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 )
A.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B.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
2.假期小华参加夏令营,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参观迄今所知世界上保留远古时期直立人材料最齐全的一个遗址。这个遗址在( )
A.云南元谋 B.山西丁村 C.北京周口店 D.陕西蓝田
3.一次观摩课上,历史老师抛出了“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的观点,以下最能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是我国古人类遗址( )
A.数量较多 B.分布较广 C.出土的化石 D.环境优越
4.出土遗存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遗存可直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A.炎黄的传说 B.国家的产生 C.农业的起源 D.陶器的制作
5.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完《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课后,小明打算模仿半坡人的生活进行一天的体验学习。在体验过程中,小明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建造木结构的水井 B.种植水稻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用象牙和兽骨制作艺术品
6.陕西石峁遗址发掘出规模宏大的早期宫城、规模不一的墓葬以及质量有差的随葬品,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的生产遗存。据此可判断( )
A.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B.石峁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C.这一时期尚未出现阶级分化 D.石峁遗址最先出现私有制
7.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用于佐证( )
内蒙古三星塔拉遗址红山文化玉龙
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四龙首玉镯
A.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B.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手工技艺高超精湛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8.某同学制作了下面思维导图。其中“①”处应填入的是( )
A.分封制 B.等级制 C.禅让制 D.私有制
9.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禹 C.炎帝和黄帝 D.蚩尤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家”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武王所推行的分封制,在于把新征服的商朝王畿分割开来,以便对原来有统治势力的殷贵族加以安抚和监督,从而消除他们的顽强反抗,巩固对这个重要地区的统治。”这主要论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12.《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耨、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13.“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以上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
C.促使楚国最终称霸中原 D.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
14.“东周时期,周王室软弱无力,诸侯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混乱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卓有成效 B.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
15.战国时期七雄纷争,观察《战国形势图》,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燕、齐、楚、秦 B.楚、燕、齐、秦
C.齐、秦、楚、燕 D.燕、齐、秦、楚
16.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严明法度
17.《管子》主张“利出一孔”,认为粮食资源必须集中在国君手中,生杀予夺之权必须系于国君一身。与“利出一孔”思想最接近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8.《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外科手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4分,20题16分,21题16分,共46分)
19.我国是出土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发现于云南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9年是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在1930年的继续发掘中,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数件石制品被发现。1931年发现更多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三 某历史社团进行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大河村遗址研学活动,内容如下:
序号 研学内容
① 了解大河村遗址概况
② 欣赏绚丽彩陶,品味仰韶文化
③ 学习制陶课程
④ 参观遗迹厅,感受约6 000年前 “星空下最美的村落”
⑤ 情境体验:大河村先民的一天
⑥ 学习锔补工艺课程
(1)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根据示例,任选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一组史实和推论。(4分)
(示例)史实: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石器。
史实:
推论:
(2)将材料三表中研学内容进行分类,在B处补充提炼一个主题,并补充与主题对应的研学内容。(8分)
主题 A.参观遗址、文物 B.
对应事件 (填序号)
(3)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分)
20.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七年级某班同学组织开展了课外学史的活动,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会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信念。
(1)“轩辕”指的是谁 他和另一位首领神农氏(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2分)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禹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家天下变公天下。夏A (人名)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 (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2分)
[方式三:史书学史]
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中的“卫鞅”是谁 “卫鞅”的变法给该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方式四:考察学史]
河姆渡遗址
(4)如果你有幸到河姆渡遗址参观,你可能会看见哪些文物 请列举两例。(4分)
(5)以上学史方式,你认为最能了解到真实历史的是哪一种学习方式 为什么 (4分)
21.某校七年级学生以“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二 齐国国君在稷下(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如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30年,被授予上卿。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稷下的学术大师,培养出李斯和韩非等杰出人物。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中有成就的往往被录用为齐国的各级官吏。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8分)
(2)小历同学认为,稷下学宫为齐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5 BCCCC 6--10ADCCA 11--15BBBCD 16--18ADB
19.(1)(示例)史实: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石制品、烧骨、烧石及灰烬等。(2分)推论:北京人会制作工具,已经会使用火。(2分)
(2)
主题 A.参观遗址、 文物 B.体验大河村 先民的生活(2分)
对应事件 (填序号) ①②④(3分) ③⑤⑥(3分)
(3)考古发现的化石、遗物、遗迹等。(2分)
20.(1)黄帝。(1分)人文初祖。(1分)
(2)A:桀;(1分)B:牧野。(1分)
(3)“卫鞅”:商鞅。(1分)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4)骨耜、陶器、玉器、骨哨、炭化稻粒等。(列举两例即可,4分)
(5)学习方式:考察学史。(1分)原因:考古发现的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最具研究价值,传说、歌谣、后世的史书都对历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3分)
21.我同意小历的观点。(2分)理由:齐国创立的稷下学宫,吸纳了各国的优秀人才到此讲学,从而为齐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使齐国在人才资源上领先于其他各国,从而大大增强了齐国的综合竞争力;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中有成就的往往被录用为齐国的各级官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