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我国境内距今约170万年、约70万—20万年和距今约3万年的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是( )
A.都使用天然火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保留着猿的特征 D.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2.长江和黄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华夏文明。距今约7 000—6 000年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定居下来并从事原始农耕生活的分别是( )
A.元谋人和山顶洞人 B.山顶洞人和河姆渡人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3.考古学者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工程,并在墓地中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或体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表明当时( )
A.产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 B.已出现原始农耕生活
C.普遍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
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
5.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6.下面是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这堂课学习的主题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春秋时期的动荡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7.以下是某本书的章节目录(部分),这本书的书名是( )
第一章    水利史上的奇迹
第二章    恼人的水患
第三章    郡守李冰 
第四章    开凿宝瓶口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黄河》
8.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我国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的主张与联合国的宗旨不谋而合,这个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9.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政务繁忙 C.世袭传承 D.集权独断
11.《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 )
A.经过 B.原因 C.特点 D.影响
12.“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我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社会安定
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张骞通西域
14.梳理知识线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老师设计了以“东汉的兴衰”为主题的知识线索,请你完善下列内容,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刘秀称帝→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赤眉起义
15.古籍《述异记》载:“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域)得之。”《本草纲目》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 )
A.改变了汉朝基本饮食结构
B.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促进了中原商品经济繁荣
D.丰富了汉朝民众的物质生活
1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称:“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不朽之术也。”这说明( )
A.蔡伦的功绩高过神农与仓颉 B.中国古代造纸术始于蔡伦
C.中国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世界 D.蔡伦改进造纸术利国利民
17.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
A.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中外交流频繁活跃
18.汉赋深受“楚辞”和诸子散文影响,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的影响
B.文学创作受中外交流的影响
C.文学创作的社会条件是国家统一
D.文学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22分,20题12分,21题12分,共46分)
19.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材料三 不同史书中的江南地区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 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史臣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诱三晋之人”到秦国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作用。(8分)
(3)不同史书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至少写出两点)(4分)
20.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认同]
材料一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
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内迁各族人民的祖源认同观念和国号选择行为说明了什么 (4分)
[民族交融]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某班同学准备进行演讲比赛,请你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三位,以“杰出人物·创造辉煌”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演讲稿。(12分)
张骞    霍去病   张仲景 华佗   曹操    祖冲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BDACC 6--10DADAD 11--15BBCBD 16--18D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22分,20题12分,21题12分,共46分)
19.(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2分)影响: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任答2点,4分)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废除旧的土地制度。(4分)作用: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分)
(3)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分)
(4)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国家有效的改革;等等。(4分)
20.(1)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分)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
21.(示例) 杰出人物·创造辉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杰出人物·创造辉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许多杰出人物推动历史不断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仲景虚心向前辈求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开创了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一代代杰出人物奋斗不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芒,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谱写时代之歌。
(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