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22:05:1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水(H2O) B.氧气(O2) C.汞(Hg) D.氧化汞(HgO)
2.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其核外电子数是( )
A.1 B.2 C.3 D.6
3.月球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硅和铁等元素,氧元素与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5.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
动的
6.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7.如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8.《中国科学报》曾报道: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次合成新型铀-214,铀-238与铀-214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铀-214的中子数为146
B.铀-238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2
C.铀-238与铀-214属于同种元素
D.铀-238原子的质量大于铀-214
9.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0.元素观、粒子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元素和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但离子不能
B.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D.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六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元素A、D同族
C.元素F比E更易失电子 D.元素C、F化学性质相似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塑料瓶收集好一瓶氧气,借助氧气传感器进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操作包括如下三步: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三步操作中氧气体积分数变化依次对应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N段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B.对比NP段与MN段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分析PQ段可知,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最终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13.某年年初许多地方下了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华成的白色圆锥形或球形小颗粒,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霰可增加土壤水分
B.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种类未发生改变
14.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和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和⑤形成的物质可以表示为NaS
C.④中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 g
D.①表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8分。
15.(10分)如图为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上述六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
(3)A所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E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16.(16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甲所示:

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水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分子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如图乙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氧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相同。
②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不相同。
③氯原子的核外有 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17.(10分)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 H 氢 1.008 2 He 氦 4.003
3 Li 锂 6.94 4 Be 铍 9.012 …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0 …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8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从表中可查出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填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4)通过分析,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除第一周期外)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②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 (任写一条)。
18.(12分)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实验方案一](1)如图甲。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
[实验方案二](2)如图乙、图丙。
甲 乙 丙 丁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图乙、图丙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一个被控制的量: 。
[实验方案三](3)如图戊,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和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

过一会儿后,从图戊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 。
[实验结论](4)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写一点即可)。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C)
A.水(H2O) B.氧气(O2) C.汞(Hg) D.氧化汞(HgO)
2.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氚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其核外电子数是(A)
A.1 B.2 C.3 D.6
3.月球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硅和铁等元素,氧元素与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D)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5.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C)
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
动的
6.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C)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7.如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单质的是(D)
A B C D
8.《中国科学报》曾报道: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次合成新型铀-214,铀-238与铀-214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铀-214的中子数为146
B.铀-238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2
C.铀-238与铀-214属于同种元素
D.铀-238原子的质量大于铀-214
9.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D)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0.元素观、粒子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元素和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分子、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但离子不能
B.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D.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六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元素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元素A、D同族
C.元素F比E更易失电子 D.元素C、F化学性质相似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塑料瓶收集好一瓶氧气,借助氧气传感器进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操作包括如下三步: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三步操作中氧气体积分数变化依次对应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MN段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B.对比NP段与MN段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分析PQ段可知,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最终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13.某年年初许多地方下了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华成的白色圆锥形或球形小颗粒,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C)
A.霰可增加土壤水分
B.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霰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种类未发生改变
14.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和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和⑤形成的物质可以表示为NaS
C.④中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 g
D.①表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8分。
15.(10分)如图为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粒子共表示 五 种元素。
(2)上述六种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EF (填字母)。
(3)A所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O2- ;E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16.(16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甲所示:

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的是 分子 。水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分子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如图乙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氧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②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相同。
③氯原子的核外有 3 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Cl- (填离子符号)。
17.(10分)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 H 氢 1.008 2 He 氦 4.003
3 Li 锂 6.94 4 Be 铍 9.012 …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Ne 氖 20.18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0 …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8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从表中可查出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8 ,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Be 。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Na (填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不同 。
(4)通过分析,同一横行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①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除第一周期外)逐渐向非金属元素过渡。
②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或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依次增大) (任写一条)。
18.(12分)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实验方案一](1)如图甲。
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变红色 。
②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
[实验方案二](2)如图乙、图丙。
甲 乙 丙 丁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丙比图乙变色快 。
②图乙、图丙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说出一个被控制的量: 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合理即可) 。
[实验方案三](3)如图戊,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和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

过一会儿后,从图戊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 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合理即可) 。
[实验结论](4)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写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