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三角形的面积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要求,学生应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其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探索面积公式;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两者之间的面积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能说出“除以2”的几何意义,即一个三角形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并正确测量数据后计算面积;通过制作交通标志牌的实际任务,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提升交流与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逻辑;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h÷2,并能熟练应用;
正确识别三角形的底与对应的高,特别是在非标准摆放的情况下准确作高。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三角形面积要“除以2”,避免机械记忆导致的漏除错误;
在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中准确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沟通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与所拼成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共性规律,归纳出普遍适用的公式。
评价任务 1. 能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面积关系;
2.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道理;
3. 能在给定的三角形上画出任意一条底边及其对应的高;
4. 能独立完成教材例题中标志牌铝皮面积的计算并写出完整解答过程;
5.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6cm 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资源
与建议 使用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68页内容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制作交通标志牌”情境引入;准备每人两套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各一组)、剪刀、直尺、方格纸;教师提前制作多媒体演示动画(可无声呈现拼接过程),用于展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拼合效果;建议采用“猜想—验证—归纳”探究模式,鼓励学生先预测再动手;对于拼接困难的学生,可提供半透明描图纸辅助对齐;强调安全使用剪刀,养成良好操作习惯。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再现真实场景,激活已有经验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了平行四边形玻璃的面积。今天,又有新的任务来了。出示课本第68页图示:两位工人正在桌前讨论交通标志牌的制作,图纸显示一个红色警示三角形标志牌,标注底7.8分米,高9分米。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图形的特点——三条边、三个角,其中一个是明显的尖角。
(2)、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方向
提问:要做这样一个标志牌,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铝皮呢?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算?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底×高”来求面积,那三角形能不能也这样算?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是不是“底×高”就行?或者“底×斜边”?这时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9×7.8,但无法确定是否正确。回顾之前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用了“转化法”,启发思考: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变成我们会算的图形呢?
学
习
过
程 二、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提出猜想假设,激发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割补转化成长方形的。而三角形只有一个顶点,不好直接剪拼。有没有别的办法?提示:如果我们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出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可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甚至是更大的三角形?记录学生的各种猜想,为后续验证做铺垫。
(2)、开展拼接实验,验证转化路径
发放学具:每组一套包含两个完全相同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的彩色纸片。要求学生分别尝试用这三类三角形进行拼接,看看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将对应边对齐,旋转适当角度。
多数小组能成功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代表上台展示:将两个锐角三角形沿一边对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拼成矩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强调“完全相同”是关键条件。
(3)、分析图形关系,揭示面积本质
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②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三角形的底;
③ 平行四边形的高也等于原三角形的高。
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它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 2。
学
习
过
程 三、归纳总结,形成公式 (1)、抽象概括公式,规范书写表达
在黑板上板书结论: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进一步说明,为了方便书写和计算,通常用字母表示:S 表示面积,a 表示底,h 表示高,则公式写作 S = a × h ÷ 2 或简写为 S = ah ÷ 2。特别强调“除以2”的重要性,它是从“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操作中得来的,不能遗漏。
(2)、回归初始问题,验证计算结果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个交通标志牌需要多少铝皮?已知底为7.8分米,高为9分米,代入公式得:9 × 7.8 ÷ 2 = 35.1(平方分米)。答:制作这个标志牌需要35.1平方分米的铝皮。同时可以补充说明:如果只算“9×7.8=70.2”,结果会多出一倍,明显不合理,进一步印证“除以2”的必要性。
学
习
过
程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础计算训练,掌握基本技能
完成教材第70页“自主练习”第1题: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要求学生先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再测量数据并计算面积。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别高,尤其是钝角三角形中高的延长线位置。
(2)、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应用能力
解决第4题:一把雨伞由8块相同的三角形布料组成,每个三角形底37厘米,高48厘米,求总共需要多少布料。学生先算一块面积:37×48÷2=888(cm ),再乘8得7104cm 。讨论单位换算:约等于0.71平方米,便于购买材料。
(3)、开放设计任务,发展创新思维
完成第2题第(2)小问: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可通过调整底和高的组合(如原底6cm高4cm面积12cm ,可改为底8cm高3cm等)实现目标,体现面积不变条件下图形的多样性。
当
堂
检
测 1. 判断正误: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与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作
业
内
容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第X页第1~6题,包括直接计算、找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选做题:查找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红领巾、三角尺、屋顶),测量尺寸并计算其面积;
探究题:尝试用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思考是否可行,若能,请描述方法。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如何求三角形面积”展开,所有活动均服务于推导公式这一核心目标;
动手拼接环节紧扣“转化”思想,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练习设计层层递进,兼顾技能训练与实际应用,检测题覆盖关键知识点;
作业体现分层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保障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学
后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制作标志牌”情境自然承接上节内容,保持了学习连贯性。拼接实验环节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绝大多数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但在归纳公式时,仍有部分学生忽略“除以2”,需反复强调其几何来源。对于钝角三角形的高,不少学生仍存在困惑,今后可增加专项绘图训练。整体来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建立了对公式的深层理解,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个别小组在拼接时出现方向错误,反映出空间方位感有待加强,可在后续教学中融入更多立体感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