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木水火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金木水火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金木水火土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基本笔顺规则。本课作为一首民间歌谣改编的识字课文,承载着将数字认知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的教学功能。通过诵读五言儿歌,引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中识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数词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汉字以及“金、木、水、火、土”五个自然元素字,做到发音准确、辨识清晰;理解“一二三四五”是连续数数,“金木水火土”代表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能在教师带领下完整背诵儿歌《金木水火土》;通过观察水墨画背景,感受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理解——“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实物的对应关系,如“火”像燃烧的火焰,“水”像流动的波纹;养成按顺序朗读的习惯,提升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学习重点 掌握“一至十”十个数字汉字的正确读音与书写顺序,特别注意“四”与“十”的声母区分;理解“金木水火土”作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基本构成要素,知道它们分别对应金属、树木、水流、火焰、土壤;能流利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结合图画理解“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的含义,即天空在上、大地在下,太阳月亮自古至今照耀人间;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一、二、三、上、下”等字,掌握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学习难点 “四”(sì)与“十”(shí)的发音易混淆,尤其是南方方言区学生常出现平翘舌不分的问题,需反复听辨训练;“金木水火土”属于抽象文化概念,一年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其哲学内涵,只能停留在表象认知层面;部分学生对“今古”一词感到陌生,不明白“今天”与“古代”的时间跨度;从口头数数过渡到书面识字存在断层,有些学生虽会唱数但不识字形;书写“三”字时三横间距不均,长短一致问题突出,需加强示范指导。
评价任务 1. 能准确读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 能说出“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什么
3. 能独立背诵儿歌前两行
4.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一、二、三”
5. 能听指令完成“上—下”方位动作
资源
与建议 利用教材中傅抱石绘制的水墨画,引导学生观察远山、人物、天际线等细节,体会“天地分上下”的空间感;准备“金、木、水、火、土”实物或模型:金色小铃铛、树枝、装水透明瓶、红色火焰图卡、泥土样本,增强感官体验;制作数字转盘教具,随机指针指向某数,学生快速读出汉字;设计“五行配对卡”,将图片与文字连线;建议教师采用拍手打节拍方式朗读,帮助记忆节奏;鼓励学生用身体表现“上”与“下”:举手为“上”,蹲身为“下”;课后可播放《中华小子》片段辅助理解五行文化。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衔接新知。
(1)、回顾旧知,激活记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地、人”,知道了人在天地之间生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还记得吗?请大家看黑板上的字卡,一起大声读出来:“天、地、人”。很好!那谁能用这三个字说一句话呢?比如“我在地上看天”“天上飞着小鸟”“爸爸妈妈和我是幸福的一家人”。请几位同学发言,及时肯定表达完整的句子。接着提问:“除了‘天’和‘地’,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有哪些东西?”引导学生说出“山、水、树、火、石头”等,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了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他们称之为‘金木水火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把数字和自然联系起来。”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教师手持课本,站在讲台前,以缓慢而富有韵律的语调朗读全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每句结束后稍作停顿,配合手势:第一句手指逐一点数,第二句五指张开代表五种元素,第三句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表示上下,第四句双手画圆模拟日月运行。朗读后提问:“这首儿歌共有几句?你听到了哪些数字?看到了哪些自然事物?”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上、下”“日、月”“今、古”。
(2)、多种形式朗读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朗读训练。首先全班齐读三遍,要求声音洪亮、节奏整齐;然后分男女对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形成呼应;再采用击掌伴奏法,每读一个字拍一次手,强化音节意识;最后开展“接龙背诵”游戏,每人依次背一句,接不上者表演一个小节目。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纠正“四”与“十”的发音,强调“四”是舌尖前音,“十”是舌尖后音,可让学生把手放在嘴边感受气流差异。
三、识字析义,深化理解。
(1)、识记数字汉字,建立序列意识。
  出示“一、二、三、四、五”大字卡,贴于黑板。先集体认读,再玩“数字跳格子”游戏:地面铺设写有数字的纸板,教师喊出汉字,学生跳到相应位置。重点讲解“四”与“十”的区别:可用顺口溜记忆——“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字说成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五”字中间交叉点的位置,避免写成“午”。随后拓展至“六、七、八、九、十”,利用手指辅助记忆,一边伸展手指一边读出汉字,建立数量与符号的对应关系。
(2)、认识五行元素,联系生活实际。
  依次展示“金、木、水、火、土”实物或图片:金色铃铛代表“金”,一段树枝代表“木”,透明水瓶代表“水”,红色火焰图卡代表“火”,一小盒泥土代表“土”。让学生触摸、观察并描述特征。提问:“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举例:“铁锅是金做的”“桌子是木头的”“我们要喝水”“炉灶里有火”“花盆里有土”。进一步解释:“古人认为这五样东西构成了整个世界,就像拼图一样缺一不可。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科学分类更复杂,但这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思维方式。”
四、书写指导,规范笔顺。
(1)、认识田字格,明确结构。
  投影展示田字格,介绍四条线:竖中线、横中线、左线、右线。说明每个字都要写在格子中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重点讲解“一”字:位于横中线上,从左到右一横,起笔稍顿,收笔回锋。“二”字:上横短,下横长,两横平行,间距适中。“三”字:三横等距,中间最短,上下略长,体现稳定感。教师在黑板田字格中逐笔示范,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
(2)、动手练习,个别辅导。
  发放田字格练习纸,要求每位学生在纸上各写三行“一、二、三”。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执笔姿势、坐姿、笔顺是否正确。对书写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示范,提醒“先横后竖”的基本规则。完成后挑选优秀作业张贴展示,树立榜样。同时纠正常见错误:如“三”字三横倾斜、长短一致、“二”字上下颠倒等问题。



容 1. 回家数一数家里有多少扇门、多少把椅子,并用汉字写下数字;
2. 找出家中含有“金、木、水、火、土”元素的物品,拍照或画图记录;
3. 背诵《金木水火土》给家人听,争取得到一个点赞。


性 本节课围绕“数字与自然”的融合主题展开,所有教学活动均服务于识字、诵读、理解三大目标。导入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建立知识链接,初读环节注重语音输入与整体感知,识字环节强调生活化理解和对比辨析,书写环节落实规范训练。检测内容紧扣重点字词,作业设计体现家校共育理念。评价任务覆盖认读、理解、表达、书写多个维度,确保教学评一致性。资源选用贴近儿童经验,建议实施兼顾趣味性与实效性,整体结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思 1. 多数学生能区分“四”与“十”的发音,但仍有个别学生需要课后单独辅导;
2. 实物展示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但课堂秩序略有失控,下次应提前明确操作规则;
3. 部分学生书写“三”字时三横间距过窄,下一步需增加描红练习环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