(1)应用的范围: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领域等。
(2)作用: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3)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区别。
状态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本质区别) 分子或离子 小液滴 固体小颗粒
分散物原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液体 固体
实例 食盐水、糖水 牛奶、豆浆、油水混合物、合成树脂乳液 水泥、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
例2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用途不属于溶液用途的是( )
A.实验室用于反应
B.农业上配制营养液
C.用肥皂洗衣服
D.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
典型例题
C
1.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食品,在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物质和水,食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温度就会升高,对食品加热,这种物质不可能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课后巩固
基础题
A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2.如图所示,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中的
( )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D
3.将5 g大豆研碎放入烧杯并加入10 mL己烷(一种有机溶剂),振荡,静置一会儿,取上层清液于烧杯A中进行热水浴,得到大豆油。将大豆油转移至试管B中,加水振荡,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己烷提取油脂属于化学变化
B.己烷的沸点低于大豆油
C.大豆油在己烷中的溶解能力强于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D.试管B中形成了乳浊液
A
4.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并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不考虑水的蒸发)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观察到a、c两点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温度越高,氢氧化钠溶解得越多
C.d点时,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钠最多
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C
提升题
5.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注射器内的试剂X注入装有试剂Y的试管中,观察到U形管内右侧液面上升。下列不可能的组合是( )
A
选项 X Y
A 水 硝酸铵
B 水 氢氧化钠
C 水 浓硫酸
D 稀盐酸 铁粉
6.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D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探究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 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探究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拓展题(选做)
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查阅资料】溶质溶解包括溶质粒子扩散(吸收热量)和溶质粒子水合(放出热量)两个过程。
【进行实验】分别称取一定量的NaCl、NH4NO3、NaOH,再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室温下分别按如下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实验现象于表中。
(1)请完成上表中的空白。
(2)图中操作①是 ,操作③中搅拌的目的是 .
,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是 。
物质X NaCl NH4NO3 NaOH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溶解前后溶液温度 没有明显变化
全部溶解
溶液温度降低
溶液温度升高
测量水的温度
增大溶
解速率
用温度计进行搅拌
(3)为了便于比较,该实验方案中需注意 .
。
【反思与评价】
(4)同学们对溶质溶解时两个过程热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展开了讨论。请选择上述一种溶质的溶解进行分析: .
.
.
。
水的用量及其起始温度、所
用溶质的质量必须相等
氯化钠溶于水时,钠离子和
氯离子向水中的扩散过程吸收热量,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水合的过程放出热量,而扩散吸收的热量与水合放出的热量几乎相等,所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合理即可)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