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第1—12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第1—12课)(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范围:第1—12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数据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图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的刻画符号,呈现的是猪被限制于绳索与木架中的造型。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 )
A.明确了社会分工 B.懂得了驯化动物
C.掌握了栽培技术 D.学会了建造房屋
3.距今约5 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阶级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4.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确立发展
5.下图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器物造型独特,由众多细小的绿松石片精心拼合而成,工艺极为精湛。它的出土体现了(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A.二里头时期已出现成熟文字
B.当时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平
C.二里头文明来源于外来文化
D.二里头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6.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哪项义务(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赋 B.诸侯需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7.琉璃河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被学界公认为是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该遗址可用于研究西周( )
A.王位的禅让 B.文字的产生
C.国家的治理 D.王室的衰微
8.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历史纪年法。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后期 B.公元前8世纪前期
C.公元7世纪后期 D.公元8世纪前期
9.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共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0.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在编写历史剧本《商鞅变法》,符合历史人物身份的台词是( )
A.嬴政说:“我重用商鞅变法,目的是让秦国富国强兵。”
B.商鞅说:“为了推行法令,我必须公正无私,严格执法。”
C.贵族说:“为维护世袭特权,我们必须支持商鞅变法。”
D.士兵说:“我应该努力耕织,这样就可以免除徭役。”
11.下表中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春秋时期 吴国开凿邗沟,沟通长江、淮河,以便兵粮运送
战国时期 秦国修建都江堰,保障兵员和物资的运输
秦朝 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解决秦军的物资供应问题
A.防洪防涝 B.争霸取胜 C.军事运输 D.农业灌溉
1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 D.以法治国
13.《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楚辞则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等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奔放。据此可知,两者本质区别为( )
A.《诗经》写实,楚辞浪漫
B.《诗经》篇幅短,楚辞篇幅长
C.《诗经》用四言,楚辞多变
D.《诗经》质朴,楚辞华丽
14.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如果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生活,你购买生活用品时应使用的货币是( )
15.“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世袭制 B.禅让制和世袭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和郡县制
16.据史料记载:到(汉)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出现上述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的实行 B.郡县制度的全面推行
C.分封制全面实行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17.《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建立刺史制度
C.发兵北击匈奴 D.实行“推恩”政策
18.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人物 措施
秦始皇 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 实行“推恩”政策;“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有利于在兼并战争中实现国家统一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0分,20题18分,21题18分,共4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 距今5 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 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 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4分)
20.同学们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时空定位]
(1)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上面时间轴上的哪两个阶段 (写出对应字母即可)(2分)
[经济发展]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 山西浑源出土春秋晚期牛鼻穿孔铜牛尊
(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分)
[政权争霸]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2分)
[思想活跃]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儒家 孔子 “仁”“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 韩非 ②
(4)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表格①②的内容,并简述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6分)
[社会变革]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5)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简述商鞅变法的作用。(6分)
21.“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材料二 史料说史
秦半两铜钱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衡器八斤铜权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的图示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建议将儒学“定为一尊”的理由。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BBBCB 6--10DCBAB 11--15CCACC 16--18DD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0分,20题18分,21题18分,共46分)
19.(1)水稻、粟和黍。(答出两点即可,2分)
(2)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2分)特点: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2分)
(3)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言之有理即可,4分)
20.(1)D、E。(2分)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2分)
(3)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4)①:顺应自然和民心;保持人格独立。②: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分)
(5)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3分)作用: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21.(1)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4分)
(2)史料:实物史料。(2分)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2分)
(3)理由:思想混乱会导致政治动乱;儒学讲求“大一统”。(2分)变化: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4分)
(4)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