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搭船的鸟》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4.《搭船的鸟》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船的鸟》 说课稿
各位同仁,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一篇流淌着自然意趣与童心诗意的课文——《搭船的鸟》。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不该是知识的“搬运场”,而应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场”。这篇看似简单的小文,藏着孩童与自然生灵的一场温柔邂逅,藏着观察的慧眼与表达的匠心,更藏着“人融于自然”的朴素哲思。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维度,与大家共赴这场“搭船识鸟”的语文之约。
一、说教材:于文字褶皱里,见自然与童心的相遇
(一)文本解读:一场“不期而遇”的诗意
《搭船的鸟》篇幅不长,却如同一帧动态的水墨小品:“我”乘船赴外祖父家的途中,一只翠鸟“搭”上了船,从静静伫立到倏忽捕鱼,再到悄然离去,短短一段航程,成了“我”与这只生灵的专属记忆。课文的妙处,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平淡中的惊喜”——“搭船”二字,绝非简单的“停留”,而是作者赋予翠鸟的“灵性”,仿佛它不是偶然闯入的飞鸟,而是懂人意的“旅伴”;对翠鸟外形“彩色的羽毛”“尖长的嘴”的描摹,对捕鱼时“冲”“飞”“衔”“站”的捕捉,字字皆是孩童视角下的“真”与“趣”,没有华丽辞藻,却让一只鲜活的翠鸟,住进了读者心里。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学生接触“观察描写”的绝佳范本,更是引导他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载体。它告诉孩子:美,藏在抬头可见的瞬间里;爱,源于对生灵的温柔凝望。
(二)教学目标: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共舞
基于文本的诗意特质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习得”“能力生长”“心灵滋养”三个层次,用两课时完成这场“相遇”:
1基础习得:认读“舱、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的不同语气(如“飞啦”的轻快、“来啦”的亲切);会写“搭、亲”等13个字,尤其关注“翠”字“羽”部的舒展、“嘴”字“口”部的小巧,让写字成为“感受汉字与翠鸟之美的呼应”;会用“母亲、外祖父”等词语,串联起“亲情之旅”与“自然之遇”的双重线索。
2能力生长:能带着“邂逅生灵”的欣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细读“翠鸟外形”与“捕鱼动作”的段落,不仅学会“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更能体会“如何用文字让事物‘活’起来”——比如从“彩色的羽毛”感受静态之美,从“一下子冲进水里”感受动态之快。
3心灵滋养:在文字的浸染中,触摸“我”对翠鸟的喜爱,体会“鸟搭船、人观鸟”的和谐画面,在心里种下“亲近自然、敬畏生灵”的种子,明白:自然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藏在身边的“生命伙伴”。
(三)教学重难点:于“细读”中破题,于“共情”中升华
重点: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我”与翠鸟相遇的情境,感受那份纯粹的喜爱,进而萌发对自然的热爱。这不是靠“说教”达成,而要靠“沉浸式品读”让情感自然流淌。
难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描写方法”,到“主动发现描写妙处”——比如,为什么作者只写“羽毛、翅膀、嘴”,却能让翠鸟的形象跃然纸上?如何从“捕鱼的动作”中,读出“我”的专注与惊喜?这需要我们带着学生“慢下来”,在文字的褶皱里细品滋味。
二、说教法:以“情”为舟,载“法”入文
王崧舟先生提出“诗意语文”,核心在于“以文化人,以情育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不会将“教法”作为孤立的技巧,而是让它融入“人与鸟相遇”的情感脉络中,成为“抵达文本深处”的摆渡船。
(一)诗意识字:让生字“活”在情境里
生字教学不是“机械认读”,而是“与文本的初遇”。比如教“舱”字,我会先问学生:“‘我’坐在船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翠鸟?”引出“船舱”,再结合字形——“舟”表义,“仓”表音,让学生明白“舱”是“船上的空间”;教“鹦”字,会联系“鹦鹉”,但更会聚焦课文:“课文里没有写鹦鹉,为什么会出现‘鹦’字?”(其实是“鹦”在“鹦鹉”中,而课文虽未写鹦鹉,却可借此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多彩”)。中间穿插“猜鸟名”小游戏:“有一只鸟,羽毛是彩色的,嘴是尖长的,还会在水面捕鱼——它是谁?”让识字成为“走近翠鸟”的铺垫,而非枯燥的任务。
(二)对话探究:让问题“牵”着情感走
