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公顷和平方千米 课时 第5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测量”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及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表达和估算;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对大尺度空间的感知能力。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00米×100米正方形、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正方形的空间表象;能说出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判断应使用平方米、公顷还是平方千米作为测量单位;通过“学校占地4公顷”这一具体案例,体会大面积单位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在估测活动中发展数感和空间想象力。
学习重点 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直观概念,理解其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掌握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学习难点 在缺乏实物参照的情况下准确想象1公顷或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区分“公顷”与“平方千米”的适用范围,避免混淆使用;
进行较大数字的单位换算时容易出错,尤其是涉及多位数乘除运算;
将抽象的面积单位与真实世界中的土地、公园、农田等联系起来。
评价任务 1.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1公顷有多大,例如相当于多少个教室或操场;
2. 能正确完成教材中关于单位换算的填空题,如2公顷=( )平方米;
3. 能在给出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4. 能独立解决“一片杨树林长500米,宽80米,面积是多少公顷?”这类问题;
5.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公顷或平方千米。
资源
与建议 使用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78页内容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以“新建学校占地4公顷”情境引入;准备校园平面图、城市地图局部复印件、体育场地尺寸资料;教师提前制作多媒体动画展示边长100米和1000米正方形的视觉对比;建议采用“情境感知—类比想象—实践换算”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空间出发进行联想;对于空间感知困难的学生,可组织实地走一走100米的距离帮助建立尺度感;强调单位换算的逻辑过程而非机械记忆。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再现真实场景,激活已有经验
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出示课本第79页图示:黄衣男孩指着新校园说:“新建的学校好大呀!”蓝上衣老师回应:“学校占地4公顷。”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这个单位听起来很陌生,它到底有多大?我们以前学过的平方米是不是太小了,不适合用来描述这么大一块地?
(2)、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方向
提问:如果用平方米来表示学校的面积,那得是多少呢?会不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有没有一种更大的面积单位更适合测量土地、森林、湖泊这样的广阔区域?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要认识两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专门用来测量大面积的土地。
学
习
过
程 二、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1)、定义公顷,形成空间印象
出示知识卡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板书计算过程:100 × 100 = 10000(平方米),所以1公顷 = 10000平方米。
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相当于我们操场跑道绕一圈的范围吗?一般小学操场长度约100米,宽度约60~70米,那么1公顷大约等于1.5个标准操场的大小。
让学生举例:我家住房面积约100平方米,100套这样的房子加起来才1公顷,可见其广阔。
(2)、定义平方千米,拓展空间认知
继续提问:那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单位呢?出示另一个知识卡片: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也可以写作1km 。
计算:1000 × 1000 = 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 = 1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 = 1000000 ÷ 10000 = 100公顷。
引导想象: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个1公顷的区域拼在一起,比如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公园或一片大型住宅区的总面积。
学
习
过
程 三、归纳总结,掌握换算 (1)、梳理单位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在黑板上整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 = 100公顷
1公顷 = 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
强调:由小到大是“÷进率”,由大到小是“×进率”。例如:50000平方米 = 50000 ÷ 10000 = 5公顷;3平方千米 = 3 × 100 = 300公顷。
(2)、回归初始问题,验证理解程度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校占地4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列式:4 × 10000 = 40000(平方米)。答:这所学校占地40000平方米。同时可以补充:如果全校有2000名学生,人均占地面积为20平方米,符合城市小学的标准。
学
习
过
程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础换算训练,掌握基本技能
完成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第2题:填写单位换算结果。
2公顷 = (20000)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 (5)公顷
3平方千米 = (300)公顷
9000公顷 = (90)平方千米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乘”与“除”的方向,提醒他们先判断单位大小再决定运算方式。
(2)、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应用能力
解决第4题:一片杨树林长500米,宽80米,求面积有多少公顷?
先算面积:500 × 80 = 40000(平方米)
再换算:40000 ÷ 10000 = 4(公顷)
讨论:这片树林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结合环保教育。
(3)、开放估测任务,发展数感思维
完成第3题:观察社区规划图,估算A、B两个小区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公顷?鼓励学生利用比例尺和已知参照物进行粗略测量与推算,培养实际测量意识。
当
堂
检
测 1. 判断正误:1公顷等于1000平方米。( )
2. 填空:6.5公顷 = ( )平方米;1200公顷 = ( )平方千米。
3. 选择合适单位:一所小学的占地面积约为2( );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面积约为120( )。
作
业
内
容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第X页第1~5题,包括单位换算、选择单位、简单计算;
选做题:查找本地某个著名公园或广场的面积数据,记录并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
实践题:在小区或村庄周围走一走,估测一块空地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并判断接近多少公顷。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认识大面积单位”展开,所有活动均服务于建立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空间概念这一核心目标;
情境感知环节紧扣生活实际,延续了本单元“生活中的多边形”主题;
练习设计层层递进,兼顾换算技能与实际应用,检测题覆盖关键知识点;
作业体现分层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保障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学
后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学校占地4公顷”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自然引出新知,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借助操场、住房等熟悉场景建立对公顷的初步感知,但在想象1平方千米时仍显抽象,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其巨大尺度。单位换算过程中,少数学生出现“乘”“除”混淆现象,反映出对进率逻辑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在课前组织一次户外行走活动,实地丈量100米距离,增强身体感知。整体来看,学生通过类比与换算建立了对大面积单位的基本认知,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个别学生在表达“有多大”时语言贫乏,可在后续教学中融入更多描述性词汇训练,提升空间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