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回顾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时回顾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11: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回顾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课时 第6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系统回顾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转化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整理与反思中提升归纳概括能力和元认知水平,形成结构化的数学认知体系。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完整叙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准确描述每一步操作的关键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转化法”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本单元中的具体应用;能在表格或思维导图中清晰呈现各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发现三类图形推导方法的共性——都借助了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已知图形;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知识梳理任务,发展协作交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学习重点 系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路径;
深刻理解“转化”这一核心数学思想的本质及其在面积计算中的广泛应用;
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达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 准确复述推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沿高剪开”、“旋转平移”、“对应边对接”等术语的正确使用;
抽象概括出三种图形推导方法的共同特征,超越具体操作上升到思想层面;
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独立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区分不同图形转化后的结果差异(如平行四边形转成长方形,而三角形和梯形则是两个拼成一个)。
评价任务 1. 能在空白表格中填写各类图形的推导方法及面积公式;
2. 能口头讲述任意一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3. 能指出“转化前后图形之间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如面积相等);
4.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
5. 能绘制简单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图形间的逻辑关系。
资源
与建议 使用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80页内容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以“回顾本单元所学”为主线;准备前三节课使用的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纸片)、大张白纸、彩笔、磁贴卡片;教师提前制作多媒体动画串联三类图形的推导过程;建议采用“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对于记忆模糊的学生,可提供关键词提示卡辅助回忆;强调表达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培养严谨的数学语言习惯。



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再现学习历程,激活整体记忆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还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大单位。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些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出示课本第80页插图:一名学生提问:“本单元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推导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是不是就能更好地记住它们?
(2)、引发认知整合,明确整理方向
  提问: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看起来不一样,但我们在推导时有没有用到相同的方法?比如,我们都把不会算的图形变成了会算的图形,这种方法叫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与整理,重点是弄清楚每一个公式背后的“为什么”,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



程 二、分组探究,梳理过程 (1)、聚焦平行四边形,重温割补转化
  发放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沿一条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其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总结:
  ① 剪拼前是平行四边形,剪拼后变成一个长方形;
  ② 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④ 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板书公式 S = ah,并强调这是所有其他图形面积的基础。
(2)、聚焦三角形,再现拼接过程
  发放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尝试拼接。
  观察结果: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分析关系: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②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也相同;
  ③ 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面积 ÷ 2 = 底 × 高 ÷ 2。
  板书公式 S = ah ÷ 2,提醒学生“除以2”是因为用了两个三角形。
(3)、聚焦梯形,重现双拼策略
  发放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直角或等腰),让学生再次拼接。
  观察结果: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分析关系:
  ① 新平行四边形的底 = 原梯形的上底 + 下底;
  ② 高仍为原梯形的高;
  ③ 面积是两个梯形之和,所以一个梯形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板书公式 S = (a + b)h ÷ 2,强调“上底+下底”构成新底边。



程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础填表训练,掌握基本技能
  完成教材第80页表格填写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表述三种图形的推导方法;
  补充提问: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思考中线分割再旋转的方法,拓展思维。
(2)、联系实际应用,提升迁移能力
  解决“综合练习”第12题:求x的值。给出梯形面积20m ,上底3m,下底7m,高xm;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40m ,底xm,高5m。学生需逆向运用公式列方程求解,检验对公式的深层理解。
(3)、开放表达任务,发展综合素养
  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用实物演示某一种图形的推导过程,并向全班讲解。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补充,促进深度参与和互动交流。



测 1. 填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________。
2. 判断正误: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都可以通过“割补法”直接转化成长方形。( )
3. 简答:什么是“转化”思想?它在本单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容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第X页第1~3题,包括填写推导方法、选择正确说法、简单推理;
选做题:制作一张“多边形面积推导流程图”,用图画和文字展示三种图形的转化路径;
实践题:向家人讲述今天学到的“转化”思想,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切蛋糕、拼图等)。


性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系统回顾推导方法”展开,所有活动均服务于理解“转化”思想这一核心目标;
分组探究环节紧扣前三课的操作经验,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升华;
练习设计兼顾记忆、理解和表达,检测题覆盖关键知识点;
作业体现分层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保障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思 本节课作为单元中期的回顾课,有效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多数学生能借助实物操作准确复述推导过程,但在语言表达上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描述时缺乏条理性。通过填写表格和集体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转化”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达到了预期目标。个别学生混淆了“割补法”与“拼接法”的适用范围,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辨析。整体来看,学生在梳理中增强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为后续综合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可引入更多元的认知工具,如数字白板动态演示,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