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龟》说课稿
各位同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童话《犟龟》。窦桂梅老师常说:“好的课堂,是让文本与生命相遇,让孩子在故事里看见自己。”《犟龟》这篇看似简单的童话,藏着关于“坚持”与“梦想”的生命密码。接下来,我将从“文本解读、学情观照、目标定位、教学路径、板书设计”五个维度,分享如何带着孩子在童话里“走一段心灵的旅程”。
一、品文本:在童趣里挖开“生命的矿”
窦老师强调“主题教学”的核心,是“找到文本的灵魂”。《犟龟》不是一篇单纯的“故事”,而是一首写给孩子的“坚持之歌”。
从情节看,它有童话的“趣”:乌龟陶陶为参加狮王婚礼,一路遇见嘲笑它的蜘蛛、劝它放弃的蜗牛,却始终“一步一步往前爬”。这一个个小波折,像一串串小铃铛,能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从形象看,“犟龟”的“犟”是灵魂——这个“犟”不是固执,而是“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坚定。陶陶的“慢”与“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让“坚持”这个抽象的道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从价值看,它藏着“朴素的真理”:不是所有坚持都能“得偿所愿”(陶陶最终没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却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但“坚持本身,就是意义”。这恰恰契合了小学中年级孩子“开始面对挫折、需要建立信念”的成长需求。
更难得的是,文本天然带着“预测”的“脚手架”——题目中的“犟”字、角色的对话、情节的转折,都是让孩子“走进故事、参与故事”的入口。我们要做的,不是“教孩子读童话”,而是让孩子“和陶陶一起走一趟旅程”,在“猜一猜、品一品、想一想”中,把“犟龟的坚持”变成“自己的力量”。
二、观学情:站在孩子的“生命坐标”上
窦老师常提醒我们:“备课先备人,要懂孩子的‘认知密码’。”本次授课的中年级孩子,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 **对“故事”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爱听童话、爱编情节,就像一群“天生的探险家”,愿意跟着角色走进未知的世界。但他们的“喜欢”往往停留在“有趣的情节”,还没学会从角色身上“照见自己”。
2. **对“预测”有模糊的体验**:平时读故事时,他们会不自觉地“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这只是“随性的猜想”,不懂“如何根据线索有理有据地预测”,更不会思考“预测与原文不同时,能收获什么”。
3. **对“坚持”有浅层的认知**:他们可能听过“坚持就是胜利”,但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往往会说“我不行了”“算了吧”。陶陶的故事,正是帮他们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的绝佳载体。
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居高临下”,而要“蹲下来”——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能参与的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思中悟”,让“预测”成为“走进故事的钥匙”,让“犟龟”成为“照亮自己的镜子”。
三、定目标:让“知识、能力、心灵”共生长
依据窦桂梅“主题教学”“三维融合”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与学情,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力求让孩子“在语言里扎根,在思考中成长,在心灵上开花”:
1. **语言筑基,读得“有滋有味”**:认识“陶、适、谈”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几”的用法(如“几乎”“几个”);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蜘蛛的“傲慢”、蜗牛的“迟缓”、陶陶的“坚定”,让文字“活”起来。
2. **思维进阶,学得“有理有据”**:学会“一边读一边预测”,能抓住“题目中的‘犟’字、角色的对话、情节的伏笔”等线索,用“我猜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表达想法;明白“预测的内容可能与原文相同,也可能不同,两种情况都是收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 **心灵成长,悟得“有情有义”**:走进陶陶的“旅程”,感受它“不被外界干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的品质;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我身边的‘犟龟’”“我也曾像陶陶一样坚持过”,让“坚持”的种子在心里发芽。
四、选教法、明学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窦老师说:“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舞台”。
