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1.《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于奇幻中见童真,于文字中藏诗意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一篇浸润着“童心之美”的童话佳作。课文以少先队员王葆的回忆与幻想为线索,串联起奶奶讲的宝葫芦故事,以及他对“拥有宝葫芦”的热切期盼。在这里,“宝葫芦”不再是简单的奇幻道具,它是童年渴望“不费力获得美好”的纯真写照,是每个孩子心中都曾有过的“小幻想”的化身。
文本的语言如同孩童的脚步,生动活泼、浅显灵动,没有复杂的句式,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王葆听故事时的入迷、幻想得宝时的雀跃,都通过直白又鲜活的文字跃然纸上。这种“接地气”的童真表达,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节奏,又为“以情带读、以读悟情”提供了绝佳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课文中“丰富奇妙的想象”并非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扎根于孩童生活的“合理奇幻”:王葆想让宝葫芦帮自己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小难题,这份“幻想”背后,是孩子对“轻松做好事”的朴素期待。这就为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童真、学习想象”搭建了天然的桥梁,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奇幻的故事里自然交融。
二、说学情:以童心为舟,载学生入文境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幻想力蓬勃生长”的黄金时期——他们会相信“星星会眨眼”,会期待“玩具能说话”,这份未经雕琢的“童心”,正是走进这篇童话的“钥匙”。
从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已具备独立认读生字、通读课文的能力,就像已经学会了“划船”的基本技巧;但在“读懂课文深意、走进人物内心、让想象落地”这几方面,还需要我们“引航”:比如,他们能读出王葆“想要宝葫芦”,却未必能说清“他为什么这么想”;他们能跟着故事笑,却未必能体会“幻想背后的童真”;让他们创编故事时,容易陷入“想到哪写到哪”的混乱,难以让“幻想”与“自己的生活”相连。
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是“牵着学生走”,而应是“陪着学生一起走”——顺着他们的好奇心,用他们熟悉的“童年体验”为锚点,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读懂文本、走进人物、绽放想象。
三、说教学目标:以工具为基,以诗意润心
(一)基础目标:夯实语文根基
1. 认读“普、矩”等10个生字,读准“冲、少、系”3个多音字,会写“葫、芦”等9个生字,会写“声明、神仙”等14个词语。在写字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写对”,更要引导他们感受汉字的形态美——比如“葫、芦”二字,像藤蔓一样舒展的笔画,藏着植物的灵动。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王葆回忆故事时的“温柔”,幻想得宝时的“雀跃”;并能借助“奶奶讲故事—王葆想宝葫芦”的线索,梳理课文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二)核心目标:滋养童真诗意
3. 透过“爱听故事、爱幻想”的描写,走进王葆的内心,感受他淘气又纯真的童真形象;在“宝葫芦能实现愿望”的奇幻情节中,体会童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想象之美(教学重点)。
4. 学习“顺着人物想法、结合生活经验”预测故事的方法,尝试创编“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故事,让想象既有奇幻色彩,又藏着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三)升华目标:点亮成长思考
5. 在“幻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初步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比不劳而获更珍贵”的道理,让童话的滋养,悄悄住进学生的心里。
四、说教学重难点:于“情”“思”之间找平衡
(一)教学重点
1. 感受王葆的童真形象,体会童话的想象之美:既要让学生“看到”王葆的淘气,更要让他们“读懂”这份淘气背后的纯真;既要让他们“惊叹”宝葫芦的神奇,更要让他们“明白”这份神奇源于孩童的生活期待。
2. 学习预测方法,尝试创编故事:预测不是“瞎猜”,而是“顺着文本的线索、贴着人物的心思”去想;创编也不是“胡编”,而是“把自己的童年愿望,放进王葆的故事里”。
(二)教学难点
学习预测故事的基本方法,尝试创编宝葫芦的故事:三年级学生的想象容易“飘在空中”,如何引导他们“把幻想扎根在生活里”——让创编的故事既有“宝葫芦的神奇”,又有“像自己一样的真实想法”,是本次教学需要突破的核心。
五、说教学方法:以情境为壤,以互动为光
1. 诗意情境法:不只是“创设情境”,更是“营造一种童年的氛围”——比如用“童年幻想清单”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小愿望,用“奶奶讲故事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本,让课堂变成“童年的小天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
2. 沉浸式朗读法:摒弃“机械读、齐读”的模式,采用“指名读(读王葆的心里话)、分角色读(奶奶与王葆的对话)、想象读(边读边想画面)”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变成”王葆,用声音传递人物的情感,让文字“活”起来。
3. 心灵对话式合作法:小组合作不只是“讨论问题”,更是“分享心情”——比如“聊一聊你和王葆有一样的愿望吗”“帮王葆想想,宝葫芦还能帮他做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让思维在“共鸣”中生长。
4. 意境渲染式多媒体法:不用过多花哨的课件,而是用“宝葫芦的简笔画”“奶奶讲故事的老院子图片”“充满童趣的背景音乐”等,渲染出童话的意境,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都“走进”文本的世界。
六、说教学过程:于步步生情中,品童话之味
(一)诗意启趣:叩响奇幻之门(约5分钟)
1. 聊“童年幻想”:师:“小朋友们,小时候的你们,有没有过一个‘小愿望’——希望有一样神奇的东西,能帮你解决小麻烦?比如让玩具自己收拾好,让作业本自动写满答案?”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幻想”,唤醒童年体验。
2. 引“宝葫芦”: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小朋友,他也有一个神奇的幻想,他想要的是一个‘宝葫芦’。” 板书课题《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指导书写“葫、芦”二字:“大家看‘葫’和‘芦’,草字头就像小葫芦的藤蔓,下面的笔画就像挂在藤蔓上的小葫芦,咱们把笔画写得舒展些,让小葫芦‘长’得漂漂亮亮的。”
3. 提“好奇问”:师:“看到‘宝葫芦的秘密’,你心里有什么小问号?” 鼓励学生提出“宝葫芦有什么秘密”“谁想要宝葫芦”等问题,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
(二)静心初读:触摸文本肌理(约10分钟)
1. 自由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上自然段序号。师:“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拼音朋友;遇到喜欢的句子,不妨多读几遍。”
2. 字词“交朋友”:用“生字卡片”“组词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比如读“系”时,结合“系鞋带(jì)”“关系(xì)”的语境,让学生明白多音字的用法;读“神仙”时,问问学生“你心里的神仙是什么样的”,让词语与生活联系起来。
3. 再读理脉络:师:“读完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葆的两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王葆回忆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王葆幻想自己得到宝葫芦”,初步梳理课文结构。
(三)寻踪探影:遇见童真王葆(约12分钟)
1. 默读找“线索”: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王葆的句子,思考“王葆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2. 小组“聊王葆”:开展“人物形象拼图”活动,小组内分享找到的句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王葆。师:“从‘奶奶每次讲故事,他都听得入迷’,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葆?从‘他常常幻想自己有一个宝葫芦’,你又读懂了他的什么心思?”
