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天地人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学生应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本课作为小学语文的开篇识字课,承担着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任务。要求通过直观感知、反复朗读、联系生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象美和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萌芽,为后续识字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天、地、人”三个汉字,做到发音准确、口型到位,特别是“天”字的声母t与韵母ian的拼读;能够在不同语境中辨认这三个字,如在卡片、墙面、书本上快速指认;理解“天”指天空,“地”指大地,“人”指人类的基本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经验说出“我在地上走”“太阳从天上升起”等简单句子;通过观察水墨画背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之美;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教师示范后能模仿朗读课文内容;愿意与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初步形成合作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读“天、地、人”三个生字,掌握其标准读音;理解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人在天地之间生活;能在图文对应的情境中准确匹配字与义;培养普通话朗读习惯,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初步认识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观察“天”字两横一撇一捺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 “天”字的发音对于部分南方地区学生可能存在平翘舌不分的问题,需重点纠正;“地”字的第四声调值较高,学生容易读成第二声或轻声,需要反复听辨与模仿;将抽象文字符号与广阔自然景象建立联系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认知挑战,需借助动作、想象加以辅助;部分学生可能因害羞而不愿开口朗读,需营造宽松、鼓励的课堂氛围;区分“人”与“天”字形差异,避免混淆。
评价任务 1. 能准确读出“天、地、人”三个字
2. 能听指令指出相应汉字
3. 能用“我在……”句式口头造句
4. 能跟随老师完整朗读课文
5. 能积极参与同桌互认游戏
资源
与建议 使用教材原图中的水墨山水背景,增强文化沉浸感;准备“天、地、人”大字卡各一张,背面可贴磁铁便于展示;制作三人一组的动作指令卡,如“抬头看天”“脚踩大地”“双手叉腰做人”;提供简易头饰道具,帮助学生角色代入;建议教师放慢语速,夸张口型进行范读;鼓励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描画“天”字笔顺;可在教室顶部悬挂蓝色纱巾模拟“天”,地面铺设绿色地毯象征“地”,创设真实情境。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天地人”。
(1)、谈话引入,建立生活连接。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正式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欢迎你们走进美丽的校园!现在请大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头上是什么?是蓝天白云,这就是“天”。再低头看看脚下,我们站在哪里?我们站在坚实的大地上,这就是“地”。那么,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是谁在活动呢?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是“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三个非常重要的字——“天、地、人”。这三个字虽然简单,却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最初认识。你们知道吗?早在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天”字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仰望星空的样子,“地”字则像土地裂开的纹路,“人”字就是侧立行走的人形。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通过观察自然创造了汉字。
(2)、出示字卡,正音识形。
教师依次出示“天、地、人”三张大字卡,贴于黑板显眼位置。先带领全班齐读三遍:“天tiān,天上白云飘;地dì,地上花草长;人rén,人人爱劳动。”注意强调“天”是第一声,舌尖抵住上齿龈爆破送出气流;“地”是第四声,从高音急速降到低音,像下楼梯一样干脆;“人”也是第二声,但比“天”略低。请几位学生单独试读,教师逐一点评纠正。随后引导学生观察“天”字结构:上面一短横代表头顶,下面一长横代表身体,撇和捺像是伸展的手臂。可以让学生站起来模仿“天”字造型,双臂上举,体会古人造字的智慧。
二、诵读课文,体会语言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
教师站在讲台中央,面向全体学生,以缓慢而清晰的语调朗读课文:“天地人,你我他。”每读一个词停顿两秒,配合手势指向相应方向:读“天”时手向上扬,读“地”时手向下压,读“人”时手抚胸口。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的庄重与和谐。朗读后提问:“刚才老师读了几个词?分别是哪些?”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
(2)、多种形式朗读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朗读练习。首先全班齐读三遍,要求坐姿端正,声音洪亮;然后分小组轮读,一组读“天地人”,另一组读“你我他”,形成对话感;接着采用接龙读法,每人依次读一个字,如第一位读“天”,第二位读“地”,第三位读“人”,第四位读“你”,以此类推,锻炼注意力分配能力;最后开展“高低声游戏”,教师高声读“天”,学生低声回应“地”;教师低声读“人”,学生高声回应“你”,增加趣味性。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纠正发音偏差,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
三、互动游戏,巩固识字成果。
(1)、动作指令,身心联动。
发布系列动作指令,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相关词语。例如:“请抬头看天!”学生抬头的同时大声说“天”;“请双脚踩地!”学生跺脚并说“地”;“我是小学生!”拍胸脯说“人”。变换指令速度,由慢到快,检验反应能力。还可设计情境对话:“如果你在户外突然下雨了,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回答:“快回家,天要下雨了!”“我的鞋子湿了,踩到地上的水了!”通过真实场景应用加深记忆。
(2)、同桌互认,合作学习。
两人一组,面对面坐下。每人手持一套“天、地、人”小字卡。一人随机抽出一张卡片举起,另一人必须迅速说出该字并做出相应动作。答对者得一分,五轮结束后交换角色。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争议。游戏结束后评选“最佳搭档”,颁发自制小奖章。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同伴协作精神。
当
堂
检
测 1. 听老师读字,学生在练习纸上圈出对应的字:
天 地 人 天 人 地
2. 看图连线:
—— 天
—— 地
—— 人
作
业
内
容 1.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今天认识的三个字,并一起做“抬头看天、脚踩大地、我是好孩子”的动作游戏;
2. 在田字格本上每个字抄写一行(每行三个),注意保持整洁;
3. 找一找家里有哪些东西上有“天、地、人”这些字,明天来分享。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聚焦于“天、地、人”三字的认读与理解,所有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导入环节通过生活情境唤醒已有经验,诵读环节强化语音输入与节奏感知,游戏环节促进输出表达与意义建构,检测与作业则实现迁移应用。评价任务覆盖听、说、认、做多个维度,确保目标达成可测可评。资源选用紧扣文本特色,建议实施注重个体差异,整体设计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学
后
反
思 1. 多数学生能准确认读“天、地、人”三字,但在单独抽读时仍有少数学生将“地”误读为“弟”,需在下一课时加强对比辨析;
2. 动作指令游戏极大提升了课堂活跃度,但个别学生过于兴奋导致纪律松散,今后应明确规则后再开始活动;
3. 部分学生书写时握笔姿势不正确,下一步需联合美术课教师共同强化执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