我会用“问题”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但问题不会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串联情感的线索”。第一课时,以课题“搭船的鸟”为切入点:“‘搭船’是什么意思?我们常说‘搭车’‘搭伴’,这只鸟‘搭’上我们的船,像什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文,梳理“相遇—凝望—捕鱼”的过程;第二课时,聚焦核心问题:“从哪些句子里,你能看出‘我’很喜欢这只翠鸟?”“当翠鸟‘一下子冲进水里’,‘我’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让问题不再是“寻找答案”,而是“分享感受”,让学生在探究中,与“我”的情感同频共振。
(三)情境浸润:让多媒体“融”入文字中
第二课时品读“捕鱼动作”时,我会播放翠鸟捕鱼的短视频,但不会让视频“替代文字”,而是让它成为“理解文字的助力”。先让学生闭眼听老师朗读“冲、飞、衔、站、吞”这一系列动作,在脑海中“画”出画面;再播放视频,对比“文字中的画面”与“现实中的画面”,追问:“作者用‘冲’而不用‘飞’,为什么?”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精准与生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朗读,让“视觉冲击”转化为“语言感悟”。
(四)读写共生:让写作“源于真情”
写作练习不是“方法的套用”,而是“情感的表达”。第二课时的写作任务,我会定为“我与一只小生灵的相遇”,并给出引导:“你有没有在路边见过一只小蚂蚁、一只蝴蝶,或者一只小鸟?它在做什么?你看着它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让学生不是“模仿翠鸟的写法”,而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真心表达”,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以写抒情”。
三、说学法:让学生成为“与文本对话的主人”
“诗意语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与文本、与自我对话的生命个体”。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会引导学生用三种“姿态”走进文本:
(一)沉浸式品读:让“读”成为“与翠鸟的相遇”
我会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初读时,带着“好奇”读,读出“发现翠鸟时的惊喜”;再读时,带着“凝望”读,读出“观察翠鸟外形时的专注”;品读捕鱼段落时,带着“惊叹”读,读出“看到翠鸟捕鱼时的紧张与欢喜”。让“读”不再是“念文字”,而是“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在朗读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坐在船舱里的孩子。
(二)联想补白:让“思”成为“与文本的共鸣”
课文中没有直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字里行间藏满了“我”的情感。我会引导学生“补白”:“当翠鸟‘站在船头’,一动不动地看着水面,‘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当翠鸟捕到鱼,‘一口把鱼吞了下去’,‘我’又会有什么感觉?”让学生通过“联想”,走进“我”的内心,体会“不言自明的喜爱”,这比直接告诉学生“作者很喜欢翠鸟”更有力量。
(三)互动分享:让“说”成为“与同伴的共赏”
在小组讨论中,我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你最喜欢翠鸟的哪个样子?为什么?”“如果你是这只翠鸟,搭着船,看着‘我’,会想什么?”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不同的感悟——有人喜欢翠鸟的“美丽”,有人惊叹它的“敏捷”,有人感动于“它不怕人”的亲近。这种“多元的理解”,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四、说教学过程:一场“相遇”的完整旅程
我将用两课时,带着学生完成这场“人与鸟的相遇”,每个环节都以“情感”为线索,让“知识”与“心灵”同步生长。
第一课时:初遇——在好奇中走进文本
1. 质疑激趣,以“悬念”启航
开课伊始,我会用诗意的语言导入:“小朋友们,当我们坐着船,沿着小河去看望亲人时,心里总是甜甜的。如果这时候,一只小鸟突然落在了船头,睁着圆圆的眼睛看着你,你会觉得神奇吗?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样一段奇妙的旅程——《搭船的鸟》。”接着追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让学生带着“这只鸟为什么搭船?它长什么样?”的好奇,开启课文的学习。
2. 初读课文,与“文字”初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完后,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查生字认读,重点指导“啦”的语气(如“飞啦”读得轻快,“来啦”读得亲切);再让学生分享“最喜欢的句子”,初步感受文本的“画面感”。
3. 再读梳理,理“相遇”脉络