3. 角色“入情境”:邀请学生扮演王葆,说说“当奶奶讲到宝葫芦能实现愿望时,你心里在想什么”;扮演奶奶,讲讲“你为什么总给王葆讲宝葫芦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王葆的童真。
4. 写字“润童心”:指导书写“声明、神仙”等词语,师:“‘声明’的‘明’,日字旁像小太阳,要写得窄一点,让‘月’字有地方‘站’;‘神仙’的‘仙’,山字头像小山峰,下面的‘人’要稳稳地托住山峰,就像神仙站在山上一样。” 让学生在写字中感受汉字的美。
(四)承启入境:探秘幻想之妙(约3分钟)
1. 回顾旧知:师:“我们认识了爱听故事、爱幻想的王葆,也知道了奶奶讲的宝葫芦故事很神奇。那宝葫芦到底神奇在哪里?王葆为什么那么想要一个宝葫芦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故事的‘奇幻世界’,去一探究竟。”
2. 设疑激趣:用“宝葫芦的神奇清单”引发学生好奇:“请大家睁大眼睛,找找课文里宝葫芦能做哪些神奇的事,把它们‘记’在清单上。”
(五)含英咀华:沉醉奇幻之境(约10分钟)
1. 默读找“奇妙”:学生默读描写奶奶讲故事、王葆幻想得宝的段落,用“△”标出觉得“最神奇”的句子。
2. 小组“分享会”:开展“奇幻分享会”,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句子,说说“这个情节为什么让你觉得神奇”。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宝葫芦能让稻子长得好、能让人不费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体会“不劳而获”的幻想,正是孩童对“轻松生活”的期待。
3. 深悟“愿望心”:师:“王葆为什么那么想要一个宝葫芦?他想让宝葫芦帮自己做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王葆“想让宝葫芦帮自己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小难题”,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有没有过和王葆一样,想‘轻松做好一件事’的时刻?” 让学生在共鸣中,读懂幻想背后的童真。
(六)童心织梦:续写奇幻篇章(约15分钟)
1. 学习“预测法”:师:“如果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可以顺着王葆的心思去想——他最想让宝葫芦帮他做什么?这件事会怎么发展?” 结合“王葆可能想让宝葫芦帮他写作业、整理书包”等例子,教学生“顺着人物想法、结合生活经验”预测故事。
2. 小组“故事坊”:开展“童话创编工坊”活动,小组内分工合作,创编“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故事:一人想“宝葫芦帮王葆做了什么事”,一人想“这件事带来了什么结果”,一人想“王葆当时的心情”。师:“别忘了,让故事里藏着你的小想法,就像王葆的幻想藏着他的愿望一样。”
3. 展示“评亮点”:邀请小组分享创编的故事,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个故事哪里很神奇”“哪里让你觉得像真的一样”,鼓励学生“既要有奇幻的想象,又要有真实的心情”。
(七)悟理润心:点亮成长之光(约5分钟)
1. 读“拓展材料”:给学生分发“王葆放弃宝葫芦”的简短拓展材料(节选原著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王葆发现宝葫芦带来的‘便利’,让他失去了自己做事的快乐,最后放弃了宝葫芦”。
2. 聊“心里话”:开展“心灵感悟会”,师:“王葆最后为什么放弃了宝葫芦?如果是你,你会想要这样的宝葫芦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做事虽然累,但很快乐”“不劳而获的东西,没有成就感”等想法,初步体会“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八)含韵收尾:延续童话之约(约5分钟)
1. 总结“收心”: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王葆的童话世界,认识了淘气又纯真的他,也用自己的想象,给宝葫芦的故事添了新的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原来自己动手做的事,才会更快乐。”
2. 布置“诗意作业”:
基础作业:熟读课文,抄写“声明、神仙”等词语,把“葫、芦”等生字写得漂漂亮亮的。
拓展作业:给宝葫芦写一封信,说说你想让它帮你做什么,以及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或者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全书,找找“王葆和宝葫芦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七、说教学反思(预设)
在这堂“诗意语文”课中,我们以“童心”为核心,以“想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品、创、悟”中走进文本。但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创编故事时,部分学生思路狭窄”的问题,下次教学可以提前准备“童年愿望卡片”,给学生更多启发;同时,在“悟理”环节,要避免生硬说教,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让道理自然生长在他们的心里。
总之,童话教学的真谛,不在于教会学生“读懂一个故事”,而在于让他们通过故事,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让童真与诗意,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珍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