#(一)教法:用“情境”牵住孩子的心
1. **情境浸润法**:用多媒体播放“森林旅程”的动画(有阳光、有小路、有小动物),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孩子仿佛“走进了陶陶的世界”;在预测环节,用“角色扮演”让孩子模仿蜘蛛叉腰嘲笑、蜗牛慢慢摇头的样子,让文本“动”起来。
2. **问题启思法**:不直接告诉孩子“要这样预测”,而是用“你从题目‘犟龟’里,能猜到陶陶会是怎样的乌龟?”“陶陶听到蜘蛛的话,会回头吗?为什么?”等问题,像“小钩子”一样勾住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3. **伙伴互助法**:窦老师强调“学习是共同体的成长”。在梳理情节、讨论“陶陶的品质”时,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用“小纸条写想法”“小展台分享”的方式,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让每个孩子都“敢说、会说”。
#(二)学法:让孩子“主动踩出成长的脚印”
1. **“预测—验证—感悟”三步法**:这是本课核心学法。孩子先根据线索“大胆猜”,再读课文“验证猜”,最后思考“从猜对或猜错中,我发现了什么”(比如“原来陶陶比我想的更坚定”),让“预测”不止是“猜情节”,更是“懂角色”。
2. **“沉浸式朗读法”**:引导孩子“带着感情读”——读陶陶的话时,放慢语速、语气坚定;读蜘蛛的话时,语气上扬、带着不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孩子在朗读中“变成陶陶”“变成蜘蛛”,走进角色的内心。
3. **“生活联结法”**:在感悟品质时,让孩子“从故事里走出来,回到自己的生活”,比如“你练钢琴时,有没有像陶陶一样,遇到困难却不放弃?”让“文本”与“生活”打通,让“道理”变成“自己的体验”。
五、走流程:让课堂成为“心灵的旅程”
窦老师的课堂,讲究“起承转合,步步深入”。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驿站”,让孩子跟着陶陶的脚步,一边“走旅程”,一边“学本领”,一边“悟成长”。
#驿站一:聊“梦想”——牵着兴趣进课堂(5分钟)
“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过一个‘一定要实现’的小愿望?比如学会骑自行车,比如得到一本喜欢的书。为了这个愿望,你们会怎么做?”(让2-3个孩子分享)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只乌龟,它也有一个大大的愿望——去参加狮王的婚礼。为了这个愿望,它走了一段特别的路。它的名字叫‘陶陶’,大家都叫它‘犟龟’。(板书课题)‘犟’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心里有什么小问号?”(引导孩子提问:“犟龟有多犟?”“它能走到婚礼现场吗?”)
【设计意图】用“梦想”这个贴近孩子的话题导入,再用“犟”字制造悬念,让孩子带着“好奇”走进故事,就像“牵着小手踏上旅程”。
#驿站二:认“朋友”——扫清障碍再出发(7分钟)
“要跟着陶陶去旅行,得先认识路上的‘小帮手’(生字)。”(课件出示生字:陶、适、谈、庆、蜘、蛛、蜗、蜜、蜂、辨、忠、实)
1. **“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陶(táo)”“庆(qìng)”——“‘陶’字像陶陶的小房子,要读得轻快;‘庆’字像婚礼上的鞭炮,要读得响亮”。
2. **“多音字小游戏”**:出示“几”字的两个读音(jī、jǐ),让孩子组词(几乎、几个),再放进句子里读:“陶陶几乎要放弃了,但它想起了自己的约定,又走了几个小时。”
3. **“自由读课文”**:“现在,带着这些‘小帮手’,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遇到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不枯燥,用“形象化描述”“小游戏”让孩子轻松掌握,再通过自由读熟悉文本,为后续“预测”和“感悟”扫清障碍。
#驿站三:学“预测”——跟着线索猜剧情(15分钟)
这是本课的“核心驿站”,遵循“预测—验证—感悟”的节奏,让孩子在“猜一猜、读一读、想一想”中学会方法。
1. **第一次预测:从“题目”猜“性格”**
“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陶陶要去参加狮王婚礼了。结合题目里的‘犟’字,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用‘我猜______,因为______’来说一说。”(引导孩子说:“我猜陶陶会遇到困难,但它不会放弃,因为它是‘犟龟’。”)
“说得真好!我们来验证一下——读第4-6自然段,看看陶陶遇到了谁?(蜘蛛)蜘蛛说了什么?(“你走得这么慢,永远到不了!”)”
2. **第二次预测:从“对话”猜“选择”**
“听了蜘蛛的话,陶陶会回头吗?为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言,有人猜“会回头,因为蜘蛛说得对,它太慢了”,有人猜“不会,因为它很犟”)
“现在,我们读第7自然段,看看陶陶的选择——‘陶陶说:“我会准时到的。”说完,它又一步一步往前爬。’哇,陶陶真的很‘犟’!刚才猜‘不会回头’的孩子,你们猜对了,因为你们抓住了‘犟’这个线索;猜‘会回头’的孩子,也很棒,因为你们想到了现实的困难。预测没有对错,只要有理由,就是好预测!”