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标出描写翠鸟的句子,用“——”标出“我”看到翠鸟后的反应。之后小组讨论:“‘我’和翠鸟的相遇,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引导学生梳理出“船上初见(外形)——水面捕鱼(动作)——悄然离去(回味)”的脉络,我会用板书简单勾勒:“相遇(舱前)—凝望(看外形)—惊叹(观捕鱼)”,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4. 拓展阅读,为“重逢”铺垫
布置拓展阅读:《翠鸟的秘密》(节选),让学生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如“喜欢在水面捕食”“羽毛防水”),既巩固生字(如“捕、食”),又为下节课“品读捕鱼动作”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对翠鸟的更多了解”,期待与文本的“重逢”。
第二课时:深遇——在品读中触摸心灵
1. 情境复习,唤“相遇”记忆
上课伊始,播放“小船在河上漂流”的轻音乐,我轻声引导:“上节课,我们跟着‘我’一起坐在船上,遇见了一只美丽的翠鸟。谁能说说,那只翠鸟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带着“回忆”回到课堂,自然过渡到新课。
2. 细品文字,探“喜爱”真心
这一环节是核心,我会分两步引导学生“深读”:
第一步:品外形——读出“静态之美”
聚焦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先让学生“画一画”翠鸟的样子,再追问:“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嘴’?这三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颜色鲜艳(翠绿、蓝、红)”“形状有特点(长嘴)”,体会作者“抓住最突出的特点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对比“比鹦鹉还漂亮”,追问:“作者没写鹦鹉有多漂亮,却用它来比翠鸟,你能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读出“我”对翠鸟的喜爱——哪怕不细说,也觉得它是最美的。
第二步:品动作——读出“动态之奇”
聚焦捕鱼段落:“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先让学生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冲、飞、衔、站、吞),再让学生“演一演”这些动作,感受“冲”的迅猛、“飞”的轻快、“吞”的利落;接着追问:“当翠鸟‘一下子冲进水里’时,‘我’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当它衔着小鱼飞起来时,‘我’又会怎么想?” 让学生通过“补白心理活动”,走进“我”的内心,体会那份“紧张—惊喜—赞叹”的情感;最后再让学生齐读这段,要求“读出翠鸟的敏捷,读出‘我’的惊喜”。
3. 拓展延伸,悟“和谐”之美
播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短视频(如“孩子喂小鸟”“小鸟落在窗台”),让学生说说“看完视频,你觉得‘我’和翠鸟的相遇,美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美在“翠鸟不怕人”,美在“‘我’静静地看,不打扰”,美在“人与鸟互不惊扰,彼此陪伴”;再推荐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节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然的美好”。
4. 读写共生,抒“真心”之感
布置写作练习:“写一写你见过的一只小动物(可以是路边的蚂蚁、树上的小鸟、家里的小猫),写出它最特别的样子,或者它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动作,还要写出你看到它时的心情。” 写完后,组织“分享会”,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字,互相点评:“从他的文字里,你感受到他对小动物的喜爱了吗?” 让写作成为“情感的自然流淌”,而非“技巧的刻意模仿”。
五、结语: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相遇”的花园
《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篇幅虽短,却藏着“小而美”的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一篇课文”,而是借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受美好”。正如王崧舟先生所说:“语文的终极使命,是滋养生命。” 愿通过这两节课,学生能记住那只“搭船的翠鸟”,记住那场“不期而遇的惊喜”,更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一颗“温柔的心”,去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这,才是这篇课文真正的“教学价值”。
以上,便是我对《搭船的鸟》一课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