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评价卷(二)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2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特色活动,邀请青少年学生对该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这场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仿制文物是( )
①头盖骨化石 ②打制石器 ③穿孔骨针 ④骨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代表了中国5 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下列遗址同属于“稻作文明”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C.陶寺古城遗址 D.三星堆遗址
3.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和他们所带领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诲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基础。这折射出(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部落联盟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5.“礼崩乐坏”指井田制、分封制、社会等级等奴隶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崩溃和瓦解,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下列关于“礼崩乐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多针对周边少数民族 B.周王室的衰微是根本原因
C.这一时期诸侯国数目增多 D.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大动荡:诸侯争霸 春秋 战国 大科技:铁制农具和牛耕
大思想:百家争鸣 大变革: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7.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8.在商代,浇筑一件大型的青铜器,需要两三百号人同时工作,这还不包括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所需耗费的力量。这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的特点是( )
A.工艺精美 B.种类多 C.规模大 D.用途广泛
9.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0.周赧(nǎn)王元年(前314年),秦灭巴、蜀,在古賨国地今达州市境置宕渠县,隶巴郡(今重庆市)。这说明秦在统一前便已经实行(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11.刘邦即位后,减少了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汉景帝将田租比例定为“三十税一”。这体现出汉初( )
A.统治者注重与民休息 B.封建皇权日趋没落
C.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D.黄老思想已经过时
12.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3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前124年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13.《后汉书》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4.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15.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交融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16.一位同学进行主题学习,搜集了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南朝青瓷莲花尊图片、南朝时水稻种植开始育秧移栽的文献材料等。他研究的主题应为( )
A.东晋政权的兴亡 B.南朝政权的更迭
C.海外交流的兴盛 D.江南地区的开发
17.《晋书》中写道:“乳酪养性,人无妒心。”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这反映出( )
A.中原地区畜牧业繁荣 B.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C.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D.佛教传播推动民族交融
18.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扁鹊、 华佗、△ 蒙恬、 霍去病、 周瑜 顾恺之、王羲之、 锺繇
A.董仲舒 B.王莽 C.张仲景 D.关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6分,20题16分,21题14分,共46分)
19.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481—487年,北魏发生农民起义29次。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之后,孝文帝继续改革。此时改革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内迁贵族和官僚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学习、接受汉文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补全①②之处。分析每年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祭拜炎帝和黄帝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列举孝文帝为“移风易俗”所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
20.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个博物馆都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文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青铜器克盉,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
材料二 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衙门档案,里耶秦简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可谓罕见。
材料三 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受封中山王)金缕玉衣,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它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
(1)指出材料一中“青铜器克盉”印证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实行的目的。(3分)
(2)指出材料二中“里耶秦简”印证的政治制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面临的政治困境,概述汉武帝针对这一困境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地方治理的认识。(4分)
21.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成就 类别 历史地位
甲骨文 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诗经》 文学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造纸术 科技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A 医学 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伤寒杂病论》 医学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 数学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著作
《史记》 史学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农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圆周率 数学 领先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 《兰亭集序》 艺术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A、B成就的名称。(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ABDBD 6--10DBCDD 11--15ADBAD 16--18D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6分,20题16分,21题14分,共46分)
19.(1)①:炎帝;②:涿鹿之战。(2分)原因: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分)
(2)变化:由视为夷狄到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2分)作用:“华”“夷”观念逐渐淡薄,出现了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分)
(3)背景:北方出现一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各民族之间交流联系加强,民族交融;鲜卑族统一北方并建立政权;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4分)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20.(1)制度:分封制。(1分)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2)制度:郡县制。(1分)评价: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分)
(3)政治困境:一些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主要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王国势力。(2分)
(4)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4分)
21.(1)A:麻沸散;B:《齐民要术》。(2分)
(2)(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分)
论述:汉朝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0分)
(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