3. **第三次预测:从“情节”猜“行动”**
“接下来,陶陶遇到了蜗牛。蜗牛会对它说什么?陶陶会怎么做?”(让孩子分组讨论,再分享)
“读后文验证,看看陶陶是不是像你们猜的那样‘继续赶路’。现在,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预测?”(引导孩子说出“题目、课文内容里的线索”,板书:预测方法——题目、课文线索)
【设计意图】窦老师说:“要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这里不追求“预测全对”,而是让孩子学会“有理有据地猜”,并接受“预测与原文不同”,真正掌握预测方法。
#驿站四:绘“地图”——走进陶陶的心里(10分钟)
“陶陶的旅程里,除了蜘蛛和蜗牛,还遇到了谁?它是怎么做的?我们来当‘小导游’,一起绘制陶陶的‘旅程地图’。”
1. **小组合作填“地图”**:(课件出示表格)
| 遇到的动物 | 动物的态度 | 陶陶的做法 |
|------------|------------|------------|
| 蜘蛛 | 嘲笑、劝放弃 | 坚定前行 |
| 蜗牛 | 疑惑、劝停下 | 继续赶路 |
| 蜜蜂 | 告知狮王去世 | 不回头,继续走 |
2. **讨论“陶陶的样子”**:“看着这张地图,你觉得陶陶是一只怎样的乌龟?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孩子说出“坚韧不拔”“脚踏实地”“有信念”,板书:品质——坚韧不拔、脚踏实地)
3. **“我想对陶陶说”**:“如果你是路上的一只小蚂蚁,看到陶陶这样赶路,你想对它说什么?”(让孩子自由表达,比如“陶陶,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不放弃!”)
【设计意图】用“旅程地图”梳理情节,直观又有趣;用“我想对陶陶说”让孩子与角色对话,把“角色形象”转化为“情感共鸣”,这正是窦老师“让文本与生命相遇”的理念体现。
#驿站五:拓“思维”——带着方法去创造(8分钟)
“跟着陶陶学了‘预测’的本领,现在我们来当‘小作家’,用这个本领去‘创造故事’。”
1. **“书名预测”小游戏**:出示《小蜗牛的旅行》《一只想飞的猫》等书名,让孩子用“我猜______,因为______”预测内容。
2. **“续写陶陶的旅程”**:“陶陶参加完狮王的婚礼,要回家了。路上会遇到什么?它会怎么做?请你用‘我猜陶陶会______,因为______’来说一说。”(比如:“我猜陶陶会遇到一只迷路的小甲虫,它会带着小甲虫回家,因为它是一只善良又坚定的乌龟。”)
【设计意图】窦老师强调“学以致用”。这个环节让孩子把课堂上学到的“预测方法”用到新的情境中,既巩固了本领,又培养了想象力,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驿站六:悟“成长”——带着力量再出发(3分钟)
“孩子们,跟着陶陶走完这段旅程,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孩子自由说)
“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朝着目标一直走,每一步都算数。’就像陶陶,虽然慢,但它的‘犟’不是固执,而是‘对梦想的忠诚’。希望你们以后遇到困难时,都能想起这只犟龟,做一个‘心里有光、脚下有力’的孩子。”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总结,把“坚持”的主题升华到“成长”的高度,让孩子带着“陶陶的力量”走出课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六、亮板书:让板书成为“故事的缩影”
窦老师的板书,讲究“简洁明了,又藏着深意”。我的板书设计,像一张“陶陶的旅程图”:
犟龟(陶陶)
【梦想:参加狮王婚礼】
左:旅程线索 中:预测方法 右:生命品质
蜘蛛 → 坚定前行 题目 坚韧不拔
蜗牛 → 继续赶路 课文内容线索 脚踏实地
蜜蜂 → 不回头 (箭头指向“旅程”) 心怀梦想
```
【设计意图】左侧是“旅程”,中间是“方法”,右侧是“品质”,三者用箭头连接,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更让孩子一眼看出“陶陶的旅程,就是‘用坚持实现梦想’的过程”,让板书成为“看得见的成长”。
各位同仁,窦桂梅老师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犟龟》的课堂,不只是让孩子学会“预测”,更要让他们在陶陶的脚步里,听见“坚持”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童话的魅力,也是教育